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波
(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2)
大同古城墙为国家AAAA级景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同市中心区域。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大同城筑邑历史悠久,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的时候,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
大同市南瓮城广场位于城市中心地域——大同古城南部,北起北都街,南至北都街南一路,东西两翼衔接古城墙遗址。东西宽约660 m,南北纵深约340 m,总用地面积15.15 hm2。基地周边历史文化景观资源丰厚,市政交通设施基础条件良好,是古城南北轴线上极其重要的公共空间节点,也是大同市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域。
城市广场及其代表的文化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它作为城市的客厅,可以集中体现城市的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并能增强城市本身的内聚力和对外吸引力,进而可以促进城市的各方面建设,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大同南瓮城广场是大同即将的代表性广场,也是集政治,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市民广场,其总体鸟瞰效果图见图1。
广场是一座城市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集中体现的场所,广场设计是城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同市南瓮城作为这座拥有古城城市的南大门,具有很重要的城市代表性。在南瓮城南侧设计一个大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广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在大同城市空间布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次规划方案确立了四大设计理念。
即通过广场项目的建设,打造大同古城南北轴线的中心节点空间和独特的“文化名片”。以此处为大同市景观的中心点,辐射市区周边景观,形成以点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发散景观模式。
图1 大同市南瓮城广场总体鸟瞰效果图
规划通过景观空间的精心组织,使瓮城建筑群与东西两侧的古城遗址公园有机融合为一体,形成景区的无缝对接,北有古城墙,南有遗址公园的特色景区线路。
广场项目的规划与大同古城的性质,定位紧密结合,建设集城市庆典,展示演出,旅游休闲,便民服务,生态调节,交通集散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城市广场,使之成为适应百姓多元化多层次公共活动需求的“都市客厅”。
通过城市道路下穿立体化改造,使广场人、车流线合理分离,同时联系便捷,有效提升机动车动静态交通运行效率,步行体系和慢行交通得以充分实现。
依托上述规划理念的引入,我们对国内相似案例进行相关分析:
1)西安南城门广场。东西宽约120 m,南北纵深170 m,占地面积约2.1 hm2。位于古城南北中轴线南端,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和纪念性。
2)太原长风商务区。项目采用了一个“岛”的创意,将平台整体抬升,形成了地上地下双层立体的交通系统和绿化系统。核心广场面积 8.3 hm2。
3)大同红旗广场。广场占地面积约为2.1 hm2,基本呈现出四方形形状,形制严整,雄浑壮阔,凸显了红旗广场的城市中心地位。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中心广场主题概念。大同自古就有“凤凰城”的美誉,项目以南瓮城城墙为底,由北向南依次展开,由核心文化广场,生态游憩公园,东西两侧遗址公园三大板块组成。其场地气势如同金凤南飞,核心文化广场作为金凤之身,延续传统中轴对称,内敛聚气的广场特征,表达场地的庄重感及历史底蕴。东西两侧遗址游园道路形态为金凤之翼,向广场层层聚拢,表达向心力与归属感。故此设计理念定义为“凤舞大同、朱雀翔舞”。在总体布局设计上功能结构规划为“一轴三区两下沉”“一心两带两游园”。
核心文化广场的主轴线由南向北依次布局入口景观叠水,前广场区,核心广场区,景观旱地喷泉区。核心广场区(如图1所示)由中央主广场和周边附属广场组合而成,广场面积为5.4 hm2,可以满足1.5万人的大型集会活动。广场北部的景观水景,加强了进入瓮城的仪式感。广场东西两侧各设置对称的两处下沉式广场(见图2),连通地下商业广场,游客服务设施和停车空间。两侧较大的下沉式广场周边采取生态覆土模式布置两处覆土生态建筑,面积约为4 950 m2。其中西侧建筑功能主要为游客中心,提供信息向导,餐饮娱购等服务。东侧建筑功能主要为广场配套建筑等。该两处建筑采用地景建筑处理模式,将建筑和景观融为一体,并与大同古城取得尺度上的呼应。建筑屋顶形成的观景平台借鉴了中国传统园林中框景的手法,营造出与古城对话的氛围。古城墙中央情景雕塑将两端城墙自然串联,表达着大同的城墙历史文化及勤劳朴实的人文精神。广场结合地下空间设计有序的设置10处垂直交通设施,在解决疏散的同时,也强化了广场景观序列。
生态游憩公园主要是结合城市下穿道路形成多维度立体景观,将地面地下两个高差之间的边界通过绿坡进行整合,形成和谐整体的景观。
东西向景观轴线不仅将两侧的城墙遗址很好的联系在一起,同时与中心主广场的南北轴线,形成了十字轴线关系,彰显了广场规整对称的空间形态。两侧古城墙遗址休闲公园布置慢行系统,游园步道,观景城墙,休闲沙龙,丰富市民户外活动。为保证功能性照明合理与节能的同时,强化广场在城市中的区域特征,组织夜间景观节点视觉序列。
绿色空间作为整个广场的周边点缀和遗址公园的主体构件,是广场地区达成一定生态效应的自然基础,同时也是形成市区城墙南区的景观特色的素材。
整个广场的设计响应国家号召,设计中增加了海绵城市的内容。在大面积的广场铺装地面设置透水地面砖,很好的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利用。地库顶板上设置虹吸式收集系统。在满足常规绿化所需水分的基础上,将多余的水分进行有组织的收集,与广场地表水一起收集至南侧的地下水收集池内。该系统还能自行收集水后进行再利用绿化浇灌等,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图2 大同市南瓮城广场下沉广场效果图
建筑功能布局规划理念是将本项目在空间上分成地面景观广场层和地下服务设施层(见图3)。地下服务设施层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区建筑规模约为1.5万m2,主要包括游客集散中心,特色餐饮店,超市,银行等便民设施,并通过一条东西向的通道相连,沿通道布置形态各异的下沉广场,在满足消防,采光,通风的同时,创造出丰富的空间环境,提升了地下空间的品质感和通达性。
图3 大同市南瓮城广场南区地下汽车库效果图
南区则为汽车库(见图3),建设规模为3.8万 m2,分为大中巴停车(89辆)和社会车辆停车区(664辆)。停车区域内,大中巴车停车区域的层高设计为5.80 m,社会车辆停车区域的层高设计为4.35 m。两个停车区域巧妙的用楼梯及无障碍坡道有机的衔接,不仅满足了所需层高的要求,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也在立体效果上形成了有序的空间组合形式,丰富了视觉效果。
整个广场区域交通体系规划采取机动车交通下穿组织方式,实现了永泰南路和北都街全互通连接,并与地下空间实现便捷的联系。地面景观广场层建立了完善的慢行交通体系,使交通流线更加合理,提高了整个地区的交通效率和安全。
大同南瓮城广场的设计不仅满足了功能需求,更好的体现了人文、地理价值。在设计理念上是个全新的尝试,尤其是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大同,更具有深渊的意义。大同南瓮城广场的建成,将成为大同打造人文历史名城,生态绿城,文化新城的生动缩影。俯瞰全景,将为大同市民展现出一幅金凤展翅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