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青
(西安交通一附属医院(东院)医学影像科 陕西 西安 710089)
细隐匿性骨折也是一种常规X线检查难以发现的骨折[1]。通常是一种假阴性,分为四类型:隐性创伤骨折、衰竭骨折、疲劳骨折与隐性骨内骨折。若不能及时的诊断,会延误治疗,影响愈后。隐匿性骨折在临床上通常诊断的方法有MSCT与MRI,这两种方法有助于对此骨折早期的诊断[2]。本文就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在隐匿性骨折上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3月在我院诊疗的160例隐匿性骨折患者参与本次研究,男性92例、女性68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为(40.25±5.81)岁,病程为1h~3d,平均病程(32.81±6.43)h;骨折原因:车祸致伤52例、打架斗殴25例、高处坠落55例、其它原因28例;骨折部位:胫骨平台24例、鼻骨15例、肩胛骨25例、腕骨21例、髋关节20例、踝关节34例、足骨骨折21例。
将所有患者进行X线检查,再对所有患者进行飞利浦128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扫描条件为120kV、110mA,层间距设置为3mm,容积扫描结束后将数据包传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及冠、矢位重建,选取病变最完整、最清楚的图像;同时对患者进行GE1.5T核磁共振(MRI)扫描,FSE的序列选择参数T1WI TR=493ms、TE=12ms;T2WI TR=2603ms、TE=51ms;T2WI脂肪抑制序列TR=3312ms、TE=45ms,常规行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扫描,层厚为5mm、矩阵为246×224,层间距为4mm。
观察X线检查及MSCT、MRI扫描后所显示骨折最佳的的图像,分析X线、MSCT、MRI诊断隐匿性骨折的特异性与优势;统计检出数和阳性检出率。
MRI骨折隐匿性骨折诊断标准:T1WI、T2WI序列可表现为线状、树枝状、条带状低信号,在T2WI抑脂序列呈高信号;骨挫伤在T1WI表现为斑片状的信号、T2WI序列表现为高度混杂信号,在T2WI抑脂序列呈斑片状高信号。MSCT隐匿性骨折骨折诊断标准:骨折处骨皮质不连续或者骨小梁连续性中断。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来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主要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用χ2检验,若P<0.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MRI的阳性诊断高于MSCT和X线,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三组对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对比表[n(%);n=160]
MRI的总诊断率为95.00%,MSCT的总诊断率为84.38%,两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MSCT、MRI总诊断率对比表(±s)
表2 MSCT、MRI总诊断率对比表(±s)
分组 n 总诊断率MSCT 160 135 MRI 160 152 t/9.765 P/0.001
隐匿性骨折是指传统X线拍片不能显示而通过其他检查方法检出的骨折,有很高的漏诊率,延误诊断易引起严重的后果,随着MSCT、MRI应用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明显减少了漏诊、误诊。
MSCT检查是临床上应用较广的检查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容积扫描,并将数据包传至工作站进行随意多角度重建,在二维及三维图像上观察患处的骨小梁与骨皮质,尤其适用于解剖关系较为复杂、相互重叠关节,若病灶处出现骨小梁与骨皮质中断,即可确诊为隐匿性骨折[3]。而对于那种没有显著特征的骨小梁、骨皮质中断患者则诊断率不高。
MRI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影像技术,隐匿性骨折线在T1WI、T2WI序列可表现为线状、树枝状、条带状低信号,在T2WI抑脂序列呈高信号,对一些复杂的骨折类型,如四肢关节及合并关节积液的骨折诊断有非常高的诊断价值[4]。MR是还是唯一能显示骨挫伤的成像方法,特别是脂肪抑制序列对骨髓病变有高敏感性,成为骨挫伤首选成像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MRI中T1WI显示隐匿性骨折152例、阳性检出率为95.00%,MSCT显示隐匿性骨折为135例、阳性检出率为84.38%,P<0.05,MRI对诊断隐匿性骨折有很高的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MSCT、MRI检查是诊断隐匿性骨折敏感而准确的检查方法,尤其是MRI的应用,对隐匿性骨折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很高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