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话中亲属称谓外祖父母的使用情况调查

2019-08-18 15:23曹晶喻锦
北方文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外祖父母使用情况影响因素

曹晶 喻锦

摘要:在甘州区,主要使用“爷爷、奶奶”、“外爷爷、外奶奶”、“姥爷、姥姥”、“外公、外婆”四组外祖父母亲属称谓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这四组称谓词在甘州话中的使用情况。同时,关于影响四组外祖父母称谓词使用的因素也有所调查和分析。

关键词:外祖父母;亲属称谓;使用情况;影响因素

一、引言

外祖父母即指家庭内部己身母亲的父母,进入父系社会后,对于外祖父母的称谓词就添加了语素“外”来区分宗亲祖父母。例如《仪礼·丧服》中说:“出妻之子为母期,则为外祖父母无服。”中提到的外祖父母;再如《尔雅·释亲》中:“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中提到的外王父和外王母等等。本文研究的正是甘州话中外祖父母称谓词的使用情况。

甘州话,即指张掖市甘州区的语言。在甘州话中,对于外祖父母的称谓主要有“爷爷、奶奶”、“外爷爷、外奶奶”、“姥爷、姥姥”、“外公、外婆”四组称谓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甘州话中外祖父母称谓词的使用也发生了变化:称谓词“爷爷、奶奶”和“外爷爷、外奶奶”的使用虽仍占主导地位,但称谓词“姥爷、姥姥”和“外公、外婆”進入甘州话并开始使用,形成了四组称谓词共存的语言现象。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数据,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问卷内容包括:首先,调查了四组外祖父母亲属称谓词在面称和背称方面的具体使用情况;其次,收集被调查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等信息,从而分析甘州话中外祖父母称谓词使用的影响因素;此外,问卷也包括对四组外祖父母亲属称谓词语言态度的调查,从而可以分析影响四组外祖父母亲属称谓词使用的心理因素。

二、四组外祖父母亲属称谓词的使用情况

贺群《社会语言学纲要》中说“亲属称谓会随语境、言语对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亚系统。面称和旁称就是重要的亚系统。面称指面对面的称呼,又叫‘直称;旁称指被称呼人不在场时对他的称呼,也叫‘背称。面称往往只有一套,旁称则可以有两套以上。这是因为面称只涉及称呼人和被称呼人两方的关系,而旁称涉及称呼人、被称呼人、听话人三方关系,比较复杂。如汉语中称面称‘爸爸,旁称则可以称‘爸爸或‘父亲”。因此,此次调查从面称和背称两方面出发,总体上分析了外祖父母称谓词的使用情况。其中,面称时,“爷爷、奶奶”在四组外祖父母称谓词中的使用所占比为41%,“外爷爷、外奶奶”在四组外祖父母称谓词中的使用所占比为34%,“姥爷、姥姥”在四组外祖父母称谓词中的使用所占比为15%,“外公、外婆”在四组外祖父母称谓词中的使用所占比为10%。

(一)外祖父母亲属称谓词“爷爷、奶奶”使用情况

“爷爷、奶奶”是对祖父母及跟祖父母辈分相同或年纪相仿的人的称呼,在亲属关系中,主要是指宗亲祖父母。但在甘州区,“爷爷、奶奶”也指姻亲祖父母,所有被调查者的具体使用情况如表1:

通过表1发现,面称时,“爷爷、奶奶”被54.5%的人一直用作外祖父母亲属称谓,17%的人群偶尔会使用,28.5%的人群从不使用这组称谓词,可以从使用所占比例看出,称谓词“爷爷、奶奶”是甘州话中主要的外祖父母亲属称谓之一。

另外,17%的人群偶尔会使用到这组外祖父母称谓词,进一步分析问卷内容发现,这是因为这部分人群受到家庭成员(如表兄弟、表姐妹)的影响而使用“爷爷、奶奶”作为外祖父母的亲属称谓,即在家庭内部,当谈话人和外祖父母、同辈表亲同时在场的情况下,当同辈表亲称呼外祖父母为“爷爷、奶奶”时,谈话人同样称呼外祖父母为“爷爷、奶奶”。这种语言现象主要是因为儿童在早期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受到了语言传播的影响,传统的社会语言学家认为,在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有两种语言传播,即从父母到孩子的传播和同龄群体间的传播。其中,同龄群体对孩子语言习得的影响要大于父母的影响(1)。所以,受到同辈表亲的影响,这部分人群会出现偶尔使用“爷爷、奶奶”作为对外祖父母称谓的情况。其次,通过分析问卷中被调查者对于这组外祖父母称谓词的语言态度发现,除20.5%的人群从不使用这组称谓词,认为要“内外有别”之外,其他使用这组外祖父母称谓词的人群认为,使用“爷爷、奶奶”作为外祖父母称谓词称呼外祖父母更有亲切感,认为用这组亲属称谓词称呼外祖父母时,可以在心理上和宗亲祖父母形成同样的情感纽带。

