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争慧
【摘要】产业化经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内在要求,适宜性评估是决定非遗产业化经营的必要基础,文化传承性是检验非遗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标准,科技创新是非遗产业化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民众的广泛参与是非遗产业化经营的有力保障。发展非遗产业,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高新技术优势,推动多行业深度跨界融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化经营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質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教育、经济等价值功能,对于新时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振兴民族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现代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影响,非遗的存续空间正在逐步缩小,生存能力日益弱化。尽管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但一些非遗依旧生存堪忧、濒临消亡。《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创新,挖掘技术与文化双重价值。推动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运用现代设计改进传统工艺,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因此,我们应结合非遗特性和时代需求,通过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增强非遗活力,彰显非遗资源优势。
一些非遗项目之所以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是因为其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在自我更新与自我完善的同时走出一条产业化之路。如山西孝义皮影戏、陕西剪纸等非遗项目,通过走产业化之路,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非遗产业化在扩大生产、激活市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产品甚至走出国门,为世界所熟知。
非遗传承人是保护开发与传承发展非遗项目的主体。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调动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给予其施展才华的空间。调动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也要考虑非遗传承人的正当利益,只有搭建双赢平台,使非遗传承人在充满成就感与获得感的环境下开展工作,才能使其积极投身非遗保护与项目开发之中,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非遗的产业化经营还可以增强大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激发其传承热情。与传统的手把手、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等单一传承模式相比,非遗的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依托,面向社会大众,有利于吸纳不同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的参与,从而建立起更为完善的非遗项目产业链,在参与市场竞争、扩大生产规模、保护主体多样性等方面增强综合实力。
产业化经营是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的必然选择,只有充分展现非遗神韵、满足大众多元需求的文化产品,才能为消费者所喜爱,才具有市场竞争力,才真正富有生命力。
适宜性评估是决定非遗产业化经营的必要基础。宜产型和非宜产型是判断非遗项目是否具有经营价值的标准。宜产型,即可开发性较高,适宜走产业化道路,后者则相反。在实践中,我们要根据非遗项目的品相要素(濒危度、稀缺度、典型度、传承度)、内容要素(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经济要素(使用价值、品牌价值、产权价值、预期效益、开发前景)、保障要素(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投资环境)进行评估,分类管理宜产型和非宜产型项目。在产业化经营中,我们不能单纯以经济利益的大小来衡量非遗项目的价值,而应尊重非遗传承规律,多措并举,选择最合适的发展道路。
文化传承性是检验非遗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标准。非遗产业化经营既不能割裂其与传统的关系,也不能盲目赋予其现代意义。我们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优化产业结构,避免因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偏离非遗保护的初衷,使非遗的历史文化价值遭到破坏。
科技创新是非遗产业化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非遗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助力,产业化程度越高,市场前景就越广阔。在新时代背景下,非遗项目要想更好地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相融合,就要主动借助诸如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创意设计等科技力量和科技手段,增加非遗的产业价值,使非遗技艺立体化、数字化、多样化,从而获得更加充沛的发展能量,在提高传统文化表现力的同时,形成更富时代特色的全新艺术表现形式。
民众的广泛参与是非遗产业化经营的有力保障。非遗产业化经营离不开民众的支持,价值再大的非遗项目,如果缺少民众的关注和参与,就会变成无源之水,逐渐被时代淘汰。在以往的产业化经营中,政府、学术机构和少数企业是主要参与者,民间组织的力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地区对非遗项目的过度开发,往往容易使非遗产业化经营陷入僵局,引发矛盾。有鉴于此,非遗产业化经营应扩大参与范围,以产业园区、社区组织、非遗研究机构等为辐射中心,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密切非遗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产业化经营是激发非遗内在活力、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加快推进非遗产业化经营,需要整体布局、科学规划,以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多行业深度跨界融合。
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深入挖掘非遗的经济文化价值。非遗的产业化经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我们不能未经规划就盲目地将其置于市场化进程之中。对于具有产业化经营开发优势的非遗项目,我们要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实现产业聚集化发展,避免由分散、零散、封闭式布局以及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的发展不协调。我们要因地制宜,有层次地建设国家与省级非遗研发基地,优先发展那些文化底蕴深厚、传承开发价值较高的非遗项目。相应地,政府也要采取保障措施,为非遗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条件,打造地域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烈的非遗文化产业品牌,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非遗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非遗传承人才队伍的培养,转变传承人的发展观念,使其对非遗产业化经营充满信心;要通过拜师学艺、带徒授艺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另一方面,要注重对高素质非遗产业化经营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懂经营、能策划、善管理、有干劲、爱非遗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人才考核激励机制,鼓励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参与其中,以制度建设保障人才发展。
发挥高新技术优势,增强非遗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逐步多元,那些既拥有民族文化特色或地域特色,同时又能体现时代特征的个性化产品往往更受消费者青睐。因此,我们要借助高新技术手段创新研发非遗产品,赋予其时代特色,以不断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我们不仅要增加文化产品的技术元素和科技含量,同时也要注重吸纳不同的文化元素,以适应现代人审美观念的变化。
推动多行业深度跨界融合,促进非遗产业链的完善。非遗产业的升级发展,需要我们积极推动非遗产业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使之形成互促共赢、丰富多元的产业链,实现由资源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换。在实践中,我们要加大非遗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力度,如可以打造“非遗+文旅”“非遗+教育”等多种模式,这既可以满足大众需求,也有助于进一步拓展非遗产业的发展渠道,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作者为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山西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17-0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新华网,2017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