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级日记》中菅原孝标女的物语沉迷

2019-08-18 15:23杨钰
北方文学 2019年21期

杨钰

摘要:《更级日记》是日本日记文学的代表之一,主要描写1020年菅原孝标女13岁时,从上总出发,经过东海道归京,沉迷物语,二度为官,最终迎来孤独的晚年,因丈夫去世而不知所措,以回忆的形式记录自己将近四十年的人生。记载了以她为主角且对生活一直怀有憧憬和期待的人生。在作者的少女时期,对物语有着狂热与沉迷,显示出她自在的生活环境和高超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更级日记》;菅原孝标女;沉迷物语

在日本文学史上,《更级日记》与《蜻蛉日记》、《和泉式部日记》、《紫式部日记》并列,作为王朝女流日记文学代表作之一,全书共一卷,主要描写宽仁四年(1020年)菅原孝标女13岁时,从父亲菅原孝标的任地上总出发,经过东海道归京,沉迷物语,二度为官,返京后频繁参拜为中心的生活,最终迎来孤独的晚年,因丈夫去世而不知所措,回顾自己生活而以回忆的形式记录到康平二三年(1060年)将近四十年的人生。虽然是极短篇日记,但记载了以她为主角且对生活一直怀有憧憬和期待的人生。在本书的前半部分,详细记述了作者从少女时对物语的狂热与沉迷,表现出作者独特的女性气质。

全书虽然只有一卷,但从其构成和内容特色来看,可以分为对物语的憧憬、受到现实的刺激而觉醒以及放松心情三部分。其中到十七岁为止是对物语的憧憬,开头描写作者在父亲的任职地上总感受到物语的魅力,想要阅读物语的强烈愿望。纵观作者菅原孝标女的少女时代,她受到家庭宠爱,可以及时且大量的获得物语,满足自己的阅读欲。从她对物语的沉迷也可以窥见她的生活情境,更好的了解她的内心世界。

作者从少女时对物语怀有强烈憧憬的回忆开始写起,但是最后不得不向物语和现实生活背离,去寻求来世救赎的净土世界,为什么心思单纯不谙世事的少女要从虚构的物语世界投入现实世界的怀抱,这一点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作者在前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上的改变也不容忽视,对她前期行为的研究和解读也能更好的了解她完整的一生,获得更全面的体验。

《更级日记》不仅仅是女流日记,更是重要的人生记录和切身的思想经历,本文通过对作者对喜爱之物的态度变化,把握作者不同时期的心境,深入了解各个时期事件带来的影响和自我意识的发现历程。

一、初遇物语

菅原孝标女是平安时代初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被尊为“天神”的菅原道真的六世孙,其姨母便是创作了《蜻蛉日记》的藤原道纲母。曾显赫一时的家族已随着平安朝的繁华渐退开始走向衰微,但书香门第的家风还是对她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更级日记》从作者十三岁时,同父亲一同归京起笔,在父亲的任职地上,作者受到姐姐和继母影响,以《源氏物语》为起点,引起对物语的日益强烈的兴趣。在开头,作者写道:

我在东路尽头更深僻之地长大,何等浅陋无识,不知缘何,闻世有物语,乃思读之,不能自已。时于白日、夜间听姐姐、继母等讲述各种物语之片段,阅读之念日炽。然仅凭记忆讲述,听之未能满足,心中烦恼。

“盼望早日上京。京都定有众多物语,我将尽数阅读。”终于十三岁时年,一家准备上京。

作者知晓世间有物语,并受到姐姐、继母的影响阅读兴趣日益浓厚,希望早日上京得到满足。开头部分引用纪友则《古今六帖》巻五的歌「あづま路の道のはてなる常陸帯のかごとばかりもあひ見てしがな」,《源氏物语》也用这首歌导出恋情。作者在少女时期随父亲常年居住在上总,是比常陆更靠里的地方,从古地图来看,常陆与东海道的终点上总是不同的地方。这里的引用虽然可能是一种误读,但背后也暗示出作者受到物语,具体来说受到浮舟的影响。《源氏物语》写道这位女官成长于常陆,《更级日记》中作者也多次写到自己对这位女官的崇拜。开头作者写自己也像浮舟一样生活在常陆,可以说与作者沉迷物语的形象是一致的。

二、沉迷物语

之后的更有四次记事,写作者抵京后,如愿得到物语的欣喜之情。

(一)宽仁四(1020)年十三岁时,得到三条宫的称为卫门之命妇的亲戚送来的“漂亮草子”

