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源,岳 钧,薛 涵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四川 成都 610015)
众创空间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欧美,由创客空间发展而来,来源于“Make”一词,是以DIY为文化源头,由从事于数字信息技术专注互联网及硬件技术设计发明创造的爱好和创新小群体向爱好创意实践、科技创新、技术交流的大众群体不断扩展而来[1]。我国第一家创客空间是2011年在上海成立的新车间。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众创空间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有效满足网络时代大众创新创业需求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2]。此后国家相关部门又先后出台《发展众创空间工作指引》《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工作指引》《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众创空间备案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推动了众创空间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发展。文章旨在基于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四川省的众创空间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其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从数量规模看,2018年四川省经备案的国家级和省级众创空间共有161家,其中国家级66家,省级95家,近三年间四川省众创空间数量保持了较为快速的增长(见图1)。从地域分布看,众创空间分布在18个市(州),成都、泸州、绵阳三地的数量位居前列,具体分布如图2所示。从运营主体看,对于国家级众创空间,企业法人占比84.13%,事业法人占比9.52%,社会法人占比4.76%,其他占比1.59%;对于省级众创空间,企业法人占比82.79%,民办非企业法人占比6.45%,事业法人占比5.38%,其他占比5.38%。从行业分布看,众创空间聚焦的领域较为多元化,超过一半的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同时涉及三个行业的发展,但走垂直、细分领域的专业化众创空间数量还比较少(见图3)。从孵化领域看,四川省众创空间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和文化创意海洋领域,航天航空和现代交通两个领域涉及最少(见图4)。从选址是否在高新区看,有28.13%的国家级众创空间和16.13%的省级众创空间位于国家高新区内。从纳税情况看,缴纳了税款的国家级众创空间占27.67%,省级众创空间占72.33%。从政府支持看,当年获得财政资金支持额的国家级众创空间占70.09%,省级众创空间占29.91%。
图1 2016—2018年四川省众创空间增长情况 单位:个
图2 四川省众创空间地域分布情况
图3 四川省众创空间涉及行业领域情况
图4 四川省众创空间涉及孵化领域分布情况
纵观四川省众创空间2016—2018年的发展情况可知,无论是国家级众创空间还是省级众创空间,在总收入和各项收入指标上皆呈现增长态势。从收入总和看,2016—2018年国家级众创空间所占比重逐年减少,从74.68%减少到48.04%;省级众创空间比重则呈上升趋势,从25.32%增长到51.96%。在收入构成上,以服务收入为主,其次为房租、物业收入和财政补贴。2016—2018年,国家级众创空间服务收入比重从35.76%增长到40.42%,投资收入波动变化较大,2016—2017年比重增长25.32%,2017—2018年比重下降24.57%,房屋和物业收入基本持平,财政补贴从31.47%下降到20.93%;省级众创空间服务收入从26.86%增长到43.13%,投资收入基本持平,房屋和物业收入从4.11%增长到13.94%,财政补贴从47.72%下降到28.82%。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2016—2018年四川省众创空间收入变化 单位:千元
从成本变化看,2016—2018年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的成本呈逐年增长态势。从运营成本比重看,国家级众创空间从71.13%下降到49.71%,省级众创空间从28.87%增长到50.29%。从构成比重看,国家级众创空间的各项成本指标除2017年的比重有较大变动外,其余两年的比重变化不明显;省级众创空间人员费用比重从21.75%增长到25.79%,场地费用比重从28.95%减少到21.60%,管理费用比重从33.10%减少到21.03%,其他成本比重从16.20%增长到31.58%(见表2)。
从创业者类型看,2016—2018年大学生创业团队和企业的比重快速上升,从51.43%上升到64.36%;科技人员创业团队和企业所占比重从30.02%下降到25.65%;留学归国创业的团队和企业所占比例最少,大企业高管离职创业人员比重从14.39%下降到5.84%(见表3)。
表2 2016—2018年四川省众创空间成本变化 单位:千元
表3 2016—2018年四川省众创空间创业者类型 单位:人
众创空间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办公场地提供、创业导师服务、创新创业活动、创业教育培训、国际合作服务、创业投融资服务、技术创新服务和政策落实七大类。
