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乐安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一经出版就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从1992 年至今,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数次再版,直到目前,仍然是各大书店的畅销书,也是各大图书馆借阅次数最多的文学作品之一。该书于1991 年3 月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并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被称为是历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影响力最大的一本小说。
2015 年2 月,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电视剧版的《平凡的世界》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首播。该剧播出后,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和认同,被认为是唤醒时代正能量的作品[1]。同时,再一次将人们的视野聚焦于上个世纪的中国农村,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作品的广泛讨论。
2015 年3 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会议结束后,总书记与人大代表交流时谈及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总书记表示自己也看了这部电视剧,并提出了肯定和赞扬[2]。
从学理层面来看,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热播影视剧,展现出当今时代视觉文化影像化的重要转型。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由此引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应该如何看待经典文学作品影视化?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热播影视剧后,观众有怎样的评价?这种评价与读者对原著的评价有什么不同?同时,这些评价背后的社会基础是什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或观众,又该如何选择?
在现代社会,影像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学家较早地注意到上述变化,在早期的消费社会理论中,鲍德里亚已经开始使用“拟像”理论来描述这个时代的崭新特征。鲍德里亚将拟像的现代历史发展过程描述为三个阶段,仿造是自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古典”时期的主要模式;生产是工业时代的主要模式;拟真是符码统治时期的主要模式[3](P67)。
鲍德里亚认为,“拟像”发展过程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我们感知世界方式的变化,在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视觉文化影视化。一般认为,在现代化转型之前,人们接触文化的主要途径是读写文化,伴随着现代化转型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文化的主要途径开始转向视觉文化。
读写文化和视觉文化具有以下三个根本的区别:一是,读写文化是抽象性的,表现形式是静态性的;视觉文化是普遍性的,表现形式是生动性的。二是,读写文化是主观选择的过程,是一种开放空间;影视文化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是一种具体影像。三是,读写文化更需要理性思维,强调人们的理性思考;影视文化更注重感性认知,主要热衷于感性形象。
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文学作品影视化讨论主要集中在文学、艺术、影视制作等学科,多以艺术评论、影视研究的形式展开[4][5][6]。从目前来看,借鉴西方社会学理论,立足于具体实证资料的研究还相对少见。不仅如此,将原著评价和影视评价结合起来的研究更为少见。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式,通过内容分析,将读者和观众对于《平凡的世界》原著和电视剧的评价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二者的异同。其中,书评和影评都来源于读者和观众在特定网站的跟帖或留言。
本文的分析资料全部来源于豆瓣网。豆瓣(douban)是一个社区网站,创立于2005 年3 月。该网站提供关于书籍、电影、音乐等作品的信息,无论描述还是评论都由用户提供(User-generated content,UGC)。在豆瓣网读书栏目中,有关各种版本的《平凡的世界》的书评多达三十多种。其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版的《平凡的世界》的书评最多,达到了上千条。在豆瓣网影视剧栏目中,2015 年电视剧版的《平凡的世界》的影评达到了数百条。
