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鑫
【摘 要】《嘉年华》是2017年度豆瓣评分最高的华语剧情片,文晏导演更是斩获了第五十四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并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也表现优异。《嘉年华》以颇受争议的“性侵”为题材,展现了青春期少女们在这个社会中所遭遇的生存难题以及成长危机。通过对影片中两位女主角的经历进行分析梳理,以辨析《嘉年华》中生存与成长、个人与社会、善良与邪恶等道德伦理问题。
【关键词】嘉年华;性侵;生存难题;成长危机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106-02
影片《嘉年华》充满了复杂的隐喻与凌乱的故事线。解读该片,首先将影片的故事线罗列出来,并找到各个段落及环节的重要连接标志及感性标识。影片主要的故事线是围绕着两个中心人物即小米和小文展开,其时间性生发顺序被消解在了空间性的场景转换中。全片最关键的事件是“小文和小新被刘会长性侵”,所有的故事也由此发生。
一、“小米”——少女的生存难题
在海滨城市的一个旅馆里打工的未成年少女小米漫步在海岸,她注意到了巨大的梦露塑像,塑像两腿之间在如血的夕阳中被远方的塔吊“插入”。深夜时,刘会长带着小文和小新入住了小米工作的旅馆,并狂欢到深夜。期间,小米偷偷拍下了刘会长实施性侵的监控视频,并在打扫房间时偷偷捡起了刘会长送给小文的发套。小米的同事莉莉姐夜晚招小健过夜,要小米帮忙隐瞒,并给了小米一支口红。小米得知小健可以帮自己办理一个新的身份证,但是要付出一万块钱。小米换了一张非实名的手机卡对刘会长进行勒索,最终凑齐了一万块钱去找小健,但小健无耻地抬高价格,有些心灰意冷的小米在回旅馆途中被刘会长纠集的一伙人毒打。最后在医院,小米将视频以及一切事实的原委告诉了郝律师。接着,无业的小米被迫在小健那里出卖肉体赚钱,但在最后回心转意,骑着莉莉的电动车逃了出去。看似杂乱的叙事情节中其实是有几个关键性的叙事要素的,也就是上述提到的“标志”,即梦露塑像—发套—偷拍监控视频—口红—身份证—一万块钱—被拆除的梦露塑像。
首先,海边的梦露塑像代表着小米的一种理想的女性形象,飘扬的裙摆不惧广场上人来人往的目光,高大、孤傲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但这样的塑像被镜头有意安排在象征着现代文明的巨大塔吊之上,笔直的塔吊像是男性的阳具一般游移在裙摆之下,又显现出了现代女性难以避免的来自于男性话语的巨大威胁。“发套”和“口红”是典型的女性符号,小米将发套藏起来,以及收下莉莉姐的口红,代表着小米这个年纪的少女的一种美丽愿景。但这种愿景是需要用巨大的代价来交换的。
其次,就是“钱”。“身份证”和“钱”所代表的现实利益與冷酷社会将小米的这些愿景统统阻隔在了理想之外。在认清了现实的残酷与正视自己的处境之后,“梦露塑像”被象征着现代文化的“广告贴纸”所玷污,最后又难以逃脱被拆除的命运。这时,小米从困境中出逃,换上了理想中梦露的装扮,并涂上了莉莉姐给她的口红,去迎接不知是福是祸的未来。
二、“小文”——少女的成长危机
再看看另外一个关键人物小文,她的悲惨命运在被刘会长带去开房的那夜开始了。第二天,小文和小新误以为吃下两粒治疗痛经的药物就可以抵消性侵所带来的疼痛感。小文的母亲怪罪父亲让孩子认刘会长作“干爹”。郝律师去小文家里取证时发现小文的母亲并不是很关心小文,反而在小文遭受侵犯之后大发雷霆,将小文的“不三不四”的衣服扔出衣柜,并强迫小文剪掉了长发。小文心灰意冷后离家出走,怀中抱着金鱼缸,来到了海边的梦露塑像旁。最后小文的父亲找到了她,把她带到了住处。小文在本该上学的时候来到了海边,望着周围拍婚纱照的情侣,露出了鄙夷的神情。
