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肖 沈懿哲
摘要:近年来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改编影视剧,让经典IP小说在影视界内部变得炙手可热,为影视界输送了新鲜血液,开辟了影视时代发展的新纪元。电影《悲伤逆流成河》改编于郭敬明的同名小说,完美的将小说人物重塑,为小说赋予了新的文学价值。本文主要从《悲伤逆流成河》从小说到电影拍摄之难、人物内在的重塑、人物外在的变化四个方面分析电影《悲伤逆流成河》,探究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具有的文学价值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悲伤逆流成河》;人物内外在;重塑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不断提升,对于电视、电影作品有了更高的艺术要求。为了进一步契合大众文化需求,影视界将许多经典IP小说搬上电影、电视荧幕。郭敬明小说《悲伤逆流成河》在2018年被拍成电影,导演通过特写和色调运用的方法,将小说中主人公的情感与人物形象完美重塑,场景兼具真实感与美感,引起了观看者对个人经历的思考和回顾,该影片对青春题材电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郭敬明所创作的《悲伤逆流成河》为例,为大家详细讲述文学作品到电视、电影的转化,旨在说明电视、电影对于文学发展与再塑造的重要意义。
一、《悲伤逆流成河》从小说到电影拍摄之难
电影《悲伤逆流成河》是中国首部以校园欺凌为主的青春题材影片,电影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给人印象深刻。分析《悲伤逆流成河》人物形象,也就揭示了《悲伤逆流成河》电影主题[1]。
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开拍之初,大众一致对其不看好。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开拍过程困难重重:第一难,改编难,作品内容十分敏感、灰暗,难以被大众接受,如果完全按照小说内容进行拍摄,过审十分困难;第二难,原著人物性格形象复杂隐晦,极端化的人物性格设定难以被大众接受;第三难,小说《悲伤逆流成河》语言极具画面感和镜头感,电影难以引发深入思考;第四难,小说中故事十分离奇,将其由文字故事转化为电影情节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出人意料的是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公映后,其卖座率在中国青春题材电影中首屈一指,好评不断。单从立意这一点上来看,表现出我国青春题材电影不仅仅只有爱情、友情等常规性题材。《悲伤逆流成河》的公映让我国青春题材更具深度,影片内容涉及到悲伤、难过、黑暗的青春故事。《悲伤逆流成河》是关于黑暗青春校园的题材,但却以黑暗的故事讲述了人性的蜕变以及对光明的向往,一道狭窄却明亮的光,温暖了观众的心[2]。人们也更加关注校园欺凌事件,重新审视《悲伤逆流成河》中的欺压者、被欺压者、纵容者以及冷漠旁观者,从多个角度深入思考校园欺凌为学生以及校园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二、《悲伤逆流成河》从小说到电影人物之重塑
小说《悲伤逆流成河》的人物主线是围绕着易遥写的,采用白描语言讲述了一个悲伤的青春校园故事。故事的地点发生于上海,小说主人公齐铭和易遥住在相隔不远的街道里,并在同一个班级上学,但家庭体检差距巨大。小说的开始,高中生易遥突然得知自己有孕。此事被易遥的守护者齐铭知道,对易遥十分失望,挣扎之下仍想为其提供帮助,但被易遥拒绝。机缘巧合下,易遥怀孕的事件被喜欢齐铭唐小米发现,消息迅速传遍了校园,易遥受到了周围人的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但施暴者认为自己是正义之举[3]。随着顾森西、顾森湘姐弟的介入,小说的情节又有了新的发展,但最终因为各种误解,三个花季少男少女相继死亡。
《悲伤逆流成河》小说在影视改编后,导演对人物主线进行了处理,将男一齐铭配角化,而把配角顾森西提升为电影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顾森西是电影中的一大亮点,虽然电影整体悲情不减,但却具有了一丝温情,把小说中提出的问题给以解决的方法。在电影结尾,易遥和顾森西再一次相遇,给了影片一个相对美好的结局。在小说中作者花了一定的笔墨来叙述易遥与其父亲的故事,但在电影中导演去除了易遥父亲这一角色戏份,笔者认为是导演有意弱化易遥悲惨的身世,拉近观众与易遥的距离。除此之外,电影中其他人物主线相似,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三、人物内在的重塑
