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王艳萍 马英乔
2012年,辽宁省被确定为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省,虽然本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显著,但是总量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很低,占GDP比重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过去的“十二五”规划期间,本省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服务业聚集区提档升级,努力实现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增速超过地区生产总值的目标。但是,本省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农业、工业、贸易等联动不足,呈现出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的特点。从成熟度来看,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成长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本省生产性服务业中占较大必中的是仓储、交通运输、邮政、金融,但是信息传输、技术服务、计算机服务、管理服务、工业设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不够发达,对GDP的贡献较小。对辽宁省而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和发展模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时代城市与区域竞争的核心内容,辽宁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也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且辽宁省具有先进的设备和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要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优势,能够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需要利用辽宁省重要城市都市圈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这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运用有效供给理论结合供给侧改革实践,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从供给端来看,主要受到社会化分工与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生产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从需求端来看,主要受到市场范围、产业机构优化和服务外包的影响。
图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既要注重反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机遇与新趋势,关注“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倡议带来的发展契机,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业态的推动作用,强调服务型制造、制造业服务化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产业间应通过技术创新、资金创新、政策创新、人力创新四个方面互动促进制造业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如图2所示。
政府机关应通过政策制定、园区建设、建设交流互动平台、改善营商环境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集群效应,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创新服务外包和创新服务输出协同发展,高校的主要工作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能通过来自于产业的创新需求拉动产生创新成果,再通过产业进行转化,产业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方式使高校的毕业生更能满足产业的人才需求,同时政府通过创新发展规划和资金支持对高校进行引领,高校则向政府进行信息反馈,提供资政建议,整个系统形成良性互动,协同创新发展如图3所示。
图2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机制
图3 高校、政府、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机制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下,辽宁省应重点开放一些领域引领新一轮产业发展新优势,不断促进辽宁省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生产性服务业是稳增长的关键领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战场,是实现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以“探索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为目标,应重点推动现代物流、特色金融、科技服务、数字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规模化、高效化发展,打造区域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高地。按照大市场运作、大物流驱动、大平台引领、大集聚融合、大项目支撑五大路径原则,不断优化区域产业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