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业财融合

2019-08-17 07:45高级会计师
财会月刊 2019年15期
关键词:业财双一流财务

章 维(高级会计师)

一、业财融合的概念与内涵

业财融合是指财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业财融合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我国管理会计相关文件中,有较多地方涉及业财融合。2014年10月27日,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中指出:“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下同)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

2016年6月22日,财政部印发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财会[2016]10 号)第四条指出,融合性原则是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遵循的原则之一,“管理会计应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等有机融合”。第八条指出:“单位应准确分析和把握价值创造模式,推动财务与业务等的有机融合。”第十五条指出:“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融合财务和业务等活动,及时充分提供和利用相关信息,支持单位各层级根据战略规划做出决策。”

2017年9月29日,财政部发布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1 号——战略地图》第七条指出:“企业应根据已设定的战略目标,对现有客户(服务对象)和可能的新客户以及新产品(新服务)进行深入分析,寻求业务改善和增长的最佳路径,提取业务和财务融合发展的战略主题。”《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第三条指出,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应遵循融合性原则,“成本管理应以企业业务模式为基础,将成本管理嵌入业务的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实现成本管理责任到人、控制到位、考核严格、目标落实”。

唐·R.汉森和玛丽安娜·M.莫文[1]在其著作中指出了服务的特点、派生特性及其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如表所示。

高校在实施业财融合时,必须注意高校“产品”无形性、易逝性、不可分割性和异质性的特点,这是与企业业财融合的重要区别。

业财融合的内涵不仅仅是业务和财务融合,还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即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财务资源的共享,达到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目的。由此可见,业财融合是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需要,是财务更好地为业务工作服务的需要,是加强财务管控与防范风险的需要,也是为财务决策提供支持的需要。

服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表

高校的财务部门应与业务部门互动。财务部门应以业务流程为基础,主动嵌入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业务领域;业务部门也应主动了解会计与财务的制度和流程。这样才能使财务活动与业务活动有机融合、相互协同、深度联动。

二、研究综述

1.业财融合国外研究述评。国外业财融合的思想来源于1990年Michael Hammer 提出的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理论。他认为IT 技术在企业业务流程上的运用和对业务流程的改进,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预期的重要目标的实现。之后,Kaplan 等[2]对 BPR 理论中提出的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再设计理念进行了思考研究,提出了以业务流程的信息、组织、绩效等为一体的集成运作方案,将业务体系进行流程整合。Bonfiglioli[3]首次尝试在业财融合管理中对经济绩效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评估,并认为业财融合可以直接对生产率产生积极影响。Davenport[4]提出了企业流程创新(Business Process Innovation)思想,他认为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技术这两种创新的方法,对企业的流程进行创新,提高企业成本等指标。Morrow、Hazel[5]提出了企业流程的再设计理念,该理念是指将组织重要流程中的步骤和信息流重新规划,以增加企业的灵活性,实现降低成本和提高管理水平与产品质量的目标。George Valiris 等[6]认为现代企业在实施业财融合时应该更加注重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以顾客为中心,并结合现代信息化手段,使企业更快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情况,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以上研究共同揭示了业财融合的主要内容,即:通过对流程再造来改进经营活动的业务流程、财务流程以及控制流程,并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使业财融合对提升企业价值产生积极影响。

2.高校业财融合国内研究述评。关于高校业财融合的研究,国内学者注重从应用角度进行阐述和探讨。梁勇、干胜道[7]认为,业财融合是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方向。业财融合要对各项业务的风险点和控制点进行梳理,明确标识易滋生廉政风险的业务风险点,并提出具体的防范要求,从财务上予以规范和动态监管。杨会娟[8]从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研究出发,认为高校业财融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业财一体化的科研经费管理平台,提升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流程,促使财务人员管理能力提升,并构建了数据信息层、业务事件层、业财管理层三层合一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苏奔、刘倩倩[9]对高校收费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收费流程再造、完善信息化建设、完善奖惩机制、加强内部控制等方面,对如何在高校收费管理工作中落实业财融合工作提出了建议。杨清源、杨天山[10]认为,高校业财融合的核心在于解析业务与财务两权分离问题,其通过探讨业务与财务融合关联耦合的实现路径,分析了业务与财务融合面临的新挑战。

上述文献对高校业财融合与内部控制建设、财务管理等之间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可以看出业财融合是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斌[11]的研究表明,业财融合并非仅针对管理会计,其也是广义财务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高校应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智能财务,在业务工作环节中全面融入业财融合理念并将其拓展到预算管理、学生资助、资产管理、财务分析等多维度,使得管理会计能早日在高校中发挥作用。