在背称上,通过表1可以看出,46%的人群会用到“爷爷、奶奶”这组外祖父母称谓词。从问卷的具体相关结果来看,32%的人群在交谈场合中提及外祖父母和祖父母时都会统一使用“爷爷、奶奶”这组称谓词。14%的人群在书面语中也会使用“爷爷、奶奶”这组外祖父母称谓词。但这并不表示这部分人群会让听话人混淆己身的姻亲祖父母和宗亲祖父母,调查发现,在区分姻亲祖父母与宗亲祖父母时,这部分人一般会在称谓词“爷爷、奶奶”前加修饰限制性语言要素,如说“母亲(或妈妈)边的爷爷、奶奶”。因此,从总体上看,外祖父母称谓词“爷爷、奶奶”在甘州话中的使用还是明显占优势的。

(二)外祖父母亲属称谓词“外爷爷、外奶奶”使用情况

在甘州话中,人们把宗亲祖父母称作“家爷爷、家奶奶”,“外爷爷、外奶奶”是相对于“家爷爷、家奶奶”的一组姻亲亲属称谓词。“外爷爷、外奶奶”这组亲属称谓词相较于外祖父母称谓词“爷爷、奶奶”来说,能更明显地区分出不同家庭成员的不同关系。所有被调查者对于外祖父母称谓词“外爷爷、外奶奶”的使用情况如表 2:

通过表2发现,在面称中,46%的人一直使用“外爷爷、外奶奶”作为外祖父母亲属称谓,24%的人偶尔会使用,30%的人从不使用这组称谓词,可以看出,甘州话中的亲属称谓“外爷爷、外奶奶”在四组外祖父母称谓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般来说,亲属称谓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对于24%偶尔使用“外爷爷、外奶奶”这组外祖父母称谓词的人群来讲,这组亲属称谓词并不是在面称中唯一使用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类人群在使用“外爷爷、外奶奶”这组亲属称谓词时会因场合而发生变化,正式场合叫外祖父母为“外爷爷、外奶奶”,这主要是为了让交谈双方能清晰地明确具体的亲属关系,在其他非正式场合则会选择“爷爷、奶奶”作为外祖父母的面称称谓。

另外,在背称上,分析表2可知,共计52.5%的人群会在背称中使用“外爷爷、外奶奶”这组外祖父母称谓词,其中,与他人交谈时36%的人会用这组外祖父母称谓词,在书面语上16.5%的人群会使用“外爷爷、外奶奶”作为书面用语。通过进一步分析问卷发现,背称上使用称谓词“外爷爷、外奶奶”的群体对于姻亲祖父母和宗亲祖父母的区分意识很强,这类群体中有的人虽然在书面语中也会使用外祖父母称谓词“爷爷、奶奶”,但总体上来说,这部分人群认为在称谓上必须要区分外祖父母和祖父母,这样不会混淆亲属关系。

(三)外祖父母亲属称谓词“姥爷、姥姥”使用情况

“姥爷、姥姥”作为外祖父母的称呼,最早记载于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卷十七“民风土俗”):“外甥称母之父曰老爷,母之母曰姥姥。”沈榜将外祖母记作“女”旁的“姥姥”,可对举的外祖父仍作“老爷”,因外祖父是男性,写作“姥爷”会不好理解,因此,“老老”应该是“姥姥”的原形(2)。而“姥爷、姥姥”作为甘州话中的外祖父母称谓词使用时,则具有一定的人群局限性,甘州话中对于外祖父母最初的稱谓只使用“爷爷、奶奶”和“外爷爷、外奶奶”两组外祖父母称谓词,称谓词“姥姥、姥爷”在后来进入甘州话,多集中在青少年群体中使用,其他群体的接受度并不十分突出,所有被调查者对于“姥爷、姥姥”的使用情况见表3:

观察表3中的数据发现,在面称中,24%的人一直使用“姥爷、姥姥”作为外祖父母称谓词,11%的人偶尔会使用到“姥爷、姥姥”这组外祖父母称谓词,40%的人从不使用这组称谓词,可以看出,外祖父母称谓词“姥爷、姥姥”在面称使用上并不占有主体地位。

