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徽章 艺术奇葩

2019-08-17 16:28周继厚
东方收藏 2019年7期
关键词:象形徽章

周继厚

象形徽章是指用描摹客观实体的外形来表达徽章主题的一种设计方式,或者说是用直观的图案和外形来表明徽章主题内容,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是诉诸视觉的形象传达。象形徽章一般都有有形可象的指示物。用“象形法”设计徽章,在摹写客观事物时,只勾勒其轮廓,注重外形、图案的简约性和典型性。象形徽章的局限是無法描摹抽象的事物,所以在徽章中并不多见,在分类方面没有严格标准。作为一种徽章艺术形式,象形徽章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

象形徽章的历史渊源

象形徽章起源于古代的兵符。兵符是古代帝王调兵遣将的令牌和信物。帝王授予统兵将领或地方官吏以兵权,以兵符左半部分赐之,待军队调动时,即派使臣携带兵符右半部分前往,将两半兵符对合,验明无误,命令立刻生效,即刻发兵,展开军事行动。

兵符盛行于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由青铜铸造,通常制作成虎形,所以称“虎符”,因为虎是百兽之王,象征着威严凶猛、强大与胜利。

图2大秦王朝青铜戗金阳陵虎符,虎呈卧姿,兽体均匀逼真,全身黑漆,眼视前方,一副随时跃起扑向猎物的姿势,一条从头顶贯穿脊背至尾尖的主体流线条,清晰地勾勒出了整个器物之形体结构和动势。兵符齐头至尾从中线一剖为二分为两瓣,左右两半套合,虎嘴及尾尖各置定位销钉一颗以防错位。由操作极其熟练的技工錾刻“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12个小篆,笔法工整遒劲,谨严浑厚,风格端庄,笔法圆转。伏虎卧地,昂首前视,曲尾上翘,形成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从小篆书法水平,以及在青铜虎形曲线上极难操作的精美绝伦的錾刻工艺,即可分辨其真伪。虎符文字“甲兵”意即领兵、统兵,此权力在于皇帝,且规定兵符右半部由皇帝掌控。阳陵为秦国所辖郡名(即今陕西高陵县)。此为秦始皇授予驻守阳陵将领的兵符。战国以后出现鱼符、龟符等,其功能、用途与虎符相同。

古代禽兽“官徽”

在唐朝以前,为区分官员级别,官服多采用佩印绶制和色制,即以佩饰的数量和服装的颜色等来区分等级。唐代女皇武则天别开生面,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予文官武将,以纹样来辨别官员等级。该创意一改朝服等级的惯制,文武官服上的图案非禽即兽,使人一目了然。古代禽兽“官徽”堪称象形徽章的雏形。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其“官徽”比以往朝代都更加规范、繁琐和森严。除顶戴、花翎、朝珠(也属“官徽”范畴)的区分外,最突出的特征是官服上的补子。

清代文武官员穿着的朝服,前胸、后背正中位置均缀饰飞禽走兽绣片,称为“补子”,作为识别官员职级高低大小的标识。补子图案各有不同,文官采用飞禽,武官采用走兽。补子分圆补和方补:圆补用于贝子以上皇亲国戚,上为五爪金龙纹,分饰于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后背;方补用于文臣武将,饰于前胸和后背。

清朝文官“飞禽”补子图案:一品官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鸂鶒、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清朝武官“走兽”补子图案: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与八品同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官徽”制度经过不断修订,到清朝已相当完善,成为封建特权的象征和标签,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缩影。封建帝王将“官徽”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对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具有重要作用,而这种等级制度又是维护封建统治稳定和巩固的基础。

清末的象形徽章

“徽章”一词最早见于《战国策》:“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章子变其徽章以杂秦军。”那时,“徽章”指“旌旗”,是区别部、队的标志,与今天的徽章不可同日而语。《现代汉语词典》对“徽章”的定义是:“佩带在身上用来表示身份、职业等的标志,多用金属制成。”中国古代的虎符、鱼符、龟符和腰牌,以及后来的禽兽“官徽”等,只是徽章的前身和雏形,具备现代徽章的某些凭证作用和特征,但真正意义上的徽章,始于清朝末年的双龙宝星勋章,章上镌刻龙纹,铭刻“御赐双龙宝星”汉满两种文字,最早是作为对等面目出现的外交礼品。

“双龙宝星”勋章外形为星状,图案仿照清朝国旗,以龙为标志。勋章共分五等十一级:第一、二、三等各分三级,第四、五等不细分级;等级用满文标于宝星之上,并镶嵌珠宝,或珍珠,或珊瑚,或宝石,以其颜色区分等级。

