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向零售倾斜

2019-08-17 05:29方斐
证券市场周刊 2019年18期
关键词:对公社融充足率

方斐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32家上市银行对公贷款为52.07万亿元,同比增长5.73%,比2017年同期增加2.82万亿元,略低于2017年的增量3.65万亿元;零售贷款为36.40万亿元,同比增长17.21%,比2017年同期增加5.34万亿元,与2017年的增量5.35万亿元基本持平。2017-2018年,32家上市银行整体对公贷款占比下降,个人贷款占比上升,这表明银行贷款结构开始向零售领域转移,房贷仍是银行贷款增量的主力。

根据天风证券的统计,截至2018年年末,19家上市银行对公不良贷款率(加权)为 2.07%,比2017年上行1BP;7家上市银行对公不良贷款率为2.16%,比2017年下降4BP;零售不良贷款率为0.68%,比2017年下降6BP;零售不良贷款率比对公不良贷款低1.48个百分点。在贷款结构向个贷倾斜的同时,市场对银行潜在信用风险的担忧正逐渐缓解,整体来看,不良贷款率稳中趋降。

截至2018年年末,对公不良易发行业占比有所下降,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均下降到了20%左右;农商行对公不良虽然也在持续下降,但仍高达40%左右,其中大部分为制造业贷款。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零售不良易发贷款占比上升,因其不同程度地依靠了信用卡、消费贷及经营贷来扩张个贷;但考虑到零售整体不良中枢低于对公贷款,这样一个信贷结构转变的过程仍可使银行资产质量得到优化。国有大行主要以房贷拓展个贷,这使其零售不良易发占比维持低位,信用风险担忧较小。

具体来看,制造业和批发零售的不良生成压力有所分化。2017-2018年,从19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行业结构来看,制造业占比上行1.77个百分点,交运仓储邮政业占比上升0.84 个百分点,风险仍在持续暴露;而批发零售和采矿业不良占比则分别下行2.23个百分点、1.28个百分点,不良生成势头有所收敛。两者对冲的结果使得银行整体不良率保持平稳。2019年一季度,多数銀行不良率环比持平或下降。在33家上市银行中,一季度银行不良率环比下降的有19家,环比持平的有10家,环比上升的仅有4家。

在经济下行周期,银行信贷转向零售是有道理的。与对公贷款相比,考虑风险成本后,个贷收益率的优势更为明显。事实上,个贷的不良率低于对公,且该优势近年来有所扩大。截至2018年年末,19家上市银行对公不良贷款率为2.16%,零售不良贷款率为0.68%,零售优于对公1.48个百分点。而且,2015年两者的差距为1.20个百分点,近几年来逐年不断扩大。

考虑风险成本后的收益率如何呢?天风证券找出2018年年报中披露的对公和个贷的收益率,扣除相应不良率,得到扣除风险成本后的贷款收益率,计算个贷和对公贷款的差距。从各家银行的比较来看,除了民生银行的个贷低于对公贷款2BP外,其余12家数据披露完整的银行,个贷收益率都高于对公贷款。这表明个贷相比于对公贷款的确性价比更高。在上述13家银行中,个贷高于对公贷款的算术平均为1.66个百分点,平安银行为4.88个百分点,招商银行为3.13个百分点,远超平均水平,零售转型的成果在它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上海银行的2.59个百分点和建设银行的2.11个百分点也名列前茅。

信贷上行周期

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信贷周期一般在2-3年完成融资的扩张及收缩过程。从历史信贷周期来看,社融同比增速可作为企业利润同比增速的先行指标。当社融增速显著回升后,工业企业利润同比随后大概率实现修复。在2017-2018年金融去杠杆过程中,社融增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收缩调整,处于下行通道。2018年三季度,随着金融监管的放松,央行开始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又经历了2018年年底和2019年年初的信贷大放水,直到2019年3月、4月,社融增速终于出现显著回升。