11%偶尔会使用“姥爷、姥姥”的人群往往集中在少年人群,这部分人群受到诸如同辈人群和己身父母的影响,对于外祖父母的称呼没有形成固定性,因此出现了有时称外祖父母为“姥爷、姥姥”,有时又用其他外祖父母称谓词称呼外祖父母的情况。

在背称上,共计54.5%的人群会使用“姥爷、姥姥”作为外祖父母称谓词,其中,26%的人与他人交谈时会使用,28.5%的人会在书面语中使用。通过问卷中被调查者对于“姥爷、姥姥”的语言态度发现,这些人认为背称上用“姥爷、姥姥”很文雅,显得有文化,但这类人群同时也表示不会用到称谓词“外爷爷、外奶奶”,在这类人群看来“姥爷、姥姥”比“外爷爷、外奶奶”更有礼貌一些。总体上,“姥爷、姥姥”在甘州话中主要在背称中使用,在面称上的使用者并不多。

(四)外祖父母亲属称谓词“外公、外婆”使用情况

“外公、外婆”在地域上看,多分布在南方地区,在南方地区的接受度比北方地区高,有的地方也叫做“家公、家婆”,“家公、家婆”是“外公、外婆”的讳称,避“外”取“家”更显亲昵。“外公、外婆”作为南方主要的外祖父母称谓词,在甘州话中并不普遍使用,所有被调查者的具体使用情况如下:

通过表4内容,在面称中,16%的人一直使用“外公、外婆”作为外祖父母称谓词,6%的人偶尔会使用,62%的人从不使用这组称谓词,可以看出,外祖父母称谓词“外公、外婆”在四组外祖父母称谓词中,使用所占比最低。

另外,进一步分析问卷发现,面称上使用“外公、外婆”的人群主要集中于早年定居在甘州区的南方知青家庭,因此,虽然称谓词“外公、外婆”进入了甘州话,但从整体上看,其使用还不具有广泛性。

此外,在背称上,通过观察表4发现,11%的人与他人交谈时会使用“外公、外婆”,而在书面语的使用上,“外公、外婆”这组外祖父母称谓词的使用占比要高于其他外祖父母称谓词,主要是因为大部分人认为“外公、外婆”相较于其他外祖父母称谓词更为规范。

三、影响四组外祖父母亲属称谓词使用的因素

社会语言学研究发现,语言变异除受到语言系统内部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因此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到亲属称谓词的使用。在甘州话中,外祖父母称谓词在使用上主要受到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一)年龄因素的影响

根据我国年龄段的划分,本文将被调查人分为三个年龄段:7-17岁的少年共45人,18-40岁的青年共117人,41岁以上的中老年共38人,三个年龄段人群对于四组外祖父母亲属称谓词的具体使用情况表5:

分析上表格年龄段在7-17岁的人群对于外祖父母亲属称谓词的使用情况发现,这部分人主要使用“爷爷、奶奶”、“外爷爷、外奶奶”和“姥爷、姥姥”三组外祖父母亲属称谓词,对于称谓词“外公、外婆”的使用较少。从分析问卷中这部分人群对称谓词“外公、外婆”的语言态度发现,此类人群觉得“外公、外婆”这组称谓词很别扭,周围的人也很少使用这组称谓词。

年龄段在18-40岁的人群中,除了4%早年定居在甘州区的南方知青人群及家庭成员外,大部分人还是比较习惯使用“爷爷、奶奶”和“外爷爷、外奶奶”两组外祖父母亲属称谓词。但同时也有10%的人群习惯用“姥爷、姥姥”,这部分人使用称谓词“姥爷、姥姥”多半与父母文化水平有关。分析问卷的结果发现,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越会让孩子称呼外祖父母为“姥爷、姥姥”,反之,则多使用原本甘州话中使用的外祖父母称谓词“爷爷、奶奶”或“外爷爷、外奶奶”。

41岁以上的人群受地方文化影响最深,因此在外祖父母亲属称谓词使用上,偏向于使用“爷爷、奶奶”和“外爷爷、外奶奶”两组外祖父母亲属称谓词,面称时多用“爷爷、奶奶”,背称时多用“外爷爷、外奶奶”。

总体上看,在甘州区,41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和7-40岁的部分青少年人群主要使用“爷爷、奶奶”和“外爷爷、外奶奶”两组外祖父母称谓词。而“姥姥、姥爷”和“外公、外婆”两组称谓词的主要使用者集中在7-17岁少年人群和部分18-40岁的青年人群,41岁以上的中老年使用“姥姥、姥爷”和“外公、外婆”两组称谓词的较少。