《平凡的世界》成书于上世纪80 年代中期,全景式的呈现了1975 年—1985 年间,中国西北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以及处于这个伟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家庭生活以及社会关系。在豆瓣网读书栏目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版的《平凡的世界》的书评最多,在经过阅读和整理后,笔者认为这些书评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豆瓣网的书评中,很多网友都提到了《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对自己人生的影响。这本书出版于上世纪80 年代末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市场化进程刚刚起步的历史阶段。剧烈的社会变革,引发了无数人尤其是当时年轻人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这套书跟着从大学到工作,从一个小书架到一个大书橱,已经破旧不堪了。对于我们70 年代的人来说,这是在90 年代深深感动和激励我们的一本书。这套书买来后,不仅自己看,同宿舍的人看,本班的不少人看,外班的人也看。是我传阅率最高的一本书。它感动与我年龄相仿的许许多多的人。让我们反思已有的生活,选择和珍惜自己的生道路。(豆瓣网友:八哥)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一定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肯定还是。……有的人在?生迷茫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个指引他的人,或者是一件足以让他开始改变的事情。我的改变,动力源自于我在校外租书店里,从层层叠叠的武侠言情书籍堆里翻出来的一本书,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一直在回忆那是一个神奇的下午。直到那以后,我才相信,一本书,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豆瓣网友:谢言客)
少平的一生都在追求所谓的内在。在别人看来,他远远不如他的哥哥成功。但我想这物质并不是他的追求,他更注重一种心灵的充足。我曾经为一个场景深深动容,就是他躺在破烂的被褥上出神地读书的场景。他的尊严建立在劳动上,并不建立在功成名就上。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我们这些平凡的人到底应该去追求哪些东西。这真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也就是所谓的生命的意义。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思考一辈子的问题。(豆瓣网友:水泽2015)
可以看出,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这部小说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启迪着众多读者的感悟和思考。这其中,既有对过往生活的审视,也有对当前生活的珍惜;既有对人生奋斗的肯定,也有对平凡生活的致敬。
在豆瓣网友的书评中,另一个普遍出现的关键词是“情感”。众所周知,情感是小说维系人物关系、展开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在《平凡的世界》中,情感的表现形式是多维度的,例如孙少平与田晓霞之间的爱情,再如孙少安对家人的亲情,又如孙玉亭对于革命事业的热情等等。围绕这些人物的情感,读者们表达了自己的认识。
当我捧起《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我就在想,读《平凡的世界》到底读什么?……但当我读到第二部,读到孙少平只身来到黄原揽工,经过一番折腾并尝到生活的辛酸。半年之后,在秋天一个细雨菲菲的下午,在黄原市的电影院门口遇到田晓霞的时候,那一刻,我终于知道,读《平凡的世界》,最为值得阅读的只有爱情。至于那些发生在土地上的变化都已经属于过去,现在和将来仍会不断地变化着,唯有爱情永恒。(豆瓣网友:方东流)
爱情往往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浪漫。或许很多人会羡慕泰坦尼克式的爱情,虽短暂却浪漫,轰轰烈烈。但更多时候,爱情平凡得让我们甚至察觉不到它的存在。就像李向前对润叶的爱,在向前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后,润叶才明白啊!有句话说得对,和你相伴走过一生,路上替你遮风挡雨,与你一起分享痛苦和快乐的,才是你真正的爱人。(豆瓣网友:逐)
年前父亲翻阅我的书架,我回来的时候,他拿着书,有些不自然的对我说:“是本好书。”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同父亲原来是一个时代的人。(豆瓣网友:memorybox)
