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之豪放的窥探

2019-08-18 15:23王东林
北方文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苏轼

王东林

摘要:目前,我国对古代诗词鉴赏及研究日益开展,“苏轼”作为北宋著名诗词家、政治家,其思想独到、个性鲜明,其词从历史及艺术角度都具有一定价值意义。本文通过对苏轼词之豪放的窥探进行分析研究,主要采用人物概述、史料分析、词句举例等方式,对苏轼词的豪放特征及形成进行具体阐述,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苏轼;苏轼词;古代诗词;个性鲜明

“苏轼词之豪放”作为对我国古典诗词及北宋历史研究的重要形式,其重要影响不言而喻。但现阶段我国在苏轼词之豪放研究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所以,要求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如苏轼豁达性格对“词”的豪放影响、人生的“大起大落”形成了词的自由豪放、道家思想对苏轼词豪放的影响等,本次研究对“苏轼词之豪放”的形成发展进行分析,其理论意义重大。

一、苏轼简介

苏轼,字子瞻,(1037~1101),称号“东坡居士”,为眉州眉山人[1]。苏轼自小受家庭因素影响,在诗词方面较为擅长,这种擅长性主要是由自身家庭影响及熏陶所致。苏轼的父亲苏洵是当时最为著名的大文豪、古文学者“,苏轼自小就在其父亲的悉心指导、教育下苏轼及弟苏辙在诗词方面进步颇大。苏轼的母亲是“程氏”,据史料记载程氏为人十分公正、率直、并且不是普通女子,在学识方面具有较高素养及优良品质。母亲在苏轼小时就对其进行《后汉书·范滂传》教育,并通过对古代经典事迹及英雄事迹讲解对苏轼进行勉励教育。待苏轼22岁出蜀入京时,此时苏轼学识修养已到一定境界[2]。

苏本身轼学识较为渊博,其思想更是通达,由于北宋特色环境背景,最为代表性的为“三教合一”思想,苏辙曾经对苏轼读书过程进行认真记载,为既而喜,苏轼在读《庄子》后曾感慨道:‘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笔者认为苏轼本人不仅将“儒、道、释”三种观念思想进行学习,且全部欣然接受,更难得的是苏轼认为“儒、道、释”三种境界是相同,即“本质相同”。苏轼曾经说过“庄子盖助孔子者”。另外,苏轼认为“儒释不谋而同”且“相反而相为用”。他将儒学体系进行更为深入的“释”融合,这种自由、开放的乐观思想为苏轼词之豪放奠定重要基础[3]。

二、苏轼词之豪放的形成分析

(一)苏轼豁达性格对“词”的豪放影响

通过笔者对相关史料研究分析发现,苏轼词豪性的形成主要基于苏轼豁达、奔放及不拘小节的性格所致。“词”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心境及感受,苏轼从小就是受其家庭教育影响,成年后对道家、佛家、儒家等三体系都有其深入研究,在此过程中苏轼对人生的走向及理解进入一种更为自由、互通的诠释感悟,他认为一切都是需要的,人生就应该以快乐为主,在诸多困难面前,苏轼都将其性格的豁达性进行体现,例如:在苏轼的《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中,该词创作时间为苏轼在调往密州途中,词中蕴含了苏轼对未来的一种迷茫思绪,但又体现了苏轼对日后的抱负向往,虽然遇到诸多阻碍、苦难,但何不以一种豪迈、豁達的人生态度去面对,在困难面前不能持有消极态度,应该对人生充满希望。因此,苏轼的豁达性格对其日后“词”的豪放呈现影响重大[4]。

(二)人生的“大起大落”形成了词的自由豪放

苏轼一生可以用“大起大落”来进行诠释,苏轼虽然年少得志,但其仕途并不顺利,其经常被贬,每次在被贬后苏轼都会一种自由、放下的心境去面对,例如:在《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词中,有其“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该词主要是苏轼遭受被贬后,在前往黄州路上所作。苏轼被贬黄州后,其生活相当困苦,据相关史料记载,苏轼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最为基本的生存保障都无法保证。即“文人扫地、十分狼狈。”这种生活困苦及心理矛盾虽然对苏轼造成一定打击,这些都可以从苏轼词中得以体现,可笔者通过对苏轼词的意境及领悟发现,从苏轼内心的角度来讲,他并没有受生活打击及心理影响而“郁郁寡欢”,而是恰恰相反,苏轼以一种豪放、豁达的生活态度,做到了“苦中作乐,且超然自得”,苏轼将“苦难”进行一种超脱转化,将官场及生活的苦难当做对心境及情趣的审视,完全呈现出古代文人特有的豪迈、乐观及旷达精神,这种豪放精神在其次“卿相之贵,千金之富,有所不屑”、“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中充分体现。但当时政治及历史背景,也或多或少对苏轼造成一定影响,如在词“我欲乘风归去”“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中,苏轼词豪放得以一定压制,使苏轼依然感受到无奈与寂寞,这种极具波动性的心理冲突及情绪转换,体现了当时政治背景及体制的不公[5]。

(三)道家思想对苏轼词豪放的影响

苏轼对道家思想极为重视,源于苏轼年少时曾经拜师学道,道家思想主要以“老子主张为主”,充分体现了《道德经》的精神核心,强调“无为、清修”,将自然与人生进行融合,即一切需随其自然。苏轼受道家思想影响,对人生、名利、生死看的更为透彻及超然,形成了后期苏轼豁达、自由、豪放的生活态度。虽然生活的磨难及影响对苏轼心理造成一定冲击,但那种对生活、人生的释然解放无一不在其词中以豪放形式进行体现。其词的豪放性也源于苏轼的偶像“陶渊明”,苏轼曾说过“我生不如陶,世事缠绵之”,苏轼向往田园生活,这种生活向往及意境也导致苏轼词的豪放特点彰显,如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一词当中,苏轼将儒、道、佛三种思想相互促动效果较为,将该该词的豪迈、豪放进行大力彰显,通过对该词朗诵领悟后,笔者充分感受到苏轼怀有一股士子风范中的“凛然浩气”[6]。

所以,笔者认为苏轼词豪放的价值性在于对苏轼思想、行为及意境诠释体现,通过对苏轼词进行阅读往往可以起到“拨开云雾、豁然开朗”的积极作用。同时,从历史及人文的角度来讲,通过对苏轼词之豪放的研究分析,可以对北宋政治、社会环境及人文思想进行掌握了解。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苏轼词之豪放的窥探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苏轼概述、苏轼豁达性格对“词”的豪放影响,其包括苏轼豁达性格对“词”的豪放影响、人生的“大起大落”形成了词的自由豪放、道家思想对苏轼词豪放的影响等,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苏轼词之豪放进行深入剖析,为下一步学术研究提供依据参考。

参考文献:

[1]程荣,吴长庚.杨慎对朱熹的批评与文学接受[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35(06):19-24.

[2]董赟.本文·本事·故事:苏轼《卜算子》本事的接受史考察[J].人文论丛,2018,30(02):229-245.

[3]陈清灵.论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经典化历程及其古今差异[J].惠州学院学报,2018,38(05):79-83.

[4]陈梦瑶.论苏轼词的诗化及与乐的疏离[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9(05):109-111.

[5]杨帆.苏轼黄州、岭海时期词的审美化嬗变[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8,25(03):17-24.

[6]李建明.东坡黄州词:挣扎与超越[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05):492-507+540.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