“双龙宝星”勋章是我国最早的徽章,也具备象形徽章的一些特征,但还不是真正意义的象形徽章。最早的象形徽章是清末新军领章。

甲午战争后,为了加强军队力量,清廷下令编练新式陆军,“习洋枪,学西法”。1903年,清政府以推行“新政”名誉,设立练兵处,由奕劻任总理,袁世凯为会办,掌握实权。而后由练兵处制定陆军军制,各省设督练公所,将新军编练推广到全国,计划全国编练36镇(相当于师),每镇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编制为12512人。采取募兵制,应募士兵在年龄、体格、文化程度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军官多由各武备学堂毕业生充任,也任用一些外国军校的归国留学生。到民国成立,全国只编练成新军14镇。

民国时期的象形徽章

民国时期,随着徽章的不断普及,设计师和工匠们将各种艺术形式运用到徽章制作中,以独出心裁、匠心别具的作品来表达徽章主题,象形徽章就是其中的代表,形成了一个专题系列。象形徽章按照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实物形状设计制作,将外形、图案和内容有机结合,使人有一目了然的直观感受,同时又让人产生联想作用,妙趣横生、意义隽永,增添了徽章的艺术情趣和审美价值。

新中国的象形徽章

新中国成立后,在学习借鉴前苏联奖励制度的基础上,我国的徽章艺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象形徽章作为徽章艺术中的一枝奇葩,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包罗万象,品种繁多,设计制作考究。

1.劳模先进象形徽章。这些徽章中的千里马、飞马、火箭、卫星图案,寓意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跃进年代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蓬勃开展的繁荣景象。

2.科教文卫体行业象形徽章

1952年,为加速扫除文盲, 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决定在全军推行由西南军区遵义军分區文化教员祁建华首创的“速成识字法”,其核心就是藉注音符号为辅助识字的工具,采用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快速识字的目的。祁建华被总政治部授予“模范文化教员”称号,荣立特等功。后来,“速成识字法”在全国普遍推广。

3.交通运输行业象形徽章

1950年4月,为抢修被国民党军队溃逃前夕破坏的上(饶)分(水关)公路,江西省公路局与解放军工程兵部队联合成立“华东支前公路江西指挥所”,修建位于永平城西铅山河口的永平大桥。该公路桥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结构,全长157.9、桥高10.1米,六个桥墩七孔,二个桥台,最小跨径16.25、最大跨径23米,最大载重汽一20级(实际上远远超过该限载标准)。由工程兵部队和当地民工施工建筑。建桥所用钢筋水泥建材从苏联进口,高标号的水泥用铁皮箱封装。为保证大桥施工质量,沙石全部经清水冲洗。卵石经人工敲打成碎石过筛使用,并最早使用振动器捣制混凝土。经过数百军民一年半时间的努力,于1951年10月建成通车。这座大桥是新中国自主设计、自行施工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当年铅山县政府和施工部队在桥头举行了热烈隆重的通车典礼,并制作了纪念章颁发给工程技术人员和参加桥梁建设的工程兵官兵和民工。现在虽然在经永平的过境公路另建了大桥,但60多年来,永平大桥仍然承担着铅山南部山区几个乡镇的人员物资公路运输,在车流量大、超载严重的情况下,至今仍然坚如磐石,可见当年施工管理之严、质量之高。

1950年5月下旬,国民党海军在广东汕头港外航道布下水雷封锁港口,先后有多艘客货轮船触雷沉没。为稳定局势,交通部正式宣布汕头港封航。扫除水雷,“变死港为活港”,成了新生人民政权的燃眉之急。中南海军司令部会同中共汕头市委、市军管会,积极采取对策,联合组成“汕头港扫雷委员会”, 成立扫雷队伍,下设扫雷前线指挥部,由各方人员组成扫雷队。汕头港引航人员也全力投入扫雷工作。他们利用渔船进行“土法”扫雷,即仿照本地渔民用双竹筏拖网捕鱼的方法扫雷。扫雷队伍于7月1日凌晨开始出海扫雷,至12日成功扫获水雷8枚、处理自浮水雷2枚,出色完成了扫雷任务。7月12日,交通部正式向中外宣告汕头港恢复通航。7月13日,英籍“峨眉夫人”轮由领航员引领安全进港,这是汕头港恢复通航后第一艘进港外轮。7月14日,汕头市召开扫雷胜利庆功大会,为表彰扫雷队伍所建立的功勋,汕头港扫雷委员会特为参加扫雷的英雄们颁发了这枚造型别具一格而又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奖章。

象形徽章作为徽章艺术中古老而又崭新的艺术形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既有返璞归真的美,又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徽章设计师,以及其他各行业装饰艺术家,有必要参考和借鉴这一艺术形式,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艺术百花园增光添彩。

猜你喜欢
象形徽章
书包装名著,彩笔画徽章
我也想戴
闪亮的小徽章
好看的徽章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妙趣横生的象形字谜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图解趣味象形字
扎肉了
象形造字法在设计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