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逃不出的庸常中孤独生长

2019-08-18 15:23张若依
北方文学 2019年21期

张若依

摘要:文珍是一位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城市女性的80后女作家,本文对文珍的创作心理和创作特色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以《你还只是一位年轻人》为例,通过对年轻人精神困境的探索,力求挖掘出当代青年的精神隐痛。

关键词:文珍;孤獨;精神困境

作为当代80后女作家,文珍擅长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当代城市中的青年人形象,他们或许生存在城市的最边缘,或许是衣食无忧的有为青年,而更多的是掉入人群中就再找不到身影的普通人,是年轻人身边的每一个你我。

阅读她的作品可以发现,文珍的创作方向在《柒》这一本文集中进行了有意的转变。她虽然仍书写最普通的青年人的精神困境,但关注点不再是早年时城市生活的零余者,她致力于跳出小我的圈子,刻画出时代中的芸芸众生。她擅长将人物内心的隐秘展现给读者,笔法仍然细腻精准,带有张爱玲式的忧郁气质,蕴含着当下年轻人特有的沧桑感。

一、在不断失去的可能性中成为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从单纯、热情,完整无缺,渐渐变得复杂、怯懦、支离破碎。遇到一些人,爱上一些人,忘记一些人。被伤害的同时缓慢成长。构建自身后再竭力保全。然而也可能突然有一天,就毫无征兆地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一生跌宕起伏,不过如此。”这是《柒》的后记中的内容,它准确地概括出了《柒》的内核。

与文珍前两本小说集不同,《柒》中的人物更多是有着稳定工作的普通白领,拥有大好前途的青年学生,或者是中产阶级里在外人看来幸福和美的模范夫妇。在这些故事中,文珍将人物内心的隐秘公布于世,让读者看到与外在平静世界中不同的波涛汹涌。小说在表面和睦的平淡无味的夫妻爱恋之外,充斥着禁忌的爱恋、与世俗相异的爱恋等,其中包含了一部分反常规、反世俗的叛逆情结,这也是人物平静的外表下对庸常生活的一种对抗。而故事也具有热门的话题性,例如师生恋、抑郁症、丁克家庭等。

虽然在文珍过去的作品中,包含着孤独内核,脆弱敏感并想要逃离庸常生活的城市女性形象比比皆是,但《柒》无疑是对过去的总结和升华,而《你还只是一位年轻人》中的苏卷云是以往众多形象的升级后的矛盾体。

和一部分80后年轻作家一样,文珍的小说具有一定的重复性,但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从小说集《十一味爱》《我们夜里在美术馆谈恋爱》到《柒》,文珍笔下的人物职业、性别、经济水平不尽相同,但代表性的人物多为内心脆弱敏感,孤独而拥有反叛精神,想要逃离世俗的框架却最终走向回归。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小说中人物事件的一种延续。比如说《北京爱情故事》里面精神出轨但没有付诸行动的男女,到了《银河》中成为了不再压抑内心并私奔的情人。但是结果却并不像料想的一样,最终出轨的老黄没有放弃一切的勇气,在游走新疆后两人摊牌,为了还房贷不得不回到旧日的庸常生活中。而到了《柒》中,境况又变得不一样。《开端与终结》中的季风经历过挣扎却仍然做出了看似理性的决定,面对情人许谅之不惜为她放弃一切意图私奔的提议,她选择了离开,回到最寻常的生活中。可以看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但不同的故事书写又给了他们不同结局的可能。

“一个人在世界上成为他/她自己,也即更多可能性的不断脱落和失去。我们每个人都曾想过成为一个比现在更好得多的人。”

每个人都会经历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褪去青涩的幻想变得现实而理智。《柒》中的大部分人物就是长大后的普通人,当我们成为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一个,我们不再叛逆,安于现状,追求稳定而富足的生活。我们是否能确定这种成长是正确的?是否还遵从自己的内心所求?而现实残酷的地方就在于,那些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的可能性也许永远不会回来。所以就有了那些出走以求逃离现实生活,最终又回到原点的故事。

不仅是作品中的人物成长,创作的转向也是文珍的一种成长,后期她更加关注人物内在的体验,力求从每个个体写出一个时代的故事。这种内转与自省也是她“成为自己”的一个过程,只是因此,她也许会失去一些“文珍式”的风格特色,但这也是无可避免的。

二、以个人的孤独,写群体的孤独

不仅是文珍,当代年轻人已经普遍有了一种“中年心态”,觉得自己不再年轻,这是当代人的集体病症,是成长的后遗症。《你还只是一个年轻人》这个标题看似给人安慰,其中却含有着强烈的青春不再的无奈意味。在大时代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

一方面,有人认为当代80后包括文珍的小说着眼点多在于个人,沉溺于个人内心世界,难以宏观地反映时代,而显得与社会生活脱节。关于这一点,文珍给出了答案:“越是个人的,就越是群体的。”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文学的着眼点不只是宏大的历史,也有微观的个人世界。通过对个体经验的书写恰恰能够反映出时代的普遍病症,因为整体就是由无数个微小的个体组成,典型的个人经验能代表这一部分人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从个人的孤独,到整体的孤独,正是一个由表入里的过程。

另一方面,文珍认为创作者应具有“同理心”,“倘若一个写作者有能力意愿把自己感知到的各种人生情境用言语准确诚恳地表达出来,多少都会引发读者共鸣,而被打动的读者也自然而然会去对号入座,甚至将这个故事视为替自己张目。”正是因为这种个人性、私密化的叙事视角,使有类似境况的读者产生了共鸣,有了代入感,也使得这些小说拥有了特定的读者群体。例如《风后面是风》中,作者以年轻都市女白领的视角叙述了普通女性失恋后的生活,通过“我”的回忆和内心独白展现了年轻女性的失恋后真实的想法,即“我”从愤怒、痛苦、自省到渐渐接受、平静、获得新生的过程。这是女性特有的心理体验,这也是女作家个体经验的一种升华。