结合历史社融同比的周期性走势分析,当社融增速修复,信贷周期处于上行通道,而当前社融大概率正处于上行通道,即使其上行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扩张性信贷政策及财政政策有助于企业融资需求的释放,预计将对社融形成一定的支撑。在稳增长政策方面,积极的信贷政策、大规模减税降负等财政政策短时间内发生方向性逆转的概率不大,疏通企业融资途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仍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逐步推进。

此外,社融同比可视为企业利润同比的先行指标,当前社融同比处于上升通道,经济复苏预期增强,企业利润复苏概率也会增加。从企业端看,2019年4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结束负增长,PMI为50.1%,环比下降0.4%,考虑季节性回调,PMI连续两个月均在荣枯线以上,经济动能仍处在扩张区间。PMI数据显示内需有一定程度的修复,预计将支撑企业未来的融资需求。继3月企业贷款大幅增长之后,4月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2832亿元,与2018年同期相比少增1845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已连续三个月为正,释放出积极的信号。

从个人端看,2019年以来,住房成交面积同比显著增加,居民按揭贷款需求增长显著,个人中长期贷款改善显著。4月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4165亿元,同比增长17.6%,居民中长期贷款延续3月的高增长趋势。居民中长期贷款的显著改善表明个人端的融资需求可调控空间较大,这对未来社融增速起到一定的稳定器作用。

而且,随着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的效果渐显,其融资需求也得到有效释放。2018年下半年以来,管理层降低企业各项税负、支持中小微信贷的政策密集出台。2019年3-4月的PMI数据显示,中小企业PMI修复较为明显,政策效果显著,实体经济生产恢复将拉动融资需求。与此同时,金融供给侧改革打通间接融资渠道,也会促进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得以有效释放。

实际上,在当前经济下行条件下,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适当加杠杆非常有必要,且有一定的空间,从而激发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符合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政府加杠杆、国有大中型企业加杠杆后,小微企业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加杠杆,整体负债水平相对较低。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是新经济的有效发力点,其加杠杆有利于经济的健康长效发展。

尽管中美贸易冲突再次重启,但是其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冲击和对银行估值的影响程度将小于2018年。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有效应对外部因素可能带来的冲击,如5月6日央行实施的针对中小银行的定向降准,释放流动性2800亿元,以此增加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预计后续类似的定向降准政策还会适时出台,宽松财政政策也会继续发力。随着政策的加码,信贷需求端应能保持平稳。

随着行业监管政策的实施,银行业不良率将更加真实,隐性不良的因素一旦消除,资产质量对银行股估值的约束力将会下降。2019年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暂行办法》将部分抵消掉中美贸易冲突导致的经济下行可能诱发的不良率回升对银行估值的负面冲击。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中短期来看,银行的风险实际上是在下降。

银行贷款结构开始向零售领域转移,房贷仍是银行贷款增量的主力。

随着宽信用效果在二季度的初显,加上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解决方案的陆续出台,经济有企稳的迹象,在流动性松紧适度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敞口或增大,后续此类政策仍会出台,结构性宽松货币政策和宽松财政政策大概率将延续。而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不断推进,银行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从而降低银行板块的整体风险。

而资产质量和资本是约束银行股估值的主要因素,2019年这两个约束条件都将得到缓解。在资产质量方面,随着《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暂行办法》的实施,隐性不良因素利空出尽,银行不良率的真实性大大提高,从而有助于银行估值中枢的上移。在这之前,银行估值中已经反映了最悲观的预期,随着未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下降,银行估值修复的概率增大。在资本方面,当前银行永续债发行计划合计规模達4800亿元,永续债的密集发行将有助于缓解银行资本金压力,增加银行信贷投放的能力,并提升杠杆水平。

信贷供给能力无忧

尽管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方面的监管起步较晚,但目前已经成为银行体系最核心的监管指标。2004年,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是中国首个关于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明确要求,《办法》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不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不低于4%,达标期限为2007年1月1日。此后,中国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不断向《巴塞尔协议》靠拢。随着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的不断提高,从信贷供给端来看,对银行信贷供给能力提出了挑战。

