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视角下的西方文化解读

2019-08-18 15:23周昌浩
北方文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西方文化跨文化

周昌浩

摘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吃着粮食的中国人与手拿面包的西方人,对于认知这个世界,描绘这个世界,创造这个世界的想法肯定有着千差万别。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接触世界的另一端神秘的文化,也不妨碍我们去学习,去感知它。人类往往总是习惯于站在世界的一端去窥探眼下的这片土地和瞭望这片土地上所孕育成长的文化,而这是第一次人类同时身处法国巴黎和9000公里之外的中国北京,在这两个东西方古老的历史文化之都,对东西方文化的奥秘一窥究竟。本文以大型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被切入背景,在跨文化对比视野下对西方文化进行精到解读。

关键词:《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西方文化;跨文化

2011年2月17日,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播出的12集大型人文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由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东方良友影视传媒(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每一集都有特定的主题,从“遇见”到“典雅千古”再到“人间关切”,伴随着巴赫古典音乐的大提琴的美妙旋律,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对东西方文明进行探讨,在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艺术的表现形式是那么的丰富多彩而又不尽相同;从东方跨越到西方,文化没有中断而是相互连接相互借鉴,熠熠生辉。

一、故宫博物院,简称故宫或北京故宫,是位于中国北京紫禁城内的博物馆。其前身是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1)始建于1925年,其前身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6年,统藏文物100余万件。而位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Le Musée du Louvre)正式名称为卢浮博物馆,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边,原是法国的王宫,现在是卢浮宫博物馆,常年展出的展品数量达3.5万件,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罗马等7个门类,主要收藏1860年以前的艺术作品与考古文物。(2)而拥有的艺术品达40万件之多。

二、《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并没有沿用以前纪录片单一的拍摄视角,而是在游移中讲述了跨文化视角下的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故事。通过对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的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展品的展现,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法国卢浮宫内来自于欧洲各国,甚至于来自古希腊古罗马,西亚北非多地的文物珍品的陈列上。在表意的层面上中国的文物以书画居多,尤其是带有文字符号的艺术品。像是书画品,除了纯文字形式的艺术品以外,瓷器,铜器,玉器等器皿文物上文字符号的身影都是随处可见的。例如大禹治水的玉山,乾隆的笔筒,清朝官窑烧制的瓷器上,都会出现大量的文字符号。由此可见,东方文明,尤其是以中华文化为典型代表的,文明的姓氏的连续的,没有中断的,中国象形文字的烙印从良渚文明,到甲骨文,再到故宫内各处的牌匾上,都一一呈现。中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文字这种抽象的符号来进行传承的。所以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化仍然存世,而且还在不断的焕发着勃勃生机。

三、相比之下,在法国卢浮宫的馆藏内,类似于中国的这种文字符号就不那么常见了。藏于古埃及馆的莎草纸算是记录文字符号的代表文物之一,可是这是古埃及遗留下来的文物,文字符号的意义曾一度中断,无人懂得其中记录的意思。直到1822年,法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埃及学家让-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 Fran?ois Champollion,1790-1832)才破译了古埃及文字。反观古希腊罗马馆,卢浮宫的镇宫三宝之二,断臂的维纳斯和胜利女神都藏于此馆中。由此推测西方文化对于造型艺术的热爱可见一斑,即便是在上文的古埃及馆,各种石像类的文物也是举不胜举。西方文化更喜欢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虚构的。真实的可能是来源于历史中的人物,例如在2008年4月在北京故宫举办的拿破仑一世展,其中来自法国卢浮宫的诸多展品中有一件拿破仑一世头像的雕塑;虚构的更多的是来自于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例如维纳斯,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与美神。至于她那残缺的手臂,也成为永久的缺憾美。西方文化更倾向于从一尊尊具体的形象中让世人去感受他们是如何记录文明,书写历史的,在这些不同时期的雕塑艺术品上,传承的不仅仅是文化,更是技艺。例如矗立潮头的胜利女神后背那对栩栩如生的天使翅膀,自然而飘逸,让人仿佛她真的可以乘风而起翱翔天际。

四、1981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提出建“大卢浮宫”的计划,请各国建筑师提出方案。贝聿铭提出了一个大单的设计方案:“掘地三尺”,在广场下建一个大厅,由一座玻璃“金字塔”覆盖,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把卢浮宫互不相连的四个楼连结在一起,方便参观。这对博物馆长很有吸引力,密特朗总统也表示赞成。(3)对于卢浮宫此次的改造可谓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古典与现代的碰撞。贝聿铭是美籍华裔建筑师,深受东西方两种建筑历史文化的熏陶,他打破常规,大胆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方案,在西方艺术馆的领域加入古埃及的艺术形式,有用现在的建筑科学来加以实现,身为一名华人建筑师,他肩负的不仅仅是卢浮宫的改造工程,更是他自身对于自己文化底蕴的输出,施工过程中,也遭到过不断的质疑,可是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终于完工的玻璃金字塔更是得到全世界游客的好评,也为卢浮宫增添了新的活力。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依旧是通过这个由华人建筑师设计的卢浮宫入口,迈进他们心驰神往的艺术殿堂。

故宫博物院也罢,卢浮宫也罢,都是东西方珍贵文物的汇集地。博物馆除了是文物收藏的地方之外,它也是展出文物的场地。所以如何展出,何时展出,展出的费用,都是博物馆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故宫博物院刚刚建成的时候,需要花费一块大洋就能让寻常百姓走进这座红墙绿瓦的帝王之家。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入馆的费用是一个方面,而可以亲眼看到故宫的全貌是真正难得的事情,因为在曾经这不是随意让人出入的。而今天,远在千里之外的法国卢浮宫,由最开始的一座防御性的城堡,到十四世纪成为皇家的宫殿,后来法国大革命洗礼了整个巴黎。经过拿破仑带着从世界各地抢夺来的艺术珍品肆意装点之后,现存的这座艺术殿堂终于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结语、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并非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在遥遥相望的时间长河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我国的文学家巴金曾经说过:“我实在法国学会写小说的。”在艺术领域为我国做出巨大贡献的音乐家,画家们,例如:聂耳,冼星海,徐悲鸿等,从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多多少少都能窥探出法国艺术的影子。我国在2008年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而大家可能知道奥运会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但可能不知道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就是法国人。钢琴诗人肖邦,俄罗斯画家夏卡尔,伟大的思想家卢梭,这些人的成就都和法国,法国历史文化有着说不清的故事,法国作为西方艺术文化的摇篮之一,孕育的文明如数家珍。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不仅仅是介绍了世界上两组最著名的博物馆,更是融汇了东西方文明灿烂的精华,本文通过着眼于东方文化,进一步更加明晰的解读了西方文化阐释的方式,为站在东方的我们更好的理解远在世界另一端的文明提供了支持和方向。

注释:

https: //zh.wikipedia.org/wiki/%E6%95%85%E5%AE%AB%E5%8D%9A%E7%89%A9%E9%99%A2

https: //zh.wikipedia.org/wiki/%E5%8D%A2%E6%B5%AE%E5%AE%AB

施燕华.文化盛宴-法国(外交官带你看世界)[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中心,2010.

猜你喜欢
西方文化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探究提升高中学术历史课堂有效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思路
融入西方文化元素,助力初中英语教学
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研究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西方文化教学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