从办公场地提供看,国家级众创空间面积增幅不明显,省级众创空间面积增长较快,并在2018年超过国家级众创空间面积,比重从28.64%增长到53.77%。2016—2018年四川省众创空间面积变化如表4所示。从权属情况看,国家级众创空间的自有面积和租赁面积比重逐年下降,省级众创空间自有面积和租赁面积比重逐年增长。从用途情况看,常驻团队和企业使用面积最大。其中,常驻团队和企业使用面积在国家级众创空间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在省级众创空间中超过50%。从创业导师服务看,国家级众创空间创业导师队伍数量增长133.91%,省级众创空间增长61.15%。从创新创业活动看,国家级众创空间的举办场次增加24.4%,省级众创空间的举办场次增加94.82%。从创业教育培训看,国家级众创空间开展的培训场次增加82.53%,省级众创空间开展的培训场次增长58.04%。从国际合作服务看,国家级众创空间当年开展的交流活动场次增加18.75%,省级众创空间当年开展的交流活动场次增加9.52%。从创业投融资服务看,相比2016年,国家级众创空间在2018年获得投融资的团队和企业数量下降40.88%,团队和企业当年获得投资总额增长7.91%;省级众创空间当年获得投融资的团队和企业数量变化基本保持稳定,团队和企业当年获得投资总额增长96.39%。从技术创新服务看,国家级众创空间常驻企业和团队拥有的有效知识产权数量减少10.7%,其中发明专利数量增长了322.64%;省级众创空间常驻企业和团队拥有的有效知识产权数量增长了481.14%,其中发明专利数量增长了417.11%。从政策落实看,国家级众创空间当年服务的创业团队数量增长15.93%,当年服务的初创企业数量减少24.58%,当年上市(挂牌)企业数量减少59.76%,新注册企业数量增长27.63%;省级众创空间当年服务的创业团队数量减少0.18%,当年服务的初创企业数量增长6.78%,当年上市(挂牌)企业数量增长700%,新注册企业数量增长115.65%。2016—2018年四川省备案众创空间服务情况如表5所示。
表4 2016—2018年四川省众创空间面积变化 单位:平方米
因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在众创空间的整体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成都作为首位城市,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占到全省的54.04%,人才、资金、技术、信息配置等优势资源高度聚集,发展质量也最好,而其他地区的众创空间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表5 2016—2018年四川省备案众创空间服务情况
四川省众创空间在人才、资源、融资、知识产权等服务方面存在不足,高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创业者定位不清晰,同质化现象突出。主要表现为:各众创空间的发展规律和运营模式缺乏专业化、特色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提供的基础服务千篇一律,服务模式雷同,不能满足入驻企业对多元化和提供后续对接服务的选择和需求。另外,在创业项目中存在大量的山寨现象,不利于优质项目的发展。
众创空间在实际运营中普遍缺乏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对众创空间的认识不足,缺乏前瞻性、不能准确把握其发展方向。
众创空间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对政府补贴和房租及物业收入的依赖性较大,自身“造血功能”弱,难以维系持续运营,整体经济竞争力减弱。同时,四川省众创空间的科技金融融合能力较弱,股权投资收益少,经济链条不牢固。
制定众创空间发展规划,统筹四川省众创空间发展,各地区应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开展众创空间建设,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多点多极”总体格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坚持发展质量与增长速度并重。
依托省内外高等院校、科技中介机构及行业组织,建立众创空间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开展定期化、多样化的专业培训和执业资格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加强投融资、培训、指导等方面的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提升服务层次。
建立健全面向全省众创空间的评价体系,从服务能力、孵化绩效、社会贡献等方面来衡量其发展情况。结合国家和省市对推进“双创”工作的要求,每年对各地众创空间建设工作开展督导督查,对备案的国家级和省级众创空间进行年度考核评价,定期发布考核评价结果,作为政策激励、资金奖补、惩罚退出的主要依据。
鼓励各类金融创投机构开展与众创空间的深度合作,积极推出面向众创空间的金融产品。鼓励众创空间充分利用财政引导基金、联合社会资本成立投资基金、自建专项种子资金,提升众创空间金融服务能力,构建“创业投资+债券融资+上市融资”多层次创业投融资服务体系。
推动众创空间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吸纳、整合和利用国外技术、资本和市场等资源,走特色化、品牌化和连锁化道路,提升核心竞争力。
鼓励组建和发展众创空间联盟管理体系,通过各种活动、研讨、论坛、会议的举行,促进区域优势资源与服务的有效集成,培育众创空间生态圈,更加注重增值服务,培育发展软硬兼备的一站式多功能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