资产质量和资本是约束银行股估值的主要因素,2019 年这两个约束条件都将得到缓解。

根据东方证券的测算,当前银行资本金支撑信贷投放的空间及时间仍较为充裕。如果不考虑银行后续融资,银行当前全行业资本金可支撑的信贷规模约为73.38万亿元,当前各上市银行形成资本约束的资本充足率减去监管红线要求得到的平均值约为2.08%。假设当前银行体系融资行为全面冻结,同时假设全行业资本充足率维持在高于监管2.08%的水平,银行资本金能够支撑的信贷规模约为11.21万亿元,按照近5年的信贷投放速度,当前银行资本金能够支撑信贷投放约7个月。如果将假设进一步放松,在各项资本充足率考核只需达标的前提下(即假设各项资本充足率降至监管红线),按照过去5年信贷平均投放速度,当前银行体系资本水平能够支撑投放信贷约50个月。

考虑上市银行已公告、未实施的融资计划,假设资本充足率维持在高于监管红线2.08%的水平,则上市银行可支撑的信贷规模约为12.68万亿元,可支撑投放信贷约13个月。如果将假设进一步放松,在各项资本充足率考核只需达标的前提下,上市银行可释放的信贷规模约为61.64万亿元,按照近5年银行平均投放信贷速度,可支撑投放信贷约67个月。假设资本充足率维持在高于监管红线1%的水平,上市银行可释放的信贷规模约为36.50万亿元,可支撑投放信贷约40个月。

2018年以来,银行补充资本十分频繁且规模较大。2018年至今,银行通过债券、定增和优先股等方式补充的资本金累计超过1.1万亿元。通过大量补充资本金,银行有力地支撑了间接融资在社融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

在债券方面,预计2019年农业银行仍有至少6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即将发行,工商银行尚有55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获批额度未使用,建设银行仍可发行不少于13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和贵阳银行尚有1545亿元债券获准额度未发行;在优先股方面,中国银行1000亿元优先股待发行,北京银行和中信银行400亿元优先股待发行,光大银行和兴业银行分别有350亿元、300亿元优先股待发行,民生银行和长沙银行分别有200亿元、60亿元优先股已公告未发行;而在定增方面,宁波银行定增80亿元尚未完成。

如果将上市银行已公告、未实施的计划融资金额,按照融资类型分别加入各行的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或者资本当中,重新计算各家银行考虑融资计划后的各项资本金额和各项资本充足率。按照上述同样的方法计算资本充足率降至监管红线时可释放的信贷规模,并作敏感性测算。在估算上市银行释放信贷金额占全行业比重时,采用2018年6月末的数据,这一占比为62.5%。

考虑行业正常融资速度,银行资本金每季度可支撑的信贷规模全行业高于16万亿元,上市银行高于10万亿元。预计2019年全行业信贷投放能力较强,信贷供给无忧。考虑全行业正常融资速度,取2014年到2018年每季度数据做复合平均增速预测,每季度银行风险加权资产平均增速为2.57%,资本平均增速为3.38%,一级资本平均增速为3.31%,核心一级资本平均增速为3.06%。在此基础上预测2019年四个季度银行业风险加权资产及资本金额。按照与上述相同的方法,计算得出2019年全年银行若维持各项资本充足率高于监管红线2.08%的水平,二季度后,每季度银行全行业资本可支持的信贷投放量在16万亿元以上,上市银行资本可支撑信贷规模在10万亿元以上。从资本供给的角度而言,信贷供给能力无忧。

2019年以来,银行信贷持续成为社融最核心的支撑因素,后续信贷增量将取决于两大要素,合意融资需求与银行资本供给。信贷需求端平稳向上,多种政策加码促使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得以有效释放。3月、4月PMI数据显示,中小企业生产活动显著修复。当前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加杠杆很有必要,且有一定的空间,激发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符合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从信贷供给端来看,考虑多种方式再融资的持续推进,预计2019年全行业信贷投放能力较强,银行信贷供给能力无忧。考虑全行业近5年正常融资速度,若维持当前资本充足率高于监管红线2.08%的平均水平,2019年二季度后,每季度全行业资本可支撑的新增信贷规模均在16万亿元以上,上市银行资本可支撑新增信贷规模在10万亿元以上。

