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勇
南昌市第三医院麻醉科 (江西南昌 330009)
对上肢手术患者进行有效的手术麻醉是保障患者手术安全的基础[1]。在整个麻醉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及时对其进行全面干预,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尤其针对老年患者来说,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常出现因镇痛不完全导致患者疼痛不耐受,由此转为气道插管实施全身麻醉,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2]。基于此,提升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麻醉效果和镇痛效果),是确保患者安全,缩短术后苏醒时间的有利保障。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经研究证实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尚可。本研究选取南昌市第三医院部分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分组予以常规麻醉和超声引导下麻醉,观察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南昌市第三医院进行上肢手术的40例患者,依照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49~57岁,平均(53.25±3.35)岁;疾病类型,肱骨骨折8例,尺骨骨折9例,桡骨骨折3例。试验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0~57岁,平均(53.10±3.12)岁;疾病类型,肱骨骨折6例,尺骨骨折8例,桡骨骨折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符合手术适应证并自愿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2)恶性肿瘤、精神障碍、麻醉药物过敏的患者。
全部患者均严格执行术前8 h禁食,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监测。试验组实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对照组给予盲探臂丛阻滞麻醉复合喉罩全身麻醉。两组均采用相同的神经刺激定位仪、穿刺针,进行有效回抽,在确定没有脑脊液、血液后,再最终确定需要穿刺的位置。其中试验组在超声引导下开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将探头频率设置为6~13 MHz,做好薄膜的消毒工作,然后包裹探头,结合神经刺激定位仪确定穿刺位置。对照组直接辅助神经刺激定位仪确定穿刺位置。随后两组均使用0.25%罗哌卡因25 ml进行缓慢推注,麻醉操作完成后5 min,缓慢放置喉罩并妥善固定喉罩位置,注意观察患者的胸廓起伏情况。完成上述操作后,开始手术。手术结束后,待患者意识清晰、不吸氧且SpO2在95%以上时,快速拔出喉罩,以免造成患者出现不适感及不良反应。
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呕吐、苏醒期烦躁、呛咳、臂丛神经损伤)。
试验组术后苏醒时间为(7.4±0.9)min,对照组为(12.8±1.1)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33,P<0.05)。
试验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2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常见的老年上肢手术麻醉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常出现阻滞不完全、患者肌肉松弛度不够等情况,需要联合气管插管实现全身麻醉效果[3]。老年患者实施器官插管后会对呼吸和心血管系统造成相关不良反应,术后应激反应的发生率显著增加。鉴于此,有效的麻醉方法是确保老年患者安全性的保障。
喉罩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后在临床全身麻醉手术中广泛应用,发展到现在具有显著优势[4]:(1)喉罩对患者的喉腔及声门并不会产生严重刺激,整体的麻醉深度比较适宜,安全性稳定;(2)喉罩主管为90°弯曲设计,同时附有引流管和通气管,能有效防止反流误吸和胃胀气,减少术后不良反应;(3)双气囊设计增加了通气量,与咽喉部位更加匹配,密封性较好。本研究使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喉罩实施全身麻醉,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超声定位技术可清楚显示臂丛神经,其麻醉实施位置更加准确和可靠,麻醉成功率较高。医师在超声定位引导下能有效避开神经、血管、胸膜等组织,直接观察局部麻药扩散,确保药物浸润到神经周围,保障阻滞效果,减少盲目穿刺引发的神经损伤、血肿或气胸等并发症[5-6]。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可有效发挥麻醉药物的疗效,麻醉药物定位准确性较高,对机体的应激刺激较轻,患者能在短时间内苏醒。单独使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疗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联合喉罩麻醉的稳定性最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在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好,术后苏醒时间较短,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