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 谷万佳
东北林业大学 刘晓书
特色小镇凭借着新的思维方式、产业类型与业态形式,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逐渐成为新常态下城镇发展的内动力。特色小镇建设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文化混乱与特色缺失的现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们应当从小镇的自身特色出发,注重文化与产业的创新与融合,进一步丰富特色小镇的文化内涵,探求创新特色小镇的文化体系构成与生长途径,促进特色小镇的科学与持续发展。
自2003年开始,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下,我国特色小镇的建设先后经历了探索阶段、酝酿阶段、成型阶段和全面推广阶段,具有分布广、类型多、与城市互动频繁等特征。从建设类型上看,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历史文化型和旅游发展型特色小镇[1]。文化资源要素作为特色小镇文化的重要传递与表达方式,融合体现在与人活动相关联的自然环境、历史事件和生产活动之中,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要素。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天然存在的自然物,是生产原料的来源和布局场所,按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以其用途、地貌、特征、空间又可以分为生产资源、旅游资源、海洋资源等,如图1所示。
社会资源是指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在特色小镇中,有形资源主要以建筑物、场地、各类设施及环境等实体要素组成,而人的行为活动、心理需求和社会关系等则属于无形资源的范畴,如图2所示。
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常有文化要素提取模糊、产业稀缺、特征不明显等问题。特色小镇的营建模式也不仅局限于单一的文化资源利用领域,更拓展到由资源优势带动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发展途径。在充分保护、利用、挖掘好文化资源要素的同时,创新融合关联度较高的新兴产业,如高科技产业、创意产业、休闲旅游等,进一步突出特色鲜明的发展主题,是新阶段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特征,构建“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成为强化特色小镇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与建设上,应着力解决文化特质挖掘延伸不到位、特色不突出、文化与产业融合度不高、空间特色与产业功能契合度不强等问题。探索以文化为核心,“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进一步突出文化与产业相融合的发展思路。注重特色小镇文化的纵向连续性与横向联系性协调发展,将文化要素与其他要素有机结合,形成文化与资源、产业、科技、以及新传播方式等多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形成新的文化要素,实现文化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复合、融合式生长[2]。
图1 特色小镇自然资源分类表
图2 特色小镇社会资源分类表
文化生长是由“文化”和“生长”两个词结合而来。文化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其实都是文化资源的演变和文化价值延续的结果。文化生长则是对一定范围内各类资源文化的识别,将所有实体和非实体空间的文化要素,进行系统地识别、梳理、提取、挖掘、延伸,以文化价值来指导特色小镇建设的用地布局、空间选择、场景建设,空间构建尽可能按照文化的逻辑有机生长。
特色小镇的生长体系由文化要素、生长载体和文化价值三方面组成。在“文化生长”的理念下,以“文化”为文化要素的核心,以“载体”为生长的途径,以“活力”为文化价值的源泉。只有以文化为支撑,在保护文化原真性的同时,合理利用文化资源,融合激活其他要素,提升特色小镇的魅力与个性,如图3所示。
图3 特色小镇的文化生长构成
以完善的文化生长要素体系为基础,在文化价值科学评价的同时,针对特色小镇生长载体进行分析,寻找文化、产业与空间的创新融合焦点,引导特色小镇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布局,营造富有特色的文化空间,集中体现特色小镇文化内涵与风貌特色[3]。
特色小镇的文化生长应依托现有文化资源要素,创新融合关联产业,促进文化资源的再生。主要包含自然资源依托型和社会资源依托型两类。
(1)自然资源依托型。自然资源型特色小镇一般都是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而出现,由于自然资源所体现的价值具有稀有、优质、独特的特质,拥有这类资源的特色小镇一般以开展各种文化旅游休闲、健康养生服务为主。
在保护、修复、培育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多采取“文化+旅游”“文化+观光”“文化+特色产品”等发展模式,提升自然资源文化价值的多功能复合水平。如湖州太湖小镇,依托梅西片区优质的自然资源,以山水文化与价值创新为导向,打造“国内一流的欢乐度假圣地,区域首选的乐活养生之所”。一方面,通过文旅项目的策划、开发及运营,发挥非物质文化信息;另一方面,通过筛选核心文化要素,形成直接或间接关联的文化要素联合体。
(2)社会资源依托型。社会资源型特色小镇可主要采取“文化+历史资源”“文化+产业集群”“文化+创新资源”三种生长模式。
历史资源依托型指依托独具特色的人文、环境资源而形成的旅游业和特色产业。如位于镇江市西部的西津渡风情小镇,由西津渡、伯先路和大龙王巷三个历史文化街区组成,历史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郁,从西津渡的发展就可以看出镇江的城市文脉、文化族谱、历史发展缩影。
产业集群依托型主要以商贸、物流、制造加工为主,在现有优势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根据其自身类型的不同而打造不同的特色产业,并基于其产业形成不同特色的复合型功能空间。如杭州的云栖小镇,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信息主导产业,其特色空间承载着信息产业的过去与将来,在展示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突显特色产业的时代信息。
创新资源依托型是依托高校、研究机构、规模企业等创新资源要素,往往选址在环境优美、低成本的城郊区域,结合着高、精、尖的前沿行业,强调以产业为核心进行转型升级和培育创新。
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以各类文化资源为基础,并在特色要素的能动作用下,通过物质载体和精神活动展现其内涵与价值。把生长有依托、产业有内涵、功能讲协同、空间重复合作为特色小镇文化生长的发展对策,使其特色要素转化为优质竞争力的新载体和新平台。
(1)生长有依托。资源是生长的基本条件,通过文化内涵及文化价值的了解和认同,明确文化发展的目标,筛选核心文化坐标和文化内涵的创新载体,提供多层次的文化引导措施。依托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生长的特色小镇,其成长方式还是应当与旅游服务相结合,更应该注重的是空间特征的建设及历史文化价值的升华。
(2)产业有内涵。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要点应从产业导向、产业培育和产业布局三方面着手,以产业为导向激发特色小镇的文化内涵和空间活力。特色小镇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为目标,注重生态、生活以及生产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同时关注产业链各重点环节之间的共存共依。
(3)功能讲协同。根据特色小镇的整体要求,分析其各维度的功能需求,以先细分、后融合的方式来进行功能规划战略的制定。即先对小镇所需功能和对应作用地位进行清晰地界定,再进行结果的错位叠加与共存融合,从而实现特色小镇功能的多元复合,最后从其功能定位出发,实现整个特色小镇的功能协同。
(4)空间重复合。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小镇,凭借其建筑演变成的特色空间场所,供人们欣赏历史艺术,交流感受认知,通过产业空间、历史文化空间来体现特色小镇独特的氛围与格调。由于各小镇的产业模式与特性不同,在空间尺度与风貌特征上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性,要从特色小镇所对应的产业特性出发,塑造特色鲜明和产业明确的特色风貌与空间格局。
文化是小镇特色的“灵魂”,产业是小镇发展的“动力”。在充分挖掘利用好原有的文化内涵,使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发挥和集中体现的同时,以文化生长为新的发展理念,融合关联产业发展,实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用科学合理的分析研究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操作实施手段,推进特色小镇文化建设,将文化价值充分体现在城镇的空间再生与利用之 中,将有助于营造不同特色、不同形式的文化生长载体空间,重构富有地脉文化内涵的新型城镇的空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