地方债风险权重降低对信贷空间的提升有较大的作用,CBS对信贷的影响较为有限。假设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权重由《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20%降至0,预计这一项可释放贷款空间6.11万亿元。银行将每1000亿元的永续债置换为央票,可在3年期内增加信贷空间约500亿元。当前永续债规模较小,短期影响有限。TMLF意在降低资金成本,对信贷规模的影响中性。此外,在普惠金融口径下调整释放信贷至少2551亿元。

根据东方证券的预计,当前资本金不构成后续银行信贷投放的短板,可支撑的信贷空间可大幅提振利润。从全部上市银行的数据来看,考虑已公告的融资计划,维持资本充足率高于监管红线2.08%的水平,潜在可释放的信贷规模能够增厚净利润2122亿元,约占所有上市银行2018年净利润的14%。

因此,信贷仍将在融资渠道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市场对银行信贷供给能力无须担忧。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取向预计将长期持续,信贷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当前银行资本金不构成信贷短板,无论是银行业,还是上市银行,均有能力支撑实体经济的信贷供给。

营收增长ROE下滑

2018年,上市银行整体实现归母净利润增长5.58%,增速快于2017年,但增长主要来源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2019年一季度,上市银行实现归母净利润增速继续上升0.68 个百分点至6.26%,但增长主要来源于中小银行。从2018年业绩拆分来看,只有拨备是负向贡献,其他因素均为正向贡献,规模贡献最大,其次是息差。

2018年,上市银行整体加权平均ROE的均值为12.83%,比2017年下降0.88个百分点,以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下降最为明显。从ROE拆分的各项因素来看,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补充带来权益倍数的上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下降及拨备计提力度加大等方面。

2018年,上市银行整体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32%,比2017年上升5.56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回升幅度最大。2019年一季度,上市银行营收增速进一步加快,达到15.82%。

在利息收入方面,2018年,上市银行NIM普遍实现回升,整體回升了7BP,以农商行回升幅度最大,达20BP,股份制银行次之,达11BP。但由于会计准则的变化,以往一些利息收入划分到非息收入中,因此,2018年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增速虽然加快,但对营收的贡献反而要低于2017年。2019年一季度,这一特征仍在持续。在非息收入方面,2018年非息收入的增速和占比均要高于2017年,分别上升12.48个百分点和0.81个百分点,并在2019年一季度仍在继续上升。但2018年非息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其他非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增速虽然要高于2017年2.10个百分点,但占比出现明显下降,比2017年下降1.20个百分点。2019年一季度,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明显改善,增速在继续上升10.97个百分点的同时,占比也开始上升,回升了1.62个百分点,其中以国有大行和城商行回升幅度最大。

2018年,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同比增长6.84%,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增长较为明显。但从不良率来看,2018年,各家银行不良率大都在持续改善,整体环比下降了6BP,以农商行改善最为明显,环比下降21BP;而且,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2019年一季度,在2018年环比大幅下降的前提下整体仍下降了2BP。

从潜在不良来看,2018年,上市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和逾期 90天以上贷款占比也都在持续下降,环比分别下降了41BP和16BP,也是农商行改善最为明显。此外,在监管的要求下,除华夏银行之外,2018年,上市银行全部逾期90天以上贷款均纳入了不良。

除了加快不良的确认外,2018年,上市银行还加快了不良的核销力度,整体核销规模同比增长21.41%,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核销规模明显加快,增速均在30%以上,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因此,从不良贷款净生成率来看,2018年比2017年高出 0.12个百分点至0.99%,主要是不良确认压力较大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上升较为明显,分别上升了0.24个百分点和0.26个百分点。

在不良加速暴露、业绩增速加快的背景下,2018 年上市银行也加大了拨备计提力度,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均要高于2017 年,分别上升了23.87和 0.27个百分点。并且2019 年一季度上升趋势也在继续,分别上升6.27和 0.06个百分点。其中,以农商行和大行的拨备覆盖率上升幅度相对较大。