三、高校业财融合主要应用领域

1.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分解任务,通过预算杠杆优化资源配置,并使两者深度融合。高校预算是财务活动的起点,业财融合首先应从预算编制开始,预算执行是通过业财融合提高预算执行效率的过程。根据高校高质量发展要求分解的战略目标编制预算,通过高校业务实践提升预算管理的效力,是业财融合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200号——预算管理》第四条指出,企业进行预算管理应遵循融合性原则,“预算管理应以业务为先导、以财务为协同,将预算管理嵌入企业业务管理活动的各个领域、层次、环节”。2018年9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提出,“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要求从“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三个维度推动绩效管理的全面实施,即“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完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在实践中,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一般有以下两种主导方式:

(1)国内高校是以财务部门为主导。高校财务处应主动向业务部门详细介绍预算编制与执行的要求,了解教学、科研等业务部门的新动向和新情况,各业务部门也要主动反映业务活动的新变化和新需求。财务部门在充分论证各种业务活动资金需求的基础上,编制校级预算,各业务部门和项目单位编制相应的二级预算。通过双方深度融合,将内部控制的要求贯穿于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预算执行时使预算成为刚性和规范的预算,这样既有助于防范财务风险,又能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2)部分美国高校是以教务部门为主导。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均由教务长制定预算。《斯坦福大学行政管理指南》规定:①教务长作为大学的首席学术官员和首席预算官,对综合预算的制定和执行承担主要责任;②负责预算和辅助管理的副教务长代表教务长指挥并管理综合预算执行的过程;③各院系的预算官员与教务长办公室下属的大学预算办公室及财务办公室协作,在他们各自的组织内协调所有预算活动;④教务长办公室下属的大学预算办公室维护预算系统,批准所有院系提交的预算,并监督和报告它们与获批的预算中不一致的地方[12]。《耶鲁大学章程》指出:教务长是校长之后的主管教学和行政事务的大学首席官员,在服从校长的权威下,教务长应在全校范围内引导教育政策和活动;教务长应在财政与商业运营副校长提供的预计运行收入与资本收益的基础上,制定大学的运行与资本预算,并将这些预算提交给校长[13]。

可见,预算是众人的事,政府预算涉及全国人民,因此需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高校预算涉及全校师生员工,因此需要全校师生代表参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信息公开等属于预算的治理功能。高校预算是全校的财务收支计划,学校的财务收入来自于学校的业务活动,学校的财务支出用于学校的业务活动。高校预算是财务活动的起点,因此高校的业财融合应从预算编制开始,预算执行是通过业财融合提高预算执行效率的过程。“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在预算管理的业财融合方面做出示范。业财融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资产实物管理与以价值管理为目标的财务管理的协同与融合。

(1)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2006年5月30日,财政部颁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第四条指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应当坚持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这是我国第一次为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提供法规依据。2007年1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财[2007]1号)第十八条指出:“高等学校应按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新型的资产管理体系,运用先进管理手段,对资产实行从形成、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实时管理和动态控制,全面掌握学校资产的存量、结构、效用和状态。”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 号)第二十八条指出:“推进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研究建立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2013年3月5日,财政部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指出,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预算管理”。

(2)存量基础上的增量。高校现有资产是存量,列入预算购置的是增量。只有在搞清楚存量的基础上添置新的资产,才能避免存量资产的闲置和浪费,提高存量资产的利用率。校内现有人力资源也是存量,只有在搞清楚存量的基础上增加新员工、引进人才,才能充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盘活存量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减少增量、盘活存量的主要方式有:通过维修、增加配置来恢复和增强实物资产的使用功能;通过培训、奖惩机制等来激发人力资源充分展现其才能的积极性。此外,大学城的高校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资源等均应共享,这也是盘活存量、提高存量资产利用率的有效方式。同时,通过资产管理平台建立大数据库,对于闲置或使用率不高的固定资产,可以向其他高校或社会开放使用并收取合理的资产使用补偿费,以提高高校资产的使用效率。只有在搞清楚存量的基础上才能列入预算,而搞清楚存量需要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共同努力,“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典范,因此,资产实物管理必须率先实施业财融合。

3.落实困难学生资助的战略要求与资助政策和资金安排相融合的统筹管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完善资助体系,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到2020年,脱贫的目标简称是“两不愁、三保障”,即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这里指的是保障“义务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因此,脱贫后高校需要继续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生资助需要提供如下信息:贫困家庭中的学生在生源地扶贫部门的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普通高中时的建档立卡,高校所在地居民消费水平、学生消费水平,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表现,毕业生就业单位、收入及还贷状况等。提供这些信息需要财务部门与学生管理等业务部门的支持。业务与财务的深度融合需要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在运用大数据技术支撑学生资助方面做出榜样。

