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骜
从7月23日通过微博表示取消与巴菲特的午餐会面后,孙宇晨经历了一场包括媒体在内的全行业从业者的集体“围剿”,过程忽略不计,最终以孙宇晨发表致歉信落幕。
在很多人看来,孙宇晨是个极度自我营销的“骗子”,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且其个人靠炒币短期积累财富的投机色彩,也让大多数人“鄙视”。加上其展开业务的方式存在颇多疑似割韭菜、诈骗等行为特征,因此关于孙宇晨的评论基本是负面的。
笔者这里不想就孙宇晨这个人展开讨论——如果犯罪了自然有法律来界定——只是觉得有两点比较耐人寻味:如果整个行业(包括IT行业、币圈、投资圈和媒体圈等)都对孙宇晨及其项目看得如此透彻,那么其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这么大的商业成功?到底是我们的判断标准出了偏差?还是科创领域的风气、环境、运作机制存在问题?
笔者曾参加过一场科创投资见面会,亲眼见到过一位来自中国最大投资公司的资深投资经理,对一位创业者毫无顾忌的挖苦,只是因为这位创业者谈到自己的理想是做一家“百年老店”:你的项目不会有人投资,因为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资本的最大化增长!
當风口、快鱼吃慢鱼、投资回报等逻辑和理论成为整个科创领域的“铁律”,无论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已经不再耻于承认:“如何在短期内为自己赚到钱”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因此我们常常会在各种情怀的包装下,轻易发现一颗对财富充满极度欲望的心——拥有金钱的能力,已经成为判断一个创业者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至于其产品和服务能够为社会、乃至人类带来什么,通常只是一种包装。
在这种价值观笼罩下的科创圈,再向前一步,自然就是唯利是图,那么出现一个孙宇晨这样创业者,难道不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吗?
另外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整个行业“围剿”一个人,这在整个行业当中并不多见,即便是被法律宣判为有罪的王欣、贾跃亭也没有这样的“荣宠”。那么孙宇晨被整个行业“围剿”,到底是因为其触及了整个行业的“商业道德”底线?还是说,这个不知深浅的年轻创业者,无意间成为《皇帝新衣》中的小孩:将行业最隐秘、以往羞羞答答的一些操作,完全毫无顾忌地用到极致,并获得了显而易见的商业回报?这只能见仁见智了。
孙宇晨在道歉信里只承认自己过度营销、热衷炒作,显然他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关键不是做事的方式,而是做事的出发点;整个行业在围剿过后迅速恢复平静,显然,也没有意识到:也许未来,会有更多的孙宇晨——除非,我们能够用普世道德来规范整个科创领域的企业行为,而不是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