(一)从小说对话到电影台词
所有的艺术创作都具有创作者赋予的情感特征,电影语言与小说语言相比变化显著,小说语言与电影语言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
《悲伤逆流成河》小说通过非常现实的写作方法,用较为平淡的语言表现出了这个故事的细腻与真实。小说《悲伤逆流而上》的文字语言具有强烈的绘画感和镜头感。在描述主角生活在潮湿、黑暗的街道小巷环境时,文中这样写到:“头顶是交错而过的天线,分割着不明不暗的天空。云很低很低地浮動在狭长的天空上。铅灰色的断云,沿弄堂投下深浅交替的光影……”,作者通过采用了太奇的写作方式,渲染故事展开之前阴郁的气氛,人们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之中,[4]。
在小说《悲伤逆流成河》中,郭敬明笔下正面描写的人物语言夸张到变形。但在电影中,导演与编剧却对其进行改变,将人物语言以一种温柔、甜蜜和多愁善感的方式,将丑陋的东西慢慢地灌输给年轻人纯洁的心灵。
电影的观看者各不相同,导演将原本悲伤的低语和与新鲜的陈述化作了电影的拍摄手法,并去掉尖锐的话语,用主角内心的情感和旁白表达,证实了美好情景下的人物情感。人物形象和情感转化为一种镜头,展现出青春的真实[5]。此外,情绪和人物设定上也有非常大的变化,整体朝着好的方向变化。
(二)人物性格的重设
影视化中人物性格的改编不是毫无根据的,要符合个人身份和社会经历等多项因素,只有细致观察并深入体验生活,才能有厚度的诠释出人物性格,然后将其完整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从而使创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的丰富饱满富有层次感,经得起思考揣摩。
在《悲伤逆流成河》中,各个人物相辅相成,正面人物辅助主要人物成长;而反面人物则使矛盾冲突更加激化,突出悲情的无解,促进剧情发展。无论是主人公易遥、齐铭、顾森湘、顾森西还是唐小米、林凤华,都像现实中的人一样,具有复杂且独特的人格。电影中,为了给观众传达正能量,是对一些人物的阴险性进行了弱化与简单化。跟小说相比,电影主要改编的是易遥的人格,对其进行了美化,让她彻底处于弱势,让观众观看的过程中只会生出同情。在原作中,虽然有些人物不是主要人物,但仍具有较为详细地性格描写。但在电影改编中,为了突出电影主角,次要人物的人性弱点被模糊了[6]。
四、人物外在的变化
小说影视化过程中,人物形象塑造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人物服装和外形塑造,人物外形特征是职业身份、生活处境、社会地位和心理状态等特征的综合体现,小说和影视剧的服装必须符合人物身份,这样才能给予观众一定的代入感[7]。创作者可以根据特定的年代、民族、地域和年龄等因素,从中抓取那些可以外化实现的典型特征进行造型设计。影视剧服装也是角色的一部分,它的首要前提就是要符合人物身份,不能有所逾越,否则创作出的人物便不具备可信度,更加不能达到观众期待的效果。服饰在电影中不但要体现外在美,还要配合剧情、环境以及角色的心理状况,才能构建起丰满而有层次感的人物形象,带动剧情的发展。例如:易遥的日常服装色调基本以黑、灰、深棕为主完美融合人物晦暗的特质,暗示了个人命运的悲惨,符合个人角色设置。
五、结论
《悲伤逆流成河》站在了青春题材电影的浪尖,人物形象影视化的过程中填补了原著只是指出了责任缺失而无解决方法的空缺。小说的改编不仅要注重故事情节的走向发展,人物形象重塑也不容忽视,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观众心目中满意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寇嫒丽.《悲伤逆流成河》:逆转悲伤的勇敢发声[J].电影文学,2019(01):114-116.
[2]木夕.《悲伤逆流成河》制片人孙永焕:青春片还有故事没讲完[N].中国电影报,2018-10-24(005).
[3]安少龙,马向雪.浅析郭敬明小说中的悲情意识——以《悲伤逆流成河》《小时代》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7,22(10):20-25.
[4]邱桂梅.性别视野下的“郭敬明现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5]牛亚琪.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的非言语传播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4):124-125+203.
[6]杨扬.论郭敬明小说中的城市书写[D].河南师范大学,2015.
[7]苑永嘉.从电影《悲伤逆流成河》看大陆青春片发展策略[J].传播与版权,2019(0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