作者与家人翻山越岭历尽艰难最终到达荒蛮的京城,刚到达之时一切还未安排妥当,便已请求母亲“寻求物语”。母亲帮她拜访了奉仕与三条宫的亲戚,书函请求,最终收到了置于砚台内的漂亮草子。作者此时对物语的态度是“异常兴奋,昼夜阅读,手不释卷”。对于年轻的作者来说,阅读物语的请求得到了满足,因此而兴奋沉迷,可以看出作者的强烈愿望和当时生活环境的优越。

(二)治安元(1021)年十四岁时姑婶赠书“《源氏物语》五十余卷悉装箱内,此外尚有《伊势物语》、《芹川》等,装满一袋”

十四岁时,侍从大纳言的小姐亡故,作者内心十分伤心悲痛,母亲便为她借来了《源氏物语》一卷。作者读完一卷后更想续读但因众人尚未熟悉京都,难以找到后卷而心头着急不由得暗中祈祷。外出时,心中所想也是阅读全本《源氏物语》。最终在拜访亲友临走之时,亲友问道有没有想读的书可以一赠,便将《源氏物语》五十余卷、《伊势物语》、《芹川》等,装满一袋,满载而归,欣喜之情难以形容。并写道“此种心情,皇后不换”。作者在全书中用了整两大段描述自己对《源氏物语》的渴求,并详细写了自己收到书的喜悦,甚至能够做到“白昼不歇,夜间醒来,点灯继续,心无二用,终能背诵,(语言情节)烂熟于心。”作者沉迷《源氏物语》并暗想自己妙龄之时能够如光源氏之夕颜,作为少女的憧憬,刻画出作者的天真烂漫与不谙世事。

(三)治安二(1022)年作者十五岁时向别人借“长恨歌改写之物语”

作者听说有人持有汉诗《长恨歌》改写的物语,便想借来一度,寻觅合适的时机给对方赠歌一首。

昔时今日结姻缘,敢问银河借渡舟。

并收到回赠

银河相会有渡舟,不急之事亦忘却。

这里作者化用了牛郎织牛的典故,表明借书之意,对方也引用了《长恨歌》的内容作为应和。描述中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汉诗素养,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阅读无数,是作者作为贵族女性身份的彰显。

(四)万寿元(1024)年十七岁时得到姐姐托人寻找的“三宫寻尸记”

作者十七岁时姐姐因分娩后去世,作为骨肉至亲的作者也深觉凄凉哀痛。在处理完姐姐的后事之后,收到亲戚的来信,说“亡者曾拜托我寻找《三宫寻尸记》这本书,如今才找到,令人不胜唏嘘。”作者也叹息哀婉不胜悲伤,并与亲戚来信回复。此时的物语不仅仅是作者消遣时间的工具,也是亡者与生者情感交流的纽带。

从这些章段可以窥见作者对物语的痴迷,刚到家还就催促母亲找寻物语,获得亲戚赠书后便昼夜不分专心阅读。在随家人前往寺庙时,内心也别无他求,祈祷阅读全本《源氏物语》。作者此时仍是充滿幻想的少女,对未来的事情没有预期也一无所知,沉浸在物语的虚构世界。

但是在《更级日记》的后半部分,作者对物语的态度突然转变。作者生母于长元九年(1036年)九月出家为尼,自觉“觉无依无靠,惶恐不安。”便进宫侍奉。于是“此后杂事繁忙,物语之事,全然淡忘。”康平二年(1059年),时作者五十一岁,丈夫橘俊通因病去世。见此情景,作者见此情景,“忆起(去岁)景象,悲从中来,不能自已。”并在后段感慨“倘若昔日不潜心专注于无稽之物语、和歌,而能日夜一心修行,恐不至于遭此俗世无常之难。”

无论是什么时代的人,都需要信仰或者兴趣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不同时期的信仰也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心境。从活泼的少女到孤苦无依的独居老人,在经历乳母的亡故、姐姐的早逝、继母的离去、生母的出家、丈夫的离世、子女成家立业到最后自己一人,菅原孝标女的信仰变化也是她对自己的救赎,让她更能客观的梳理自己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小野谷纯一.更级日记的视界[M].新典社,2010.

[2]陈燕.中日古代女性的文学书写与佛教——以朱淑真与藤原道纲母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5.

[3]元吉进.更级日记:关于木的视线[M].学苑,2006.

[4]犬養廉.更级日记·解说[M].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小学馆,1994.

[5]秋山虔.王朝女流日记必携[M].学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