实验室安静得只听得到电脑运行的声音和我因为感冒才听得到的喘息声。不如趁这个安静的时光写点什么,也好理一理自己混乱的思维。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感情,不只是书中人物之间交缠的爱情,而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每时每刻感受到路遥的满腔深情。他对书中每个他创作出来的人物的感情,尤其是孙少平这个他倾注了过多感情的人物;他对农民、矿工等底层人民的复杂情绪。还没有“读完”我已经深深地感到这样深厚的情感也许只有用小说才能传达出去。(豆瓣网友:Ellie)
显而易见,小说表达的各种“情感”直接体现在读者的书评中。不难发现,在这些书评中,既有青年人的“爱情”,真挚而又热烈;又有家人间的“亲情”,朴实而又深刻;也有对底层人物的“同情”,真实而又感人。
我们注意到,书评中“苦难”这一关键词的出现频率也较高。《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在开篇通过对孙少平在食堂打饭场景的刻画,反映了上世纪70 年代中国农村的经济贫困和物质匮乏。对当时的很多人来讲,“苦难”是生活世界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60 后的人基本上都能在这部小说里找到与自己经历相似,感触最深的一个作者刻画的人物;70后感觉到自己曾经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80后或许还能在自己早年、幼年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小说中的生活影子;90 后呢,怕是很少有人可以经历。苦难是磨练人成长的一块基石。感谢苦难带给我们不一般的经历!(豆瓣网友:Ahlon)
由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孙少平、孙少安等,都是历经苦难,怀揣梦想,不断奋斗并取得进步的普通青年。这种依靠勤劳奋斗来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主题,引起了很多出生底层、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广大青年人的共鸣和认同。
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是将文学作品转变成影视作品的过程。由于艺术形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影视文化的主要特征也较为充分的表现出来。在豆瓣网影视剧栏目中,2015 年电视剧版的《平凡的世界》的观众留言十分热烈。在经过浏览和分析后,笔者认为这些影评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众所周知,在影视作品中,演员是全剧的焦点,往往也是观众关注最多、讨论最多的话题。就电视剧版的《平凡的世界》而言,这一倾向表现的十分明显。在豆瓣网友的影评中,首要的关键词即为“演员”。
怀着巨大的期待等待到了开播,却在第一个镜头就被兜头浇了一盆凉水,整个人就如同站在了片头雪皑皑的土高原一般。孙少平这个角色,在我心中应该是一个黄肌瘦发育不良,有着自卑内向以及因此而来的强烈敏感自尊的学生,却成了个油头粉面的奶油小生?!润叶似天仙,晓霞似萝莉,郝红梅也根本不像是吃不饱饭,反而更像娇生惯养减肥过度的富家千金。(豆瓣网友:Adrian)
少安和润叶感情戏过多了。少平啊少平,那种大时代背景下热爱生活向往知识的农村青年,变成偶像剧中都市白领即视感,一看到少平就跳着看,不忍直视啊。本剧中最大遗憾是少平的角色,太失望了。孙玉厚,孙玉亭突显了时代特征,能立刻把观众带入戏。从前听书时最溜号走神的田福军等的描写,现在变成了最喜欢的段落,演员表现的很好。(豆瓣网友:Alice)
小说成书于上世纪80 年代末,而且反映的是普通农民的生活史。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拍摄于2014年的电视剧,演员表演是否还原了那个时代,引发了观众们的广泛讨论。需要注意的是,小说中的人物是抽象的,只有文字的描述,而影视剧则需要将抽象人物还原为具体演员的过程,由此产生的争议,或者赢得的赞誉,都源于观众对小说人物的想象。
作为一部由小说改编成的影视剧,与原著的对比就成了广大观众比较愿意去讨论的话题之一了。从现有的影评来看,既有观众认可改编后的影视剧,认为较为忠实的反映了原作的风格;也有观众不满改编后的影视剧,认为背离了作者的初衷。
比较遵从原作的影视作品。我想很多导演都想拍这本书,但难度很大,就是因为这本书真的很难抓,在国产剧普遍泡沫和狗血的时代,导演敢拍,也能拍到这种程度,无疑已经是很棒了。(豆瓣网友:完美)
电视剧版《平凡的世界》(2015 版)却违背了路遥先生的意愿,不知是演员的问题还是编剧的刻意为之,孙少安却成了无所不能的神话,而孙少平似乎成了全剧最大的笑话。(豆瓣网友:卡布奇诺)
在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议题就是对原作的拓展和再创作。可以看出,如何妥善的处理原作与影视作品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只有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的基本精神,并且充分发挥影视艺术的特色,才会获得普遍的认可和良好的评价。
