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媛
(辽宁省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8)
智能城市并非技术性的概念,其代表了对整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整体性阐述,集合了信息与网络技术对城市生活多个层面渗透的种种情况。智能城市与城市信息化并不等同,也非数字城市升级的表现,而致力于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前提,来实现城市经济的高速成长,应用智能技术来实现智能产业的不断扩容,智能服务更好地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由此,可以将智能城市理解为借由现代科学技术,以数据资源的整合为手段,对传统城市进行升级与优化,构建全新的管理模式,使政府管理效率大大提升,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高速成长,构建便民利民的新型城市形态。
目前,对于智能城市的发展与很多方面都存在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要构建形成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这样才能够使得城市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更趋融洽。对于智能城市的发展,对于互联网络的研究在逐步提升,同时这也是在建设智能城市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另外,为了能够使得城市居民在生活质量方面能够有所提升,则需要对城市人力资办、产业资本、城市环境等诸多因素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更加有效地推动智能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水平与国家的发展水平是直接相关的。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城市中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更加丰富,同时也是社会经济、科教文卫、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核心区,在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方面拥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能够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对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其指的是在城市内部的不同群落和创新环境间形成的影响,以及城市内部彼此之间的作用与影响,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整体性。在城市创新的过程中,主要涉及下述三方面内容:
2.1.1 城市创新政策
城市中政策法律环境对于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创新活动所形成的影响都是非常直接的,其中涉及政府、企业、民众等多方面的利益,而只有通过法律对其形成有效的约束,才能够使之保持在稳定的运行状态,使整个市场经济发展能够处于一种公平正义的环境中。另外,各个城市也都在不断加强对人才的吸引,而只有在政策方面进行创新,才能够有效增强这种吸引力,使更多的人才流入进来。2.1.2 创新基础环境
在基础环境方面进行创新,这无疑属于是城市创新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使通讯基础设施能够在城市中实现全覆盖,增强对科技情报的搜集能力,在各类基础机构中开展更为广泛的研究,使产业融合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搭建一些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平台,通过基础环境的创新,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发展。
2.1.3 创新文化环境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而人的创新潜力是无限的。城市创新就是要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乃至全社会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推动,实现对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城市的融资能力,可以从外部吸收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城市建设,而这些与城市文化环境的创新都是息息相关的。
利用分散性土筑堤失败是由于通过裂缝或其他填筑孔隙而形成内部侵蚀。主要原因是干燥脱水、水力劈裂和不均匀沉降,破坏如图2所示。
三螺旋理论针对政府—产业—高校三者间的关系网,以Etzkowitz与Leydesdorff为基础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
对于改进的三螺旋模型,能够将复杂的城市环境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尤其是能够准确而有效的梳理城市中政府、产业、高校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改进的三螺旋模型
改进的三螺旋模型对于城市创新系统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更为准确的描述,通过大学与产业之间的合作,使学习活动与研究活动可以同步进行,大学利用自身的理论知识加速产业创新,而产业发展不但能够为大学的科研活动注入资金,同时也为大学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在大学的成果转化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大学与政府之间则会构建形成更趋完善的公共教育方案,使得对知识的学习能够围绕公共机构展开,突出教育主体的功能性,并在彼此作用的过程中形成更为全面的学习机制。所以,对于政府与产业之间的这种作用,所存在的关系极为复杂,彼此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创新、创造与迭代。
对于未来互联网络的发展,其必然与智能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对于其中的核心技术,主要有三个:①云计算;②交互界面、标签和RFID技术;③语义网与关联数据。
2.3.1 云计算
云计算能够实现计算资源的传递,以互联网为载体构建形成了多种外包商业模式,如果能够建设完成城市云,那么则可使IT成本有显著的减少,在小规模商业应用以及电子服务等诸多方面提供支持。
2.3.2 交互界面、标签和RFID技术
2.3.3 语义网与关联数据
有关智能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云技术和物联网在数据方面的支持与分析。对于多种数据源、传感器、政府、市民、商业机构等所获得的开放数据,能够极大的促进智能城市的发展。所以,语义网和关联数据这一技术能够使数据使用效率有极大地提升,其中也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3.1.1 智能城市创新主体间的创新合作
基于改进的三螺旋理论与模型,对于智能城市创新发展中政府、企业、高校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这三个主体都是构成智能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所不可或缺的,政府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努力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而企业则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大学则是城市发展的后驱力,前者创造实际的经济价值,后者则在技术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将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政府、企业、高校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促进城市社会层面的学习机制更加有效地建立和完善,对智能城市整体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1.2 智能城市创新主体间的技术扩散
在智能城市中,创新主体的技术扩散通常都是由科研机构、大学等向企业方向扩散的,不同企业之间尽管也存在技术转移,但是比例极低。针对当前我国的技术扩散,主要存在三种转化方式,即技术转让合同、技术市场、企业孵化。
政府是技术流动与扩散的主要推动者,通常会定期举办各类学术交流会与研讨会,实现技术信息的有效共享,同时在技术方面也提供指导与咨询等服务,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在科研机构、大学和政府之间搭建了彼此进行交流的平台,使技术扩散的效果更加显著,这也更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3.2.1 智能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
借由合作关系,智能城市生态系统的参与者能够对共享创新资源和研究成果。通常而言,未来智能城市生态系统的创新由这些共享的创新资源、研究成果及上述资源的合作模型(方式)共同构建起创新的主体内容。未来智能城市生态系统创新,能够使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能源短缺及城市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并能推动城市经济获得可持续性成长。
3.2.2 智能城市创新产业发展政策
创新产业政策建立在政府对资源进行市场化匹配的前提之下,针对市场机制的不足之处与短板,配合实施经济、法律及财税手段,借由资源匹配来实现优化升级产业机构的目的。
第一,产业创新的激励机制。政府应以有着技术优势、良好市场前景或出口导向的创新型企业为主要帮扶对象,并以这些对象的需求作为科技发展规划制定的前提,从研究计划与科技投入上予以支持。政府创新政策要围绕这些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创造及产品的商业化普及而展开。
第二,创新人力资源发展政策。创新人才竞争政策包括人才培养、使用、流动和吸引政策等。政府要着力于培育与吸引创新型人才,以此保证未来的智能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有强大的人才储备,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与实践。
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愿景,智能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政府对待智能城市创新生态系统需要对创新主体间的关系予以明确,并积极采取配套性举措,诸如互联网建设等,构建良好公民社会,即市民的共同参与,而我们作为市民的一员,才能为智能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助力,促使其得到进一步落实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