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询诗歌及其岭南渊源

2019-08-18 15:23何紫文
北方文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岭南诗歌

何紫文

摘要:“岭南诗人”冯询在清代诗坛上诗名颇显,存诗颇丰,其诗受岭南地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影响,空灵飞扬而又流变生猛,鲜活动人也通俗畅快。

關键词:冯询;诗歌;岭南

任何诗人都生长于一定历史时期、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中,对诗人及其诗歌研究,离不开诗人成长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冯询,这个杰出的广东诗人,生于岭南这一片背岭连海的富庶土地上,从小吸收岭南文化的营养,呼吸着南海的湿润空气,并由此踏入诗歌的殿堂。他的诗歌作品,无处不隐藏着岭南文化的影子。

一、广东之风——岭南自然环境之影响

广东地处中国大陆南端,背靠五岭,面对南海。江河众多,港口密布,便于对外交流。温润的气候,纵横的水网,丰富的自然资源让岭南文化富于流变,鲜活多样,影响了文人的审美情感与艺术创作。在冯询的诗歌创作中,就体现了一种空灵与雅致,饱满而富有张力,他的诗歌,如同中国水墨画,字里行间浸漫开来的是相契的和谐。

他一生乐观豁达,旅官在外依赖着怀乡寄托。“非是牢骚权作达,放怀聊慰故交心。”虽然自己被误传死于江西,但是他仍以豁达与自嘲的态度看待此事,如果不是自小生活在温柔的水乡,难以有这种上善若水的豁达情怀。

蜿蜒的珠江,浩茫的入海口,椰子树,木棉花,养育出感恩的诗人。岭南风光,让冯询一生钟情岭南,感恩岭南。江西为官三十年,虽未曾返回广东,但他的诗歌中无不透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与浓浓的爱意。“有田不归如江水,坡老何曾遂知止。唤醒直待春梦婆,白发天涯望乡里。不妨长作岭南人,坡老荔枝留其身。胡为公爱我辈弃,后先越岭驰红尘。”他对家乡报有浓浓的桑梓之情与深厚的思乡情结。

“烽火惊疑玉石焚,望乡无计唱从军。……经年愁绪苦交加,薄宦辞乡只自暖。慷慨已惭身报国,乱离谁敢梦还家?”为官在外,渴望归家,但是战争的爆发却让他连“梦还家”都觉得奢侈,他只能把所有的感情倾注在自己的诗歌中,用诗歌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他无时无刻不关注着家乡的战事,思念最远方的亲人,渴望有千里马为其寄送一纸家书,“刀剪家家似割肠,秋来为客倍思乡。梦中南国烟花部,乱后西风瓦砾场。鸿雁有书音易断,蛤蜊无语事堪伤。粤台枉说争雄地,谁吊刘王与越王。”他以多重意象,用典,生动形象地把思乡之情化为可观可感之物,由此诉说对家乡的衷肠。“年年说还乡,还乡知何年?渐愧语妻孥,累尔心悬悬。”每一年都说希望归乡,却离家乡越来越远,乡愁越发笼罩冯询的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冯询在重阳登高时节,思亲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海岱飘零风雨节,天涯珍重弟兄身。登高欲出还惆怅,最动乡情是此辰。”的名句;在除夕这个本该是家人团聚欢乐日子中,发出“自叹已强犹未仕,可知虽壮不如人。眼中灯火非吾土,身外奴憧即至亲。”伤感的叹息;除夕之夜,没有亲友陪伴,只得一封家书能够数次重看,彻夜难眠“转因无馈岁,始悟故乡遥。珍重乡书寄,书成彻夜看。封缄贮年口,却费忆支干。”岭南文化让岭南人始终怀有着浓重的乡土情结,这是他们思想中的“根”。

二、开放思潮——岭南社会环境之影响

由于经商风气与海外贸易的两大因素潜移默化的作用,广东文人思想开通者众多。冯询思想开放,具备民主思想。当父母官体察人民生活艰困,写了不少同情劳苦大众的诗。“嗟哉车夫真可伤,筋力苦短路苦长;路长力短亦不惜,舍此无从觅衣食!”受先进思潮的影响,冯询的诗歌讽刺战争,“分明是强暴,乃指为难人探回皆称非诚,乃被诚掳而欲逃散者。大官岂不知,藉以安愚民。”以先进的思想讽刺政府的愚民政策,体现他对民众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厌恶。他是一个接受了先进思想的官员,以人民为先,以天下为先。

广东社会经济条件发达,讲究实际者多。对广东文人来说,创作诗歌并不能给诗人带来多少实惠。相反,因写出好诗歌被迫害的诗人却不在少数。在这样的历史与时代的条件下,广东诗人追求的实际利益则变为追求本心,即用诗歌表达自己的一生追求,由此诗歌内容富有现实针对性。过于浓妆艳抹,偏于华丽辞藻的诗歌始终不能占据主导地位。岭南诗人始终用最朴素的文字,最普遍的意象去抒发最深沉的感情。“读书深恐负家声,纪月编年次第成。于世无功亦无罪,漫将诗卷见平生。”冯询十分重视诗歌创作,抒发情感与追求。对待学习,他积极坚定,活到老,学到老,“此生赖此未全虚,精力无多兴有余。”以最直白的诗歌书写最真实的追求。

郭仪霄评价冯询的诗歌“边幅壮阔,不名一体”,“诸乐府格韵深古,当时抗手者或少焉。五七古才力兼到,往往气吞笔先,声大而远,陈理皆新,不可方物。”冯询诗才横溢,为岭南文人正名。

岭南文化影响岭南诗人,而岭南诗人同样造就岭南文化。冯询,既受了岭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也同时促进着岭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艾晶.冯询《子良诗存》整理与研究篇[D].江西师范大学,2008.

[2]《番禺县续志》卷19《人物志》[M],民国辛未(1931)(点注本),2000.06.

[3]杨镰等主编,中国文学通典:诗歌通典[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01.

[4]符葆森编,国朝正雅集[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岭南诗歌
忆岭南
岭南荔枝红
雨岭南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
易说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