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江西省安义县人民医院 (江西安义 330500)
心电监护仪是一种用来监护患者的动态实用的精密医学仪器[1]。其具有心电信息的采集、存储、智能分析预警等功能,同时具有精准监测、触屏操控、简单便捷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2-3]。优质的护理干预措施在提升心电监护仪使用效率,减少故障,降低误报警率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在降低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率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江西省安义县人民医院住院的6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2~50岁,平均(36.74±2.45)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2~55岁,平均(36.87±2.4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无精神疾病史及认知功能障碍;依从性较好。
排除标准: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中途退出研究患者。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心电监护仪均采用默认参数,记录异常情况。
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干预。(1)完善管理制度:设立专人对心电监护仪进行定期检查及维修,同时规范档案资料,完善操作流程,优化管理流程,做好日常维护及保养工作,交接班时提前15 min对仪器异常记录情况进行核对,避免出现遗漏;做好心电监护仪使用登记工作,以科室为单位记录心电监护仪使用及维修保养情况,以便进行排查管理,对仪器编号、型号、使用起止时间、累计使用时间、故障维修记录及年检情况等进行整理归纳,确保记录的有效性;对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整理分析,采取合理处理措施,避免再次发生。(2)完善标识:心电监护仪使用书多由设备科保管,使用部门应对其进行复印,留存相同说明书;对仪器粘贴标签,标识仪器操作流程、禁忌、使用范围及维护保养方式,方便快速查阅;每周由专人对仪器进行检查及清洁,并补充相关使用物品。(3)并发症护理:使用心电监护仪患者,由于需要长期粘贴电极片,易发生皮肤过敏反应,可出现局部瘙痒、红肿等现象,护理人员在安放电极片时,应尽量选择胸腹部平坦、肌肉少的部位,清除体毛,采用清水清洁皮肤,等待完全干燥后,进行安放,同时避开骨骼隆突处、破损炎症处;如患者为敏感肌肤,且需连续监护24 h以上,则应每天更换电极片及粘贴位置,同时使用温水对粘贴部位皮肤进行清洁,保持干燥;已出现过敏现象的患者,需要遵医嘱对其进行处理。(4)健康宣讲: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认知情况,采取合理方式进行健康宣讲;制作图文结合手册,采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叙述心电监护相关知识,并重点强调活动时防止电极片牵拉、脱落,以及血氧饱和度指套的正确使用等知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心电监护仪周围不可放置水杯,且不可近距离使用手机,避免对仪器造成干扰;将注意事项制成卡片,放置心电监护仪旁,方便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阅读;在心电监护仪使用过程中,强调不可用水接触技术仪器,尤其是控制面板,无要求不可擅自调整,同时不要对其进行遮盖。
统计两组心电图监护故障率、呼吸心率监测故障率、血压监测故障率、血氧饱和度监测故障率及误报警率,并进行组间比较。
两组心电图监护故障率、呼吸心率监测故障率、血压监测故障率、血氧饱和度监测故障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误报警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仪器故障发生情况比较[例(%)]
心电监护仪受到影响时易发生故障,导致监测数据异常,从而引发误报警情况[4-6]。常规护理的重点为患者疾病治疗及并发症干预,基本不对心电监护仪进行干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对仪器认知不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干扰其运转的情况,导致仪器数据异常,出现报警[7]。为改善此类现象,本研究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干预,根据患者认知情况,做好心电监护仪宣讲工作,告知注意事项,同时强化管理制度,确保仪器正常运行,及时维修,避免仪器本身出现故障。此外,在护理工作中,通过悬挂标识促使患者及其家属提高重视程度,有效减少不良行为对仪器正常运行造成的干扰,降低误报警率。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心电图监护故障率、呼吸心率监测故障率、血压监测故障率、血氧饱和度监测故障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误报警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优质护理干预能够降低仪器误报警率,从而有效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减少对医疗资源的浪费,提升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干预降低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率的效果显著,通过完善管理,明确职责,定期维修,健康宣讲,确保心电监护仪良好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