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波
12个月时尚未出牙为出牙迟
从疾病的定义来说,出牙迟有哪些特点呢?出牙迟又叫齿迟,一般是指12个月时尚未萌出第一颗牙,以及此后牙齿萌出过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牙齿萌出的早与晚,是衡量宝宝生长发育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般情况下,宝宝在半岁左右萌出第一颗乳牙,两岁半左右萌出全部20颗乳牙。由于个体差异,以及婴儿营养状况和母亲营养状况的不同,乳牙萌出时间也有不同。正常情况下,女孩比男孩牙齿钙化、萌出的时间早;营养良好、身体好、体重较重的宝宝比营养差、身体差、体重轻的宝宝牙齿萌出早;温热地区的宝宝比寒冷地区的宝宝牙齿萌出早。
西医认为宝宝出牙迟与五种原因有关
1.遗传和发育等因素:宝宝一般在4~6个月开始长牙,早晚差别在半年左右,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出牙都算正常;而且这期间出牙的早晚与孩子是否缺钙的关系不大,而与遗传和发育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但如果宝宝超过1岁仍未见第一颗乳牙萌出,或者出牙顺序不对,或超过3岁乳牙尚未全部萌出,就需要去医院口腔科查找原因。另外,如果本应成对萌出的牙齿一颗长出后,另外一颗却迟迟长不出来,最好也到医院口腔科去检查一下。
2.季节因素:秋冬季出生的宝宝,因为户外活动相对少,日晒少了,容易致体内维生素D缺乏,令长牙迟缓。家长可以根据医生指导,适当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
3.母亲妊娠期钙摄入量不足:母亲妊娠期如果钙的摄入量不足会影响胎儿乳牙、恒牙的钙化和骨骼的发育,宝宝出生后易出现佝偻病。
4.添加辅食过晚:宝宝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光靠母乳和奶粉已不能满足其营养,所以,家长要及时给宝宝添加辅食,以确保牙齿的正常萌出。
5.疾病或外伤因素:唐氏综合征、脑下垂体分泌异常、外胚层发育不全癥候群等,都有可能造成宝宝长牙的速度有所差异,需要就诊检查确定真正的病因。
因此,宝宝出牙迟不能盲目补钙,否则可能会让宝宝身体出现浮肿、多汗、厌食、恶心、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补钙过量还可能影响大脑发育。此外,出牙期间不主张使用安抚奶嘴,以免宝宝对安抚奶嘴“过度迷恋”,影响牙齿发育。
中医认为出牙迟不但与先天原因有关,也可能是因为后天失于调养
中医把出牙迟称为齿迟,指小儿齿生迟缓的病证。属小儿“五迟”之一,又名齿不生。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而为髓之所养。齿迟一般多因为小儿先天肾气不足,髓不能充骨生齿而致。
古代医籍有关齿迟的记载颇多。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中就有“齿不生候”的记载。宋代儿科著作《小儿药证直诀·杂病证》中记载:“齿久不生,生则不固。”这记载了齿迟的典型症状。明代医学著作《医贯》中记载:“齿迟及囟门开者,皆先天母气之肾衰,须肾气丸为主。”明代儿科著作《保婴撮要》中对于齿迟的病因及治疗方法记载为:“齿者肾之标,骨之余也。小儿禀受肾气不足,肾主骨髓,虚则髓脉不充,肾气不能上营,故齿迟也,用地黄丸主之。”清代医籍《张氏医通·婴儿门》指出,其病因是“皆胎弱也,良由父母精血不足,肾气虚弱,不能荣养而然”。
由此可见,预防幼儿齿迟,女性在孕期就要注意身体的调补。此外,对孩子后天的养护也同样重要!
宝宝到了长牙的年龄,为何却迟迟不见牙齿冒出来呢?很多父母认为是钙补得不够,于是猛给孩子补钙;也有的家长认为是发育迟缓,带着孩子四处求医。原因真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