马艳
摘 要 繁殖障碍性牛病在早期不被重视,通常经过多年饲养之后发现母牛不能生育才会被关注,由此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这类疾病的临床鉴别诊断与防治工作至关重要,有助于养殖风险的显著降低。
关键词 繁殖障碍性牛病;临床鉴别;诊断;防治
临床上关于母牛繁殖性障碍病症的产生,一般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现详情介绍如下:
1 牛细小病毒症
1.1 病症鉴别
下痢多发生在犊牛身上,即死产或流产的情况多发生在妊娠母牛身上。
1.2 流行病学
该病可发生在一年四季,尤其是冬春两季,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很高的死亡率。主要传染源为病牛,感染时可经消化道或直接接触;关于毒素的排放,康复牛可通过排便的方式,其中病毒在粪便、呕吐物、唾液中大量存在,而病毒携带者多为苍蝇、蟑螂、虱等[1]。
1.3 临床症状
犊牛主要表现为腹泻,且不能正常生长,人工感染犊牛在24-48h發病后,粪便在初期会表现为水样,然后逐渐向粘液状发展,其体温在接种两天后会迅速升高至41摄氏度,整体状态不佳,但是依然可以吃奶。
1.4 病理解剖
肠炎型多存在严重的脱水、消瘦、腹部卷缩,且存在眼球下陷、可视粘膜苍白的情况,血样稀便会出现在肛门周围或流出血便,白色的水样粘液从口鼻中流出,血液为暗紫色且比较粘稠。
2 牛生殖道弯曲病菌
2.1 病症鉴别
木乃伊胎、流产死胎、不孕不育。
2.2 流行病学
经生殖道可在人工受精、自然交配时传播,主要是后者,母牛通过患病公牛可获得病菌,短则数月、长达6年,在发病疾急性期多会造成不孕不育,且出现流产的可能性较大,慢性期多出现在发病后5-6个月内[2]。
2.3 临床症状
类似于不孕、不育、死胎、流产的情况在病牛身上具有很高的发生率;体温多维持在39-40摄氏度之间,以心外膜炎、心内膜炎、脑膜炎为主。
2.4 病理解剖
会对生殖道粘膜造成感染,由此导致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流产胎儿的皮下组织中出现胶样浸润的可能性较大,相应的会增加胸水腹水,产后胎盘还会出现严重的淤血出血水肿。
3 牛布鲁氏菌病
3.1 病症鉴别
妊娠母牛会出现流产死胎弱胎的情况,公牛会出现附睾炎、睾丸炎。
3.2 流行病学
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地方流行性,尤其是不具备健全防疫制度、不能进行科学饲养的牛场中。相比较于公畜、幼畜,母畜、成年畜具有更高的感染率,传染源主要为病牛。大量病菌存在于流产胎儿、羊水、胎衣和流产母牛身上(血液、粪便、脏器)、公牛精液等;主要有三种传入途径,即直接接触皮肤或粘膜、呼吸道吸入、口食入[3]。
3.3 临床症状
新疫区以妊娠5-8月流产为主,死胎弱犊的情况时常出现,产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会增加配种难度,如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等。腕关节、膝关节炎等会出现在母牛身上;会侵害公牛睾丸而诱发附睾炎、睾丸炎等,不利于生成精子。流产在老疫区较少,但是普遍存在睾丸炎的情况。
3.4 病理解剖
对于流产胎儿,皮下浸润多为出血性或浆液性,纤维素积液会出现在胸腔中,胃肠浆膜黏膜出现以线状或点状为主,黄白色粘液、纤维素絮状物会出现在真胃内,脾脏存在肿大情况,黄色小结节位于乳房切面。睾丸附睾精囊结缔组织会出现各种不良情况,如增生、坏死、化脓。
4 牛Q热
4.1 病症鉴别
该病症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发生率,以母牛畏寒、发热为主,且极易诱发其他症状如肝炎、心肌炎、心内膜炎、肝炎等。
4.2 流行病学
传染方式主要在同种或不同种动物之间直接接触,关于病原体的散播可有昆虫媒介的参与,其中作为普通的为蜱的吸血传染,最为常见的当属分娩物对外界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如分泌物、粪便、奶等。
3.4 临床症状
该病发生后极易造成流产,但是不具备临床症状;若绵羊、山羊同时存在于同一地区,则极易出现流产与支气管肺炎[4]。
4.4 病理解剖
关于该病的病理变化在家畜中未进行详细的描述。
除此之外,还包括牛地方流行性流产:发病母牛多会出现类似于拉稀、不食、精神颓废的情况,且后期存在脱水、消瘦,相比较于流感具有一定相似;同时,这是一种急性发作病症,临床症状以不安、浑身发冷、烦躁为主,且中毒性症状会在全身呈现出来,严重情况下会造成昏迷与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在短时间内会迅速的死亡。
5 结束语
养殖户必须高度重视繁殖障碍性牛病,为避免出现疫病,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由此可有效避免畜牧不能进行繁殖的情况,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养牛业的发展,为广大养殖户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胜辉.探讨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与控制策略[J].现代畜牧科技,2018(11):84.
[2]王淑娟,毛金花.繁殖障碍性牛病的诊断思路及防治建议[J].当代畜牧,2016(08):107-108.
[3]肖永超.五种繁殖障碍性牛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治分析[J].畜禽业,2014(10):65.
[4]但堂军,何国安,袁春兵,王剑春,龚桂权.简述繁殖障碍性牛病的临床鉴别诊断与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2,8(08):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