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 熊伟 王幸
摘要:英国学者托尼·比彻在书中的《文化的观点》一文中,界定了文化的概念,分析了文化的内在和外在的决定因素、学术文化的若干环境因素、知识的性质及其对学术文化的影响、文化分析方法的范围和局限等。他为高等教育文化研究拟定了一个分类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从文化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的新视野。
关键词:高等教育;文化;学科
由美国著名学者伯顿·R·克拉克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是一部研究高等教育系统的经典名著。其中托尼·比彻从文化的观点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分析,从学科、学术文化及其环境,知识的性质及其对学术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同时指出正确的文化分析应该允许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从文化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的新视野。
一、文化的概念与理论背景
托尼·比彻认为文化联系了共同的思维方式与集体的行为方式、学术探索群体,把哲学分析与现象调查编织在一起对文化研究尤为重要。文化的基本意义是“智力的发展,心灵的发展”,人类学中则表示生活在共同的环境中,由共同的行为习惯、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人类群体,同时还包括使人们重视培养社会的人的过程和形式,也可称作支配着社会或社会群体的行为的一系列价值观念、信仰和信条。他还进一步指出“对事物不抱想当然”的态度是理解文化的重要出发点。与文化分析的理论背景有联系的领域:第一类研究是对学术生活进行小说式的描述;第二类研究是历史和回忆录;第三类研究以强调约定俗成的东西为特征;第四类作品着眼于面向有知识的公众。
相对于社会的其他组织机构而言,高等教育或大学是一种文化性的存在方式,大学的主流文化是历史的积淀。诚如哈佛前校长洛韦尔所说:“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越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的永恒需要。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经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
二、学科文化
学科文化只能由其成员含糊地感受到而不易为外行所知觉。如数学强调数字概念的内涵严密和逻辑推演的一致性;物理学家强调事物的普遍性;哲学家共同体凭他们共同创造的“通用词汇”进行对话,使外行人感到玄虚神秘而不得其解。一般来说,“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相对开放;相比之下,数学、物理学和化学更可能在封闭的文化系统中运作。系统的知识引起的自治,即沿着物质的路线又沿着象征的路线发展”。
学科文化的真谛道出了每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知识领域和科学研究规范,只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比肩发展、辉映成趣才能铸就人类的智慧之光。伯顿·克拉克认为从根本上说,高等教育需要的是:学科全力以赴从事学术研究,大学和学院集中力量从事教学和传播知识。人类学渗入到高等教育的一个领域,对那些把研究高等教育作为他们的合法领地的人来说,是很碍事和有威胁性的。另一个原因是,以这一层次为出发点的大多数研究工作者,后来往往发展了对某一有关学科文化的兴趣,而忽视和放弃了对某一系科生活方式的兴趣。
高等教育系统的学术活动是围绕着学科划分和组合及根据院校的划分和组合来进行的。它是依据独特的理智任务,各门学科都有一种知识传统,即思想范畴和相应的行为准则。这种组织方式是由学科的基本性质决定的。即每门学科都垄断了一定的知识,各门学科的组织体系都标定了其特定的问题域和认识域,从而使学科成为联系专家、学者的纽带。专家、学者正是以“学者共同体”的身份参与其中,从而实现了专门化。
三、院校文化
院校文化是在学科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学科文化共性的升华。它往往成为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之源,并带有鲜明的独特性(组织个性)。托尼·比彻认为以院校为基础的研究,范围越广,越难以把高教领域视为一种单一的可以辨认的文化,所以从文化观点出发研究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研究很少,较为普遍的方法往往是描述性的而不是分析性的,这种方法往往采取历史的或行政管理的态度。
院校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院校自治、教学自由、学习自由;院校培养目标;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及声誉等。此外,作为院校文化的亚文化,还有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行政管理人员文化。大学或学院在最初管理的职位是由教授兼职的,虽然今天一些院校中仍保持着这种传统,但由于院校组织系统的不断膨胀,行政管理职位日益演变为专职化倾向。在今天的高等教育管理中,“学者治校”代表教师利益的部分和“行政命令”的长官意志的行政管理之间导致了院校文化的分化。
归纳起来,院校文化具有如下特征:首先,院校文化具有象征性。院校的主题是对院校的当前特征的共同理解,在一起工作了几十年的人们,会形成关于“他们”组织的某种共同感情;这是一套信念,它有助于确定他们在生活中的地位,也使他们把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贡献给特定院校这一事实获得意义。例如我校“河海人”的概念即是院校水文化的反映。人们认识名校正是从这些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中了解院校的鲜明个性的。其次,院校文化产生忠诚。院校所具有的丰富传奇的文化也有助于组织转变为共同体,在情感上温暖着院校,给个人以归属感。对院校的忠诚和归属感一旦上升到师生员工的意识形态,便成了道德资本,这是激励院校奋发有为的士气库中的“资源”,也是困难临头时的“银行户头”[1](p.94)。最后,院校文化的泛化。即院校为狭隘的使命感所驱使,容易使院校固步自封、保守刻板或使院校对外部反应僵化[1](p.95)。院校文化的上述特征,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四、学者、教育者文化
“大学之大,非谓大楼也,大师也。”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代代师生共创的精神财富,正是那种大师级学者的人格魅力——勇于创新、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才能使大学精神世代相承。例如“清华文化”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是梅贻琦先生在大学的源流之道、以通才教育为核心、以学术自由为原则的一整套教育思想和其个人的“专、大、公、爱”的风格气度以及谦逊、廉明、俭德的个人修养。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最大的方面在于缺乏大师级学者。大学属于文化领域,其基本功能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托尼·比彻把学者及其作用的描述为学术界由两类人组成——教师与受教育者,克拉克·伯顿认为学者们的最大相同之处就表现在他们都一心一意地钻研学问。但是,他们的最小共同之处是那种对他们来说都是共同的知识,因为他们所研究的领域都是专门化的互相独立的。
托尼·比彻对大学文化的探讨范围重点在学科及学术文化,其与我们平时的文化分析理解范围有所差异。但其分析使我们了解了高等教育是由生产知识的群体构成的学术组织,学术文化是它的组织特质和要素,由学科到专业、院校及其国家学术系统的文化是逐级形成的。各层次的文化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不同的特征,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研究学术文化是探索高等教育规律的重要切入点。在了解其观点后,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文化分析更显深刻,这有助于提高学科建设时的考量,对各学科文化的提高与院校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同时文化的理念的探究将更深入的体现于大学及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之内。
参考文献:
[1](美)伯頓·克拉克(Burton R.Clark)主编,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