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花可醉 墨释乾坤

2019-08-19 01:47李文亮
当代人 2019年7期
关键词:李丹牡丹笔墨

李文亮

李丹,笔名舒音,1959年出生于河北省承德市一个书香门第。李丹的父亲李春秋先生,是著名的书画家。其国画作品曾在《人民画报》《林业画报》《中国画报》等刊物上多次发表。以十九种文字印刷并发行到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评论家评论李春秋先生有两绝:一是他创新的中国快速书法,二是对中国国画的创新,他被行界称为“微画大师”。李丹承继父业,深耕画苑,在画种上山水、花鸟皆能,更长于花鸟,尤对牡丹情有独钟,这也许冥冥中更暗含她名字中的“丹”字。

牡丹花卉画在中国是个老熟的画题,司空见惯的牡丹题材画几乎泛滥,许多画画的人,重复着别人,重复着自己,沦为俗套。而李丹偏偏选中牡丹题材为创作重点,令我惊讶。李丹与众多画家不同之处在于,她既具有民间艺术、家庭背景的熏陶,又具有学院艺术范式的人文情怀,她的绘画天赋加创作激情合二为一寄托在笔墨上。在反复阅读了李丹十几幅牡丹题材作品后,我顿悟:许多以牡丹为题材的画家大多以民间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图式,而李丹则重在表现牡丹花王的气度与统领群芳的特点,因而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作品。她的花鸟画在写实与写意之间,在环境表达与意象营造之间,体现了中国画的鲜明特征与时代感,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园地。她的牡丹图,特别是“白牡丹”画法,以其新的笔墨、新的语言、新的意象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赏识。

走进李丹的“牡丹世界”,一股浓郁馨香扑鼻而来,一种高雅富贵摄人魂魄。看她的作品能使人平神静气,淡化世俗的心境。她的画虽美但不媚;虽没有西施的姿步,但也没有东施的效颦;虽没有兵马俑的雄壮,却有唐三彩仕女的清丽。她笔下的牡丹是其内心审美的体现,所以能给人以平实、朴素、真切、灵动之感。读她的画如置身园圃,表面看画面充满了静,实则静中有动,动中见雅。她不同于一般画匠,其优势就在于,她能在笔墨的即兴表达与自然界牡丹花卉的逼真描写之间找到一种得体的平衡,把心中的“美”与自然的“真”凝结融合在笔墨中,来表达出自己的诗情画意。

李丹笔下的“白牡丹”更是别具风格,是平淡、通俗、形而下基础上的形而上。在无色中求有色,在无味中求芳香。她画牡丹的叶子不是信手涂抹,而是根据花朵姿态、大小、向背偃仰、正反变化进行精心布置,使花与叶在画面变化与运动中寻求一种统一与平衡。既有众星捧月的簇拥,又有俯仰侧卧的照应,营造出美丽怡人的氛围。花叶飘逸、花枝灵动似项庄舞剑,花心紧凑、花瓣舒展如嫦娥舞袖,给人以潇洒、爽朗、健美之感。其写意之大,描绘之细,传达出别具一格的通透融合、气象华丽的丹青笔墨精神。李丹的“白牡丹”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水墨画状态,在团块造型上做文章,墨色散发出隐约朦胧的变化意象,揉进了抽象文化元素,凸显出一种向上、不屈、高贵、华丽之美,使之游荡于民间与庙堂之间,不但符合大众口味,也得到专家的驻足凝思。这种雅俗共赏的画风值得推赞。

由于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对艺术的理解也不同。西方画讲“像”,中国画讲“意”。“像”是一个画家初级训练的主要内容,体现的是一个画家的基础本领,“意”是画家用艺术手段来体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及自己内心情感的表达,所以“像”不能作为判断一个画家的艺术标准。倘若一个画家对他所画物象不感兴趣,即使下再大的功夫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李丹深谙其道,她所选择的绘画题材基本都是她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她的画之所以耐看耐读,实际是她生活中的真实感悟和对自然界写实的高度融合。她不是用画来以形写型,以色貌涩,而是用笔下的“牡丹”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对人生的理解。她笔名“舒音”,也暗含此意,她是在用手中的画笔来抒发自己与众不同的“和寡而优美的声音”。

吴昌碩说:“奔放处不离法度,神微处照顾气魄。”意思是说一个画家在作画时既要照顾整体布局,也要注意局部细节精微的刻画。画牡丹看似容易,却最易落俗,花少则难构图,花多又易乱,所以才有“牡丹须要半世功,始见妙处方得形”之说。而李丹偏偏选牡丹为自己的绘画主题,并获得“活牡丹”美誉,这里自有她的“独家妙法”。

编辑:刘亚荣

猜你喜欢
李丹牡丹笔墨
顽皮的小雨滴
牡丹
赏牡丹
A Brief Analysis of Embodiment of Creative Treason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Brief Analysis of Embodiment of Creative Treason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绿牡丹
AnAnalysisofFeminisminJaneEyre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