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凡
摘要:宋江作为《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施耐庵综合了史官笔下“勇悍狂侠”的“盗寇”形象和民间文学中深得好汉们敬仰的“及时雨”形象,再根据自己的理想和经历,重新塑造的一个充满矛盾的新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水浒传》;宋江;艺术形象
对宋江这一艺术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如李贽赞宋江有“忠义之烈”,而金圣叹则“独恶宋江”。现代研究者中有赞其为农民起义领袖的,也有贬其为宋王朝走狗的。对他的评价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江这一形象本身充满了矛盾。
一、宋江形象的塑造
《水浒传》中的宋江弱化了绿林英雄的个性特征,武不如林冲、武松、鲁智深,文不敌吴用,但却是一个拥有忠孝仁义之心,能令天下英雄甘心为其所用的领袖人物。作者施耐庵将自己空有抱负,却报国无门的人生际遇通过宋江这个人物形象进行了传达和表现,寄托了自己尽忠报国的人生理想。从孝、忠、义等多方面试图塑造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但作者本人的矛盾心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物塑造的走向,最终造就了宋江这一性格复杂矛盾的艺术形象。
(一)突出描写宋江的“孝”
宋江在第十八回一出场,就被冠以“孝义黑三郎”的绰号。说明宋江很早就已经以对父母的孝道闻名了。对宋江之孝最精彩的描写是宋江收到弟弟宋清托石勇捎来的书信,得知父亲身故的消息后,先是叫苦捶胸,自骂“不孝逆子,做下非为,老父身亡,不能尽孝道,畜生何异!”后又以头撞壁,哭到昏迷。经过这件事的描写,宋江的孝子形象已经极为突出。回家后,方才得知父亲为想见他一面谎称身故,在被官府捉拿时,为免父亲担心,还不断劝慰父亲,表明自己宁可服刑流放也不会上山落草为寇的决心。对父亲嘱咐他不要上梁山入伙,不能做不忠不孝之人的話,他谨记心中,在晁盖劝他入伙时说:“哥哥,你这话休题!……小可不争随顺了哥哥,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宁死不肯上梁山。后来无奈上山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提出不管多危险也要马上接父亲上山,可以看出宋江将孝道放在首位。
(二)反复铺陈宋江的“义”
宋江文治武功都并不出众,却凭借义气和人格魅力令众英雄拜服,正是义气赋予了宋江号令天下,一呼百应的领袖气质。小说在宋江一出场时,就对他的义气称赞有加“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后又加以“及时雨”“呼保义”的称号,极力赞颂了宋江这一人物形象扶危济困的仁义品质和天下云集的影响力。后来,作者还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描述:通过写他不惜违反他所尊崇的法规,私放晁盖,来突出他的重义气;通过写他赈济贫苦百姓,表现他的善良;描写他和柴进对武松的态度,突出他的仁爱和亲和力;通过在梁山制定严明军纪,“不许杀害百姓,放火烧人房屋”,“不可分毫侵害百姓”,表现他的爱民。另外还通过侧面来烘托宋江的“仁”。如写江湖中人闻宋江之名莫不望风而拜;前朝皇室后裔柴进对宋江的格外礼敬等。通过多重渲染,对宋江的仁义品质和领袖气质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树立了一个仁义贤明的英雄领袖的形象。
(三)浓墨重彩描写宋江的“忠”
宋江受儒家忠君报国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将青史留名做为自己的终极理想。在他看来,造反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的。他祈求“博得个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他的忠首先表现在他尊奉法度,得知晁盖劫了生辰纲,他认为晁盖犯了“灭九族的勾当”,“虽是被人逼迫,事非得已,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宋江发配途中,都已经是罪人的他在花荣为他解开枷锁时,还不忘遵守法度,说这是国家法度,不能擅动。其次,他的忠是对主流社会朝廷的忠。从一开始到后来逼上梁山,宋江始终不改对朝廷的忠。晁盖死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宣称“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接受招安后,多次表达为国出力的征辽决心。即使在被天子以药酒赐死之时依然不改忠心,怕李逵再次反叛坏了他的清名,竟然特地叫人把李逵找来同归于尽,“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是宋江对朝廷最终也是最真诚的尽忠誓言。