影视文化是一种感性认知,具有鲜明的视觉化特征。尽管电视剧版的《平凡的世界》是由小说改编而来,但这并不妨碍许多观众再没有看过原著的情况下收看电视剧。从网友的影评来看,该版电视剧引起了许多年轻观众的广泛认同,也启发了他们的生活感悟。
时常听父亲提起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心想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小说,从未看过父亲对一本小说这么入迷过,恰巧前些日子把这本小说翻拍成了电视剧,演员都是我喜欢的演员,我终于下定了决心,要看一看这一部感人的电视剧。我是90 后,这是一部很现实的电视剧,看完后热泪盈眶,终于明白了父亲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平凡的世界》。是啊,我们都是平凡的人,虽然背景年代不同,但是写的就是我们啊,富有理想且不甘于平凡的少年。(豆瓣网友:恍然如梦~微凉)
并没有看过原著,觉得不管是否足够贴近,在现在真人秀综艺漫天飞的情况下已经算是良心好剧了。知道了所谓政策的重要,没有国家整体的发展,就没有每一个人的今天(豆瓣网友:一棵树)
我没有读过原著,现有的感悟都是基于电视剧的改编版本上,很多人在很早以前就推荐我看这套书,但是我因那时懒惰也好,缺乏读书的激情也好,始终没有去找来学习。但我现在会觉得庆幸,我接触这部作品的时间太合适了,虽然是以电视剧的形式感受,但丝毫不能影响我对剧里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豆瓣网友:Bruceyoung)
这些感悟和认同,充分体现出影视文化在普及和传播经典文学作品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上述评论,我们注意到很多青年在没有读过原著的情况下,也能充分感受到作者所希望传达的价值和理念,表现出影视文化的在传播方面的强大功能。
通过上述比较和分析,本文认为《平凡的世界》的书评和影评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书评”与“影评”对比表
从讨论的内容来看,书评以小说文中心,主要关注农村变革、人生影响、底层贫穷等话题;影评以影像为中心,主要关注哪个角色塑造的好、陕西话是否纯正、旁白是否合适等。从关注的焦点来看,书评以人物为中心,主要聚焦于书中人物的命运,特别是人物命运对自己的启示;影评以影像为中心,主要聚焦于演员的选择(例如孙少平、田晓霞角色的争议),演员的表现力等。从使用的语言来看,书评以日常语言为主,例如对孙少平精神追求的赞扬,对孙少安务实作风的认可,以及苦难对于人成长的意义等;影评以网络语言为主,语言风格诙谐,时尚特征明显,例如“润叶似天仙”、“晓霞似萝莉”、“普遍泡沫剧中的良心之作”等。
总的来看,小说提供了一个开放、主动的想象空间,人们可以自己去建构人物形象和故事场景。而对于影视剧来说,则是一个封闭、被动的既定环境,人物和故事都较为具象化。例如,在原著中比较重要的人物“金波”在电视剧中不见了,对于此很多读者都不赞同,认为削弱了原著的表现力。可以说,书评更多地呈现了一种理性的思考,这是读书对人们所特有启发和回馈,体现出读者与作者的共鸣,与此相伴而生的是唤起人们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悟。影评更多地表现了一种感性的认知,这是影视文化的特点所决定的,观众们更为热衷讨论的是演员形象和人物命运。
当前,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文化影视化的趋势愈加明显[7]。我国每年要生产一万余集电视剧,其中不乏佳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电视展示的生活容易脱离实际,生活的本真与生活的“制造”完全颠倒。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今天我们越来越生活在一个由影像构成的人为的、符号的虚拟世界中,就如鲍德里亚所说的“没有原本的复本”[3](P79)。相比而言,在印刷文化传播时期,视觉文化的创造者和欣赏者相对独立,都是理性主体,处于沉思、凝神的状态,两者之间的沟通是通过文字间接实现的。同时,文化欣赏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也是自由的。适当的距离提供了理解、交流、反思甚至批判的空间[8]。这也提醒我们,尽管文学作品影视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艺术再创作的重要形式。但是,我们应该以一种理性地态度来看待这种变化和发展趋势。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要发挥创造力,努力将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制作精良的影视剧,使得优秀文化的传播方式更为现代和多元;另一方面,也要创造条件,鼓励更多的人去阅读原著,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只有这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会有更好的社会基础,也才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