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莉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热在国外呈现出如火如荼之势,孔子学院也越来越多。毫无疑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教学缺一不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如何把语言和文化的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如何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和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影视作品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的影响力,并以影视作品《家有儿女》为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对外汉语;影视;文化
影视作品作为文化的一种手段,其在课堂中的运用,无疑会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相比于其他的文化传播手段,影视作品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手段来影响学生,而且它通过视听说的方式让学生对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对汉语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希望通过对影视作品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可以给对外汉语教师一些参考建议。
一、语言与文化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也就是说除了天然的物质之外,人所创造的一切都包括在文化之中,这是最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财富”部分,即与“物质文化”相对的“精神文化”,包括经济、政治、哲学、教育、科学、历史、地理等等。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2]。语言和文化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是人先天所有的,而是在社会环境中后天获得的,一种文化中不可能没有与之对应的语言,抽去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
(三)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首先,汉语学习者随着对汉语学习的深入,逐渐表现出对了解中国文化的强烈需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正在加入世界这个大家庭,而世界也同样渴望了解中国,特别是孔子学院的建立,每年出国教学的志愿者供不应求,中国应该积极响应全球化的号召,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解除以往对中国的偏见。
其次,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往往是以一定的文化背景为依托,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肯定也会有文化信息的交流和传递,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必然会因为所处环境的不同造成误解,因此尽量减少文化冲突也是作为对外汉语工作者需要关注的事情[3]。
最后,扩大自己的见识。人们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会有一定的归属感和优越感,而且对于别的国家文化也会带着一种偏见,通过文化的学习,人们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自己的狭隘观点,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人文情怀。
二、影视作品
(一)影视作品的定义
所谓影视作品,就是以带有声音和动作的画面传递给人们信息的多媒体产物,它以趣味性和生动性带给人们快乐,被人们喜爱。[4]
对于汉语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来说,虽然能够用汉语进行交际,但是往往词汇和句子也会用的不恰当,或者很难去理解中国人在交际中说的句子,这就是文化因素造成的。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这就导致不同地区文化背景的差异。
(二)影视作品的选择
1.语音的标准型
在教学中明确规定教给学生必须是标准的普通话,而教师也必须取得普通话二甲证书才可以从事教师这个行业,在生活中,我们也发现,汉语水平很高的学生也会出现汉语发音不规范的情况,因为汉语是一种具有四个声调的语言,对于母语没有声调的学习者来说,发出标准的语言则是一个难点。[5]在影视作品中,为了体现作品的内容,有一部分作品是用当地的方言来讲述的,这样的作品就可能不要作为教学手段在课堂上使用。
2.内容的积极性
影视作品所传递给学习者的内容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尽可能是与中国的当代思想观念相符的,像过去的一些重男轻女、守寡、立牌坊这些影视作品尽可能不要在课堂上播放,尽量去选择能够反映中国文化的作品。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曾经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意大利电影金像奖,这部电影的艺术水平很高,但是它主要围绕封建礼教展开话题,讲述了礼教下的女人为了争风吃醋闹出的一系列事件,这种有着封建落后思想的作品就不适合在课堂中使用。
3.语言的难易度
语言的难易度主要体现为词汇和语速,不同的学习者对影片的需求是不同的,汉语水平较低的学生要求影片中出现的尽量是简单的句子,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词汇,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就可以是较复杂的句子。[6]如果让初级水平的学习者去看《孔子》这部电影,显然就不太合适,这部作品中虽然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有些句子是用论语中的原句直接说出的,句子比较难理解,显然这部影片是不合适的。
(三)以《家有儿女》为例说明影视作品的运用
考虑到学习者汉语水平的不同,把这部影视作品的适用对象定位为中高级学习者。
1.选材原因
《家有儿女》是中国大陆的一部少儿题材的情景喜剧,主要讲述的是两个离异家庭结合后发生在父母和三个孩子身上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北京,整部剧都是用标准的普通话,主要讲述的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故事,以及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产生的分歧,而这些分歧又是怎样解决的。可是说,这部喜剧片就是中国当代家庭生活的缩影,孩子们学校的功课很重,承受到老师和父母的双重压力,每次过年亲戚都会问到成绩,而父母又是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对孩子们的成绩过度关心。通过这部影片,学习者可以了解到中国真实的家庭生活是什么样子,以及中国传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2.如何教学
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汉语水平,明确自己节选的《家有儿女》的片段是哪部分,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课前需要了解的内容,比如课下查询资料,了解中国的教学模式是什么样子的。
其次,在课堂上观看影片的同时,教师尽量不要打断观影的进度,以免挫伤学习者的积极性,对于其中难以理解的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尽量在课前讲述。
最后,在观看影片后,在课堂上讨论大家的观影感受,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教师可以设置发生在中国家庭的一个场景,让学生根据话题来编排场景,或者根据影视剧来改编剧本,对于中高级汉语水平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可以让他们纠正自己的发音,另外一方面也积累了文化知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7]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将趣味性融入到学习中,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由于没有对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经验,因此在论文的内容上缺少了实际教学案例这一部分,本人会通过今后的实际教学经验,不断去充实这篇文章。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20.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21.
[3]王秀琴.从影视文学看东西方跨文化交际[J].河南社会科学,2013,21(9):69-71.
[4]高静丽.关于影视作品在对外汉語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10.
[5]何艾璇.利用影视作品培养欧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D].四川师范大学,2015:30-31.
[6]国泽昆.对外汉语视域下的影视课教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20-21.
[7]王艳霞.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交际文化的教学[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