4.以学校各类管理业务发展为准绳开展财务分析和决策,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预警。财务分析绝不仅仅是财务部门在办公室内完成的事。财务报表的数据涉及资产部门、基建部门、教务部门、科研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部门、行政部门、院系等业务部门,需要财务部门与这些相关的业务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财政部门需要基于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进行决策;学校上报的财务报表需要通过信息公开等途径,接受纪委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物价部门、税务部门以及公众的监督。

2018年8月17日发布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700号——风险管理》第三条中指出,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应遵循融合性原则,“企业风险管理应与企业的战略设定、经营管理与业务流程相结合”。1992年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指出:“当内部控制体系嵌入主体构架之中并成为企业本体的一部分时,内部控制最为有效。它们应该‘嵌入其中’(built in),而不是‘置于其上’(built on)。‘嵌入式’的控制能够直接影响主体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并支持企业的质量措施。对质量的要求与企业经营业务和实施控制的方式直接相关。”2015年12月21日,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规定,“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和业务活动,强化对内部权力运行的制约,防止内部权力滥用”,“逐步将控制对象从经济活动层面拓展到全部业务活动和内部权力运行”。因此,高校内部控制的对象不仅包括经济活动,还包括教学、科研、招生等业务部门的业务活动和党政机关的内部权力运行。

2019年3月,国内外媒体报道了美国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8所高校因“体育特长生”身份牵涉的招生欺诈案。一名成绩优良考生的母亲以“是这些舞弊人员‘偷’走了他进入名校学习的机会”提出诉讼,要求的赔偿金额高达五千亿美元,可见招生内部控制失灵亦能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容不得半点风险,因此,内部控制与教学、科研、招生等业务的融合极为必要,高校的业财融合必须嵌入到内部控制全部业务活动的流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充分发挥财务在高校内涵式发展中的保障作用。

四、结论

1.业财深度融合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理念。高校领导班子肩负着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同时也承担着高校理财的领导责任和主体重任。学校主要领导应牢固树立业财融合的理念,把“业”和“财”的责任和职能有机融合,使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校财务的高质量提升达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效果。高校业务活动围绕其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其各项业务活动分散在各职能部门,呈碎片化状态,相对独立。而财务活动通过经济手段贯穿各业务活动,并与各个业务活动收支情况直接相关,可将学校实施战略目标的效果以数据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加强业财融合,深入了解业务部门开展业务活动的过程,对有关数据进行反馈、分析,及时了解业务部门在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实现高校人、财、物等资源的融合协同效应,提高事前控制能力和水平,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通过合理优化和配置教育资源,让财务管理在资源、信息和管控中发挥最大效用,从而提升高校的财务治理水平,使得财务管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确保业务活动更好地为学校战略目标服务。因此,业财深度融合是学校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理念。

2.业财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财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新时代高等教育业财融合的主体仍然是会计人员,但其应该是复合型人才,高校的财会队伍建设是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财会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财务、内部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充分理解高校的战略管理,了解高校各业务部门的业务特点和流程,具备人员信息处理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高层次财务管理人才在高校财务管理向财务治理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

3.业财深度融合离不开大数据技术、智能财务的支撑。大数据提供了会计信息化的资源共享平台。大数据时代是要把数字变成数据,然后把数据变成信息,信息才是决策者和管理者最需要的。因此,在整个业财融合过程中,不仅需要财务数据,而且需要业务数据,如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管理(招生、教育、就业)、党办、校办、外办、组织、人事、宣传、统战、纪委、监察、审计、资产、基建、后勤、校友会等方面的数据,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系统的自动对接。通过整合、分析、监控、利用以上数据,达到将数据信息用于决策和管理的目的。对于大数据管理,不仅需要文字、数字记载方式,而且需要非文字记录,比如音频、视频等载体,其能更准确、清晰、直接地表达或传递多种形态的信息,以便实施动态管理。此外,构建业财融合的平台可提供智能化的服务,为业财融合提供大数据信息支持。

北京大学在智能财务方面率先做了宝贵探索。2017年,北京大学财务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实现了从业务管理到预算管理、账务处理到资金支付的全链条管理,部分业务实现了财务业务、管理服务一体化,管理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师生满意度提高。网上报销平台解决了长期困扰财务部门的资金碎片化、信息沟通关系人多等问题,实现了数据和流程一体化。这为财务人员配置和财务职能转变提供了信息支撑。

猜你喜欢
业财双一流财务
基于云ERP系统实现业财一体化战略研究
勘察设计企业业财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国有企业业财融合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发电企业业财融合预算管理模式探讨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水利财务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