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 唤醒文化记忆
——易县做活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2019-08-16 09:17冯英华
中国工程咨询 2019年8期
关键词:易县文旅景区

文/冯英华

源远流长的易水哺育了易县大地,凝结着民族魂魄、壮士情怀,润泽出丰厚文化积淀。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诗与远方的组合在乡村显现出“1+1>2”的发展优势,让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千载人文古县,山水全景易县。易县,古称易州,位于京津冀腹地,是联合国命名的首批“千年古县”,是革命老区,有“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誉。易县是文化大县,旅游大县。2534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了8000多年人类文明,300多处历史文化遗存,41处文保单位,这里有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4项,入选河北文化形象名片3个,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贡献工程试点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文化产业十强县”。易县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发展,有效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

一、挖掘乡村文化

为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易县制定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下发《关于成立易县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相关县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为实现农业农村工作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易县立足于丰厚的文化底蕴,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让得天独厚的文旅禀赋为加快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源泉。围绕“守住文化根脉,留住记忆乡愁”的工作思路,易县强化顶层设计与工作统筹,做好资源普查、规划计划,抓好项目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制度机制,聘请中科院地理所等全国知名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完成全县及多部单项规划,为加快推进京南生态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激活文旅资源

以文旅融合为契机,易县积极打造乡村文旅IP,给乡村振兴带来全新发展活力。坐落于西陵镇的听松书院,精品民宿、公益课堂、精美文创产品备受游客青睐,全面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的提质提升。

搭乘清西陵景区发展快车,易县引导扶持传统守陵村落,通过挖掘与发展国家级非遗摆字龙灯、省级非遗清宫传统刺绣、市级非遗满族菜肴烹饪技艺和古建彩画等民间“古董”,采取景区演艺、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等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乡村吸引力与生命力不断迸发。

依托文物资源,大力发展遗产游、研学游、教育游、影视游。将狼牙山镇东西水村的狼牙山文化博物馆、西陵镇的听松书院、九凤山文化苑等文化场馆纳入精品旅游线路,把易县乡村打造成为有温度、有故事、有品位、有体验的文旅客厅。今年“五一”假期,坐落于梁格庄镇的宏生民间艺术馆成为很多游客的新去处,这里的艺术展览区、文创区、非遗体验区、教学区等受到很多铜雕爱好者的欢迎。这里还设有宏生金属錾刻锤揲工艺实践教学基地,与十几所艺术院校签约,成为专业艺术院校学生金属工艺实践教学基地。目前,以易水砚、铜雕等为代表的创意文化产业推陈出新,有效地带动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立足乡村特色,坐落于安格庄村的恋乡·太行水镇以“你梦想的乡村”惊艳了京西百渡,太行人家的乡居、乡俗、乡味让游客找回了乡愁。

让先进文化热起来,做强大众游。开展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乡村成为传播文明、体验文化、展示特色的重要窗口;用好用活文艺队伍,推动乡村文艺精品创作,唱响时代主旋律,主题活动精彩纷呈,文艺成果斐然,惠民活动深入基层。

三、实现多元绽放

文以载道,旅以致远。西陵镇凤凰台村满家乐经营户赵惠玲感慨地说:“在我们这里可以边享受美食,边品味文化,出村就能到景区游览,游客们喜欢,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品质不断提升。通过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市场监管,开展志愿服务,强化人员培训,易县乡村的“硬件”和“软件”同步提升。依托清西陵、狼牙山5A景区创建,易水湖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太行水镇按照4A景区标准上档升级,打造了东西水村、安格庄村、凤凰台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

扶贫效果显著。通过景区带乡、企业带村、能人带户,资产收益为补充,群众旅游收入占到贫困户产业收入的50.07%,助推易县在2018年9月实现高质量脱贫出列,不仅美了村、富了民,还彻底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提升了乡村文明程度,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动能。

产业升级明显加快。作为农业大县,易县引进龙头企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建设特色园区,闯出了一条“旅游发展+现代农业”、“产品经济+观光经济”的产业新路。

站在新的起点,易县努力奔跑,奋力追梦,用美丽风景书写出动人故事,用发展新篇唱响新时代赞歌。

猜你喜欢
易县文旅景区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地区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牌』
“摘牌”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河北省易县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研究
某景区留念
易县“十二项”扶贫攻坚模式成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