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暴雨系统和造成灾害的监测和评估。监测的主要内容有:暴雨云团的范围,雨量估计、可降水估计、雨强分布、发生发展情况等。
通过卫星资料,结合常规资料,还可以得到暴雨内部环流及其环境场结构、分辨率较高的降水估计结果。密切跟踪小尺度暴雨云团的发生和发展,可以及时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准确率较高的暴雨警报。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评估暴雨对河流增水量以及城市排水系统所造成的压力,对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进行多方面评估,并且为防汛抢险、城市交通等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全方面服务。
森林是寶贵的经济资源,也是构成生态环境的重要因子。林火监测在森林保护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的森林面积虽然有限,但分布范围广阔。主要林区位于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地处偏远,人口稀少,尤其是原始林区。我国草原面积占国土面积40%左右,很多大草原位于遥远的边疆地区。根据我国国情,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是监测森林、草原火情的有效手段。
随着发生频率的增高,沙尘暴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但沙尘暴多形成于较荒凉地区,观测站点少,监测起来比较困难,而用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极轨和静止两种卫星结合使用,可以揭开沙尘暴发生、发展和移动过程的神秘面纱。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从1994年开始利用卫星资料对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编号热带气旋进行实时监测,并编发台风卫星指导报。目前所提供的热带气旋监测产品包括热带气旋的位置、强度、降水量估计,降雨强度分析、大风范围估测,移向移速估计等。
用气象卫星观测数据可以清晰地区分地面上的水体和陆地,与背景资料比较,可以监测洪涝;气象卫星还可以有效地监测水体污染。在洪涝灾害发生期间,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利用卫星资料,向国务院、水利部国家遥感中心和有关省局提供了大量气象卫星洪涝监测产品,其中包括洪涝地区逐县水体增量百分比排队,为灾害评估提供了客观依据。气象卫星水体污染状况的监测表明,2008年以后,太湖流域的水体污染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实施大雾监测,目前提供的大雾遥感产品有大雾区域监测图象,大雾垂直厚度估计,大雾影响范围示意图,大雾影响面积估算以及相应分析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监测报告并及时上报各级决策部门和网上发布。
积雪和云在可见光通道上对太阳辐射有较高的反照率,在红外通道上则表现为低的热辐射温度,因此易于与其他地物特征相区别,在几天时间内,云的变化甚大,积雪则少变、据此又可把积雪与云相区别。FY1星第6通道尤其能有效地区分积雪和云。在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雪灾期间,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制作的积雪覆盖图像成为救灾决策的重要科学依据。利用FY1星资料制作的积雪持续日数监测图,反映了积雪覆盖在地面的持续时间,为评估雪灾程度和范围提供了有效信息。
空间天气是指太阳、行星际、磁层、电离层的物理状态。空间天气的状况对空间卫星、空间作业的宇航员、通讯、地面电力设备、石油管道等都会造成危害。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就是利用空间卫星和地面的监测设备对太阳活动、磁层、电离层环境进行监测,对突发性的和长期存在的恶劣空间天气进行监测与预警并开展相关的研究,为国家的航天、国防、地面设备的安全等提供及时准确的预警预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