二、宋江人物的矛盾性
首先,他尊崇法度,却又不断犯法。从他私放晁盖、杀阎婆惜,看出他明知违法而犯法的矛盾心理。义和法做为天平的两个砝码在宋江的心里一直是此起彼伏,相互较量着。明知落草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竟然还写下反诗自比起义反叛的黄巢。
其次,是仁义表现的两面性。作者对宋江的仁义描写极尽渲染之能事,而对他仁义背后的残忍报仇的描写,也体现出这个人物的矛盾和复杂的一面。第一次复仇,宋江救了刘高的妻子,却不料被反咬一口,受尽牢狱之苦,脱险后依靠梁山弟兄不仅杀了刘高夫妻,还杀了他一家老少,一反他之前仁义的言行,所作所为残暴无比。第二次,梁山好汉劫法场救了因写反诗即将被斩首的宋江,脱险后,宋江不顾众人让其顾全大局的反对,执意将揭发他写反诗的黄文炳一家大小四五十口全都杀死。还将黄文炳做成烤肉,将他的心肝做了醒酒汤。实在让人难以相信如此残忍的恶劣行径竟然是平时被人盛赞仁义的宋江所为。从这两次血腥的复仇可以看出宋江的仁义道德一旦牵扯到自身利益,将会马上变得面目全非。
第三,他对上梁山入伙一事犹豫不决,但却不断劝他人甚至逼迫他人落草。宋江开始宁死不愿落草,认为上逆天理,下违父教。最后被逼无奈才上梁山。上山后也一直希望被朝廷招安。为了扩大势力,增加被招安的资本,他逼呼延灼、关胜等上梁山,甚至不惜诬陷卢俊义,逼他不得不落草。
第四,在对朝廷的“忠”的方面也经常言行不一。他向往忠君报国,“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知法、守法,却又做出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那样的严重违法的事情。决心服罪认法,宁可流放服刑也不愿落草为寇反叛朝廷,却又在酒楼题写反诗“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自比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犯下杀头大罪。掌权后把“聚义厅”改名为“忠义堂”,多次向朝廷表达希望被招安的诚意,却又屡次和朝廷作战,大败官军。这些无不体现出他思想上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第五,对待晁盖的言行看似讲义气,实则利己。宋江以“义”字凝聚梁山众多英雄好汉,众人也是看他义薄云天,才与他生死相随。而对于当初重义气,冒死救下的梁山首领晁盖,宋江的义却令人生疑。如第五十一回救柴进,第五十七回救孔明、第五十八回救史进,他屡次阻拦晁盖下山而是恳请由他代替晁盖出征,理由是晁盖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这无疑是在抓住时机为他自己积累战功,发展势力,架空晁盖,以便日后取而代之。
三、结语
《水浒传》中宋江这一人物形象寄托了作者入仕做官,忠君报国的政治理想,然而严酷的现实和仕途不顺的遭遇,使得作者在宋江这一人物的塑造上充满矛盾,宋江经过了内心的权衡、挣扎,最终还是坚持走上回归主流社会的招安之路,哪怕这条路充满荆棘坎坷甚至下场悲惨,也不改忠君报国的初心。这个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是当时社会怀揣抱负而报国无门的一批文人的思想的真实体现。他身上体现的矛盾性是为社会现实所迫的,而真正深入骨髓的还是封妻荫子、忠君报国的传统儒家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罗立群,余聪.《水浒传》宋江形象的性格特征及其渊源[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1(03):7-14.
[2]熊明.宋江:反抗道路思考的人格化呈现[J].明清小说研究,2015(04):152-167.
[3]陈檄焌.宋江形象的演变与接受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5.
[4]陈檄焌.宋江形象的矛盾及其文化阐释[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03):65-69.
[5]崔香梅.浅论《水浒传》中宋江的人物形象[J].才智,2011(23):167.
[6]张云.从“青蛙落井”到“金鸡啼鸣”——谈《水浒传》中宋江的艺术形象[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S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