除此之外,文珍还擅长以张爱玲式的手法进行创作,例如《衣柜里来的人》中有类似《倾城之恋》的男女主人公在相邻房间对话、看月光的桥段,但她的笔下的小枚又是清醒的:“哪来那么多爱上范柳原的白流苏?”而且文珍的小说中反复多次地描写“月光”,更是营造出张爱玲式的清冷悲凉之感。这在《你还只是一位年轻人》中也有体现:“月亮又圆又大地挂在半空,她不合时宜地想起了自己大学时候的日记,‘那月亮堂堂地照在地铁站外,有个人在外面等我。这一切太好也太快乐了,必然不能够久长。”苏卷云就是她笔下看似平静,实则抑郁悲观而固执的典型女性。

在小说中,苏卷云和张为结婚七年,是外人眼中的模范夫妻。但苏卷云认为自己和丈夫面临严重的感情危机,话题日渐匮乏,关于“到底要不要小孩,什么时候要”的问题使夫妻矛盾激化,卷云一直都是不,张为坚持要。

苏卷云是个从小在父母严格要求下成长的女孩,生性孤拐冷淡,加上没有得到父母正确的关爱,使得她从小就下定决心不生小孩,因为“做人太辛苦。不想再 生出一个人来不开心。”她的思考方式是充满着忧郁气息的,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淡的绝望。尽管一路顺风顺水读博、工作、结婚,成为了较为成功的白领,但看似风平浪静的人生在生孩子这件事上失了控。而心理医生李彤认为她有“病态人格”,她自己也认识到自己的“不正常”,但在丈夫处心积虑的圈套中,卷云怀孕了,她变得愤怒、无力、恐惧,最终走向绝望。

苏卷云是孤独的。她活到三十多岁恍然大悟自己的丈夫是完全不懂自己另一类人,他们共同话题越来越匮乏,无法进行心灵的沟通,但她无力逃避这种现实,她的孤独感使她愈加抑郁。而苏卷云的困境正是当代女性面临的普遍问题,看似顺风顺水地工作、结婚,一方面,面对不能理解自己的爱人,她被“生孩子”这件事绑架,孤单地与“被世俗观点左右的普通人”对抗。另一方面,如果在合适的年纪怀孕,职场中的地位就将不保,这是一种两难。她发现自己怀孕后,“同时确信无疑自己被长久在身后紧紧追赶的怪物一把攫住了。那东西很多年前她就担心过。”“她恐惧地想,得继续走,不能停。一停,它就真的来了。它就要和她的孩子一起越长越大了。”这怪物就是庸碌的世俗生活,是无法逃离的残酷命运,“苏卷云们”面临的是要么妥协,要么毁灭的绝望境地。这很显然是当代每个适龄年轻人都要面临的问题,家长们从催婚到催生,步步跟进,让人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所以年轻人想要透口气,试图逃离庸碌的生活。

三、逃不出的庸碌生活

我们每个人在年少时都曾幻想过理想中的自己,并且也一定曾为之努力。但也许在不知不觉中,有些人在长大的同时成为了碌碌无为的普通人。而文珍笔下的人物则有着一种紧迫感。这些女性用尽全力变得出类拔萃,游刃有余地隐于世间,奉行着自己的一套生活信条,努力不被庸碌生活所改变。这样的“苏卷云们”是有勇气的一类人,她们冰冷而独立,傲立在人群中,努力与庸常生活对抗。而另一类人,平淡的生活使他们随波逐流,忘却了自己内心所想。有一天,他们突然惊醒,一如遇到苏卷云的李彤,他“一直暗自钦佩苏卷云抗争到底的勇气”,并在思考后与妻子离婚,正视自己的性取向,试图挣脱世俗的枷锁。

李彤的孤独更是令人绝望的。在种种心理压力下,他终于认识到自己也是抑郁症患者。但身为心理医生的他发现自己找不到一个人可以诉说内心的痛苦,即使付钱——职业经验使他不相信同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某种角度看,李彤其实是苏卷云的一个映像,是同一类人在世界上生存的另一种方式。也正因他意识到自己的无力逃脱,才更加尽力成全苏卷云,甚至在知道其怀孕的情况下为她开了最大量的药物。可是事实上,无论是李彤还是苏卷云,都始终无法逃脫他们想要逃离的生活。

文珍的小说始终带有“闷”的气息,小说中的青年人大部分拥有想要离开快要窒息的庸常生活去寻求另一种人生的想法,于是她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出走的女青年,私奔的情侣。无论是衣柜里走出的小枚,还是从海岛归来的季风,他们往往会发现自己一方面无法割舍繁华世界的优越生活,无法真正拥抱漂泊无定的另一种人生,所以最终会回归,回归到逃不出的庸碌生活。像梦醒了,人终要面对现实。另一方面,年少时人们总是发誓改变世界,不被庸碌生活包围,但事实上,人都慢慢成为世俗的一部分。

通过对文珍小说人物的简要分析,我们能够看到当代青年普遍的精神困境,感受到时代洪流中个体无法解除的孤独感和逃离庸常的紧迫感,那是每个人当代青年内心的隐痛。

而我们终将在这逃不出的庸常中孤独生长。我们能做的只有跑得快一点,再快一点。

参考文献:

[1]文珍.柒[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343.

[2]文珍.我们夜里在美术馆谈恋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96.

[3]何晶.文珍:写下萦绕内心、无法消化的事[N].文学报,2016-11-24(010).

[4]约翰·邓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J].课外阅读,2014 (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