从资产端来看,2018年,上市银行整体贷款占比环比上升1.97个百分点,2019年一季度又进一步上升,以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上升幅度最大;同业资产占比环比下降0.15个百分点,但在2019年一季度有所回升;尽管金融投资占比整体变化不大,但国有大行明显上升,而中小银行明显下降。

从负债端来看,2018年,上市银行存款占比明显上升,平均幅度达1.74个百分点,以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上升最为明显。2019年一季度上升趋势仍在延续;在同业负债上,监管的影响不可忽视,同业负债占比环比下降了1.53个百分点,以中小银行下降最为明显,2019年一季度,这一下降趋势仍在延续。作为主动负债的重要手段,应付债券占比环比2017年上升了0.95个百分点,也是以中小银行上升幅度最大。

2018年,A股上市银行整体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21%、11.04%和13.95%,比2017年分别提升0.23个百分点、 0.24个百分点和0.55个百分点,整体资本充足水平有所提升。国有大行资本充足率提升幅度最大,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提升0.50个百分点、0.47个百分点和0.89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升幅度也较高,相比之下,城商行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提升幅度较小,且资本补充手段单一。

根据中信建投的统计,2018年和2019年一季度,上市银行共完成再融资6307.36亿元,其中,发行二级资本债3175亿元,占比接近一半;中国银行和华夏银行定增规模分别为1000 亿元、292.36亿元,合计完成定增1292.36亿元;可转债、优先股和永续债分别完成990亿元、450亿元和400亿元。而在拟发行再融资中,永续债拟发行规模最大,达到4800亿元,均为国有大行或股份制银行;优先股拟发行规模为3460亿元,其中,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拟发行1000亿元和1200亿元;可转债、二级资本债和定增拟发行规模分别为1600亿元、720亿元和80亿元。

2018年,所有上市银行零售贷款余额均保持双位数增长,整体增速为17.09%。其中,城商行增速最高,平均增幅高达36.75%,农商行、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大行的增速分别为 30.98%、20.96%和14.22%。从零售贷款占比来看,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占比较高,已经拥有较好的客户基礎和零售转型效果,其中,国有大行更加注重住房贷款的投放,住房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达到30.45%,远超其他类型银行。

从非保本理财余额来看,前三名分别为工商银行(2.58万亿元)、招商银行(2.05万亿元)和建设银行(1.85万亿元),而城商行和农商行因其本身规模较小,非保本理财余额规模较小。从同比增幅来看,除城商行余额同比上升7.29%以外,其他类型银行非保本理财余额均有所下滑。具体来看,各家银行同比增幅差异很大,同类银行之间也没有类似的趋势,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同比变动幅度较小,城商行和农商行变化幅度不一。从非保本理财余额占总资产的比例来看,股份制银行平均占比最高,达到19.54%,这也和股份制银行利用全国网点布局扩展零售业务并针对国有大行实现弯道超车的零售战略部署有关。城商行占比 12.62%,而国有大行和农商行占比不足10%。 2018年,非保本理财余额占总资产的比例均有所下滑,其中股份制银行下滑程度最大,达2.20个百分点,农商行次之,占比降幅为1.20 个百分点。

总之,从2018年年报和2019年一季报来看,上市银行整体营收在修复,但ROE有所下滑,同时资产质量出现改善,不良贷款率、关注类贷款占比也都在降低,资产风险有所下降。中信建投将上市银行的表现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第一,归母净利润、营收双双企稳回升,增速加快;第二,NIM回升提升利息净收入,中收改善叠加会计准则变更提升非息收入增速和占比;第三,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剪刀差普遍低于100%;第四,拨备计提力度加大;第五,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改善;第六,资本充足率稳中有升;第七,零售业务持续转型。

猜你喜欢
对公社融充足率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对公信贷资产流转未来猜想
商业银行利用“快易报”平台发展对公业务分析
公租房可享受7项税种免征福利
图说
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饥饿”蔓延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农业银行辽宁葫芦岛绥中支行营销对公理财实现“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