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起杰 刘月娥(通讯作者)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医院 山西 吕梁 032200)
直肠癌根治术效果好,但而在手术中,创伤应激可影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麻醉和镇痛的目的是减轻手术麻醉和创伤患者的压力,减少对代谢和内分泌的影响,加速术后康复[1-2],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本研究将2014年2月—2017年3月经腹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实施采取的麻醉镇痛药物是瑞芬太尼,观察组采取的麻醉镇痛药物是地佐辛,分析了经腹直肠癌根治手术麻醉镇痛方式,报告如下。
将2016年4月—2017年3月经腹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18例,ASAⅠ级/Ⅱ级为10例/35例。年龄45~72岁,平均(56.88±2.68)岁。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9例,ASAⅠ级/Ⅱ级为11例/34例。年龄45~73岁,平均(56.21±2.11)岁。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
对照组实施采取的麻醉镇痛药物是瑞芬太尼,观察组采取的麻醉镇痛药物是地佐辛。术前禁食禁水时间长于8小时,入室监测生命体征各项指标,麻醉前半小时给予100mg的苯巴比妥钠、0.5g的阿托品肌注,麻醉诱导方案是给予4μg/ml的丙泊酚、顺式阿曲库铵0.3mg/kg、芬太尼3μg/ml外周静脉靶控输注,肌松起效后实施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给予2L/min吸氧,潮气量在8~10ml/kg之间,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35~45mmHg之间,而通气频率在12~14次/min之间。
其中,对照组用瑞芬太尼0.2μg/kg/min持续泵入进行术中维持麻醉镇痛,观察组用地佐辛0.2μg/kg/min持续泵入进行术中维持麻醉镇痛。
另外,两组均给予2μg/ml丙泊酚靶控输注。
比较麻醉有效率;躁动、呼吸抑制等的出现率;干预前后患者平均动脉压以及平均心率;可离开麻醉复苏室的时间。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统计,进行χ2检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麻醉有效率均为100%。
干预前两组平均动脉压以及平均心率并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平均动脉压以及平均心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平均动脉压以及平均心率相比较()
表1 干预前后平均动脉压以及平均心率相比较()
组别 例数 时期 MAP(mmHg) HR(次/min)观察组 45 麻醉前 80.57±0.79 83.21±0.56切皮时 81.33±0.63 82.01±0.51对照组 45 麻醉前 80.11±0.68 83.28±0.71切皮时 91.29±0.58 91.21±0.2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观察组可离开麻醉复苏室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可离开麻醉复苏室的时间比较(,min)
表3 可离开麻醉复苏室的时间比较(,min)
组别 例数 离开时间观察组 45 8.10±1.11对照组 45 12.31±1.66 t-8.734 P-0.000
目前,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中最常见的麻醉和镇痛药物是地佐辛和瑞芬太尼[3]。在药物中,瑞芬太尼是一种短效阿片受体激动剂,有良好镇痛效果,但容易出现心血管以及呼吸并发症。而地佐辛更为安全,对循环和呼吸等的影响小,可持久发挥镇痛作用,拔管不会出现恶心呕吐和呛咳等并发症,可更好进行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的维持,减轻气道刺激[4-5]。
本研究中,对照组用采取的麻醉镇痛药物是瑞芬太尼,观察组进行喉罩通气全麻。结果显示,两组麻醉有效率均是100%;观察组躁动、呼吸抑制等的出现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平均动脉压以及平均心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平均动脉压以及平均心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可离开麻醉复苏室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地佐辛较之瑞芬太尼麻醉镇痛效果好,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