(二)不同阶层的影响

在研究语言差异时,社会阶层是影响语言使用的重要因素,而用来划分社会阶层的决定性因素是教育、职业和收入等内容,因此,拥有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职业的人群也会具有不同的语言特征,从而在外祖父母称谓词的使用上也会有所不同。在甘州话中,主要是文化程度和职业因素会影响外祖父母亲属称谓词的使用,具体情况见表6和表7:

通过表6发现,“爷爷、奶奶”和“外爷爷、外奶奶”两组亲属称谓词的使用者依然占多数。但“姥爷、姥姥”和“外公、外婆”两组称谓词在使用上会因人群文化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文化程度越高,越会选择使用亲属称谓词“姥爷、姥姥”和“外公、外婆”,反之,文化程度越低,则多选择使用“爷爷、奶奶”和“外爷爷、外奶奶”两组外祖父母称谓词。

分析表7中的数据发现,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只使用“爷爷、奶奶”作为外祖父母亲属称谓;教师、公务员等白领人群对于“外公、外婆”这组亲属称谓词的使用与其他职业人群相比占比最高;从事服务行业的人群和工人人群中,多使用甘州话中已有的亲属称谓词“外爷爷、外奶奶”;学生人群和其他职业人群在对四组亲属称谓词的使用上均有分布。不难看出,所从事的职业社会威望越高,越会选择使用新出现在甘州话中的外祖父母亲属称谓词,反之,则多使用甘州话中已有的外祖父母亲属称谓词。

综上所述,在甘州话中人群的文化程度和人群所从事职业的威望会影响外祖父母亲属称谓词的使用,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和从事职业的威望越高的人群,则多使用“姥爷、姥姥”和“外公、外婆”两组亲属称谓词;反之,文化程度低,从事体力劳动等服务行业和工业的人群,则多使用甘州话中原本使用的外祖父母亲属称谓词“外爷爷、外奶奶”;而学生群体受到全面教育、多样文化的影响,在“爷爷、奶奶”和“外爷爷、外奶奶”亲属称谓词使用的基础上,也会接受并使用“姥爷、姥姥”和“外公、外婆”两组亲属称谓词。因此,这些差异就形成了四组外祖父母亲属称谓词在甘州话中均存在的现象。

(三)心理机制的影响

另外,除了上述年龄、不同文化程度阶层和不同职业阶层因素会影响外祖父母称谓词的使用外,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到外祖父母亲属称谓词的使用。通过对比称谓词“爷爷、奶奶”和称谓词“外爷爷、外奶奶”的使用情况发现,大部分人觉得在现代社会中姻亲和宗亲一样重要,很多人认为姻亲祖父母和宗亲祖父母都应该有平等的亲属地位,称谓前加语素“外”显得与外祖父母之间很生分,反而称呼外祖父母为“爷爷、奶奶”显得很亲切。而“姥爷、姥姥”和“外公、外婆”两组称谓词大部分人从心理认为更文雅更为规范,认为较多的运用于书面语等正式说明中比较合适。

四、结语

通过本文调查研究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增进,在甘州话中外祖父母称谓词“爷爷、奶奶”和“外爷爷、外奶奶”继续使用的基础上,“姥爷、姥姥”和“外公、外婆”两组亲属称谓词也开始使用。但长期形成的亲属制度较为稳定,即使受到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爷爷、奶奶”和“外爷爷、外奶奶”两组外祖父母亲属称谓词依然会在一定时期内广泛使用;“姥爷、姥姥”被认为是“文雅、有文化”的外祖父母称谓词,逐渐在甘州区被大众接受并开始使用;“外公、外婆”外祖父母亲属称谓词被认为是规范性的外祖父母称谓词,会逐渐广泛地使用在书面语中。

注释:

沈家煊.语言变异与变化[M].2006.

伍畇,伍巍.汉语亲属称谓“姥姥”与“外婆”的规范讨论[J].2018.

参考文献:

[1]李翔宇.現代汉语称谓礼貌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2]贺群.社会语言学纲要[M].民族出版社,2012.

[3]沈家煊.语言变异与变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5]伍畇,伍巍.汉语亲属称谓“姥姥”与“外婆”的规范讨论[J].嘉应学院学报,2018.

[6]王大可.外婆、姥姥,哪个词规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8.

[7]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外祖父母使用情况影响因素
夫妻一方死亡另一方将子女送他人收养是否应当征得愿意并有能力抚养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意?
“家”类外祖父母称谓的地理分布
母亲去世后,我有赡养外祖父母的责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