小文和小新在海边的游乐场玩耍时,王队向小文父亲施压,想要快速破案。这期间刘会长又委托小新的父母给小文送去了新手机和读私立学校的学费。小文父亲愤怒地拒绝了,并质问小新父母:“那公道呢?”在影片的最后,小文被王队带到医院做妇科检查,三位权威的主任医师轮番观察小文的私处,并联合王队隐瞒了实情,面对媒体给出了一个罪恶的结论:“小文和小新的处女膜是完好的。”已经被伤害得遍体鳞伤的小文在病床上泣不成声。
小文这个角色,就像她怀中的金鱼一样,弱小、美丽,离开了水便无法生存。我们现在就来清理一下小文所展露出的情感标识。点啤酒—痛经药—干爹—被剪去的长发—金鱼—海边的婚纱照—公道—游乐园与大喇叭。小文和小新点啤酒、吃痛经药,证明她们还是两个懵懂无知的小女孩。而小文父亲让小文认刘会长作“干爹”,更是直指当下社会的某种阴暗现实。小文被母亲剪去长发,这更意味着作为母亲,在遇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时是采用一种阻断的方法,即用“阻断女性第三性征发展”这种方式去保护小文“不受侵犯”。“金鱼”在海边却无法离开那个鱼缸,就像小文一样无法挣脱。“海边的婚纱照”与“夜晚的梦露塑像”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日里一派喜庆祥和之象,可夜晚的危机又有谁会去在意呢。影片最后,小文和小新在游乐园的大喇叭里大声呼喊,这个镜头采用了一种全封闭式的构图,也是全片中小文第一次发出内心的呼喊,这种呼喊是安全的,是被隔绝在邪恶社会之外的。
三、关于《嘉年华》的伦理辨析
小文所表达出的叙事主旨是少女在这个社会中成长所面临的凶险与困境,而小米所表达的更像是少女在艰难成长起来之后在这个社会中所面临的生存难题。
根据影片线索判断,小文大概是一个初中生,处于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阶段,但她所处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呢?邪恶而凶险。从家庭内部来看,小文父母离异,作为监护人的母亲自甘堕落,学会了抽烟并终日玩乐而无暇顾及小文。并且在小文被侵犯后也不会去安慰她,反倒对她又打又骂、冷嘲热讽。从学校方面来看,老师并没有意识到小文所处的困境,就只知道找家长,也说明了学校和老师缺少和成长期的少女应有的沟通和指导。从社会角度来看,本应作为保护者角色的王队长为了草草结案,就联合学校及施害者对小文一家编造伪证,给小文一家带来致命一击。作为施害者的刘会长更是依靠着自身的社会地位对小文和她父母威逼利诱,用金钱利益来为自身的禽兽行为开脱道路。小文的遭遇,更像是这个社会的遭遇。人人放浪形骸,游离在礼义廉耻和社会法度之外。
小米在成长的6年间换了12份工作,她理想的生活仅仅是“在一个温暖的地方能够睡得着”。所以她来到了南方沿海的一座小城,这里足够温暖,但由于未成年,每月的工资不到六百元,所有的活儿全都由她承包。对于一个刚满16岁的少女来说,她的生存是异常艰难的。她理想中的形象,就像海边的“梦露”一样,穿着光鲜的衣服,在所有人面前都有足够的自信。她看见了小文被侵犯的经过而瞒情不报,仅仅是为了通过换取利益去办个假身份证而能够留在这里工作。但小米的愿望终究还是破灭了,她被欺骗,被殴打,工作也丢了。小米开始醒悟了,她终于开始正视自身所处的困境,真正变得勇敢、坚强起来。她将证据交给了郝律师,间接帮助小文将刘会长等人绳之以法。
“梦露”是虚假的,是人为营造的浪漫与光鲜。谎言终有被戳穿的一天,于是,圣洁的“梦露”被“小广告”玷污、被拆毁。也是这一刻,小米终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她化身为“梦露”勇敢地奔赴前方。这里面也许代表着文晏导演的一种希冀,在面对未成年少女时,让这个社会少一些虚假和伤害,多一些真诚和保护。关于保护女童的议题往来而不绝,当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性侵事件”时,我们能够反思的仅仅是严惩施害者或是避免施害动机吗?“性侵事件”仅仅是现代文明高速发展下丑恶表征的一种,完善伦理和道德标准,我们也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