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佳凤
有人说教师像雨,因为他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人说老师像园丁,因为他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还有人说老师是引路人,因为他们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路求索却不知疲倦,教师就这样教着教着便成为“老师”。就像是一棵又一棵坚韧的树一样,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有这样一位教师,他就像是及时的春雨一般,在学生遇到困难的第一时间出现在他们的身边;他有时候也像是沙漠中一泓清泉,默默奉献着自己的甘甜。但是更多的时候,他就像是一个朴实的守望者,眺望远方,眼底带着无尽的期盼和守候……
来自于基层的周新平老师,担任过语文、化学、历史、生物、思品、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工作,从一所乡村学校调任另一所乡村学校,一直扎根于教学第一线,无怨无悔,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耕耘。如今早已青丝换白发的他,自1995年便开始手执教鞭,并时刻秉持育人信念,在几十年的工作之中,努力沉淀自己,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风格。和有些老师不同,他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重大的,所以“做一名好教师”成为他的最高追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拥有几十年教学经验的他,一路走来,实属不易。1990年,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他还有着一张青涩的脸庞,在偏僻的西洋江乡五星中学一待就是八年。这是属于他人生的第一个阵地。在基层教学之中,他兢兢业业,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学生的成绩上升和家长的肯定让他收获良多。但是,他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前进,因为他知道,他可以做的远不止如此。2003年,由于工作需要,周新平老师转为横板桥镇的一名语文教师。收起过去的荣誉和锋芒,他为尽快适应当地的语文学科教学,多少个黑夜之中,他都独守孤灯,刻苦钻研和进行教改,深挖教材和致力于教学创新。他针对于传统语文教学所固有的弊端,积极进行教改,令语文学科不断焕发时代新活力,重新让学生对语文学科进行了重新定义。在他的课堂之上,可以看到,每一张笑脸都是那么热情饱满,每一双求知的眼眸都是那么明亮澄澈。学生们由过去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语文课堂再一次充满了欢声笑语。他由衷感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也正是那年,周新平老师被评为横板桥镇中学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镇级骨干教师,这里只例举近三年的点滴收获:他先后于2016-2018年度连续被评为镇“十佳班主任”;2017年年度考核为优秀,并获县“嘉奖”; 2018年被评为镇“优秀教师”“骨干教师”;2018年度年终考核,荣立县级三等功。其担任过班主任的所在班级全都被评为优秀班级,无一例外。所担任的教学科目,每次统考成绩均名列前茅。在他的精心指导之下,由他的学生胡绍杰撰写的文章《感恩母亲》,发表在国家级刊物《成长》上并获该社教研成果“一等奖”。学生宁静的作品《一件让我难忘的事——吹泡泡》荣获横板桥镇潇湘少年榜学生征文大赛一等奖。
除了“硕果累累”,周新平老师也时刻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并具备很强的充电意识和充电能力。在他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为了可以成为学生的“授渔者”,他笔耕不辍,先后撰写了如《读写结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等多篇论文,而这些文章也陆续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对此,他只是谦虚地摆摆手:“不过是一点小成绩而已,不足挂齿”。
为了让理论和实践可以巧妙结合,也为了尽早甩掉“好的语文教师多是女性”这个标签,他一直注重以动态教学来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如何让语文教学“动起来”和“活过来”,成为摆在他面前的难题之一。为此,他将语文课堂首次搬到室外,带着他的学生在一次次实践活动之中开始语文教学。作文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获得生命的真谛,周老师让学生在“望闻问切”之中写下自己的感受。而他,则在备好第二天教案之后,于深夜孤灯之下,独自欣赏着学生们的杰作。
周老师敬业爱业的态度还体现在形成旗帜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上。为了跟上时代发展,并保持语文教学的活力和生命力,周老师在教学反思之中深刻认识到语文和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如何削弱教学过程之中的工具性,提升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需要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地做到教学创新。很多语文教师喜欢用考试来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往往将学生的成绩看得很重。而在他的语文课堂却一直没有标准答案。“没有一个绝对的好学生,也不会有一个绝对的坏学生”,在他的人生信条之中,语文学科同样不需要“参考答案”。严格遵循“人本”教学原则的他,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之中,一直尊重学生的主体位置,并尽量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声。很多胆子较小的学生在他的课堂,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一般,可以勇敢和自信地表达自己。为了启发更多的学生融入语文学习之中,周老师另辟蹊径,不采用深奧晦涩的语言进行教学,取而代之的是联系生活来进行语文教学,并注重生活化语言、生活化的情境搭设、生活化的教学实践等来营造具有趣味性和开放性的课堂氛围。另外,为了保持语文教学的连贯性和自然性,他在教学的不同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诸如在课前,他通过互动式教学来导入新课,学生往往在他设置的悬念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在课中,他则采用效果更为明显的渗透式教学来让学生构建以自身为中心的学习意象;在课后,为了及时巩固和复习已学的知识,他会用整体式教学来让学生认识到不同课程之中存在的层次性,以达到拔高的效果,让学生脱离传统语文教学框架,保持自己的个性,从而实现“有个性的学习”。
另外,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之中,周新平老师也注意到师生关系的改善是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为营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他致力于以自主探究合作等不同形式来让学生进行学习,在学生思想或者行为发生偏差之际,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他认为,每一位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教师都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教师不应该时刻保持发号施令的强势姿态,而是应该果断摒弃填鸭式教学,注重以平等民主的对话来保持师生固有的黏性。在他的课堂,语文教学仿佛有了生命,,每天都有着不同的形态。
和学生“亦师亦友”的周新平,对于班级之中存在的部分处于平均水平以下的学困生,并没有强制让他们跟上班级进度,取而代之的是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来提升他们提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学”“怎么学”“学了可以做什么”。为了顾及学生的自尊心和保护学生隐私,他以课下谈话等形式来给他们打“强心针”:“大家都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之上,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只要做到认真听讲和活学活用,成绩自然会上升。”
在教学过程之中,他并没有赋予语文学习以极强的功利性色彩,而是告诉每一名同学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识字看报,而是有助于人们自觉脱离低级趣味,并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班主任工作是周老师工作中的另一竞技场。他没有照搬照套别人的管理经验,而是通过搭建互动平台来实现“家园共育”,让学校、教师和家长可以形成三方联动,一同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因为他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家长,则是学生人生中的第一位教师。教育不应该以学生上课铃和下课铃为开始与结束的标志。教育应该是不间断的,那么,作为家长,有必要和老师、学校携手起来,三方合力来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多年的教学生涯,和无数学生打过交道的他深知,仅仅提升一个班级的教学质量是远远不够的。一朵云会推动另一朵云,而一棵树会摇动另一棵树,一个学生会影响一群学生,一个班级则会影响一个学校。如今,早已是一级教师的周新平还是会挤出时间来与同事们进行跨学科交流,以取人之长和补己之短。在他的感染之下,学校之中的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作为育人者,他们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在学生面前,他们可以是教师,而在自己面前,他们永远是学生。
苦心耕耘近三十载的周老师,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姿态扎根在横板桥镇罗子团完全小学,并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出色的工作成绩和极具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赢得了一众好评。相信在未来,周新平教师也将再创佳绩,以更加崭新的形象出现在师生视野之中!
(作者单位:中学生导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