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农民,王森,田文毅
(浙江众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18)
汽车冷却模块性能的影响因素很多,造型、布置、冷却模块部件本身的性能都会直接影响冷却模块的性能。而密封和引流导风作为后期优化和提升的方案已被主流主机厂采用。在冷却模块前端安装导风板是最简易可行的方案。怠速和低速行驶时,导风板主要起到密封、阻挡热回流的作用。中速行驶时导风板引流的作用非常明显,对冷却模块性能影响非常大。而高速行驶时,由于相对运动原理,冷却模块前的进风速度极快,冷却进风量明显增大,此时导风封板的作用相对减弱。60 km/h爬坡工况是国内主流厂家公认的严苛工况,因此选取60 km/h行驶工况,对不同形状导风板产生的进风量和流场变化进行分析和对比,找出影响趋势。
此次分析在某在研车型上开展。在安装导风板的位置,冷却模块距离进风格栅100 mm,选取60 km/h行驶工况。相关零部件的边界尺寸见表1。
表1 相关零部件的边界尺寸 mm
为了减少影响进风量的变量,采用理想状态进行分析,即忽略进风格栅风阻、忽略冷却模块风阻、忽略冷却模块后排风阻力。
由于导风板形状的方案多,为简化描述,导风板方案是以线条形式的局部放大简图来表述导风板断面形状。放大图选取位置见图1。图中A为导风板与冷却模块夹角。
图1 导风板断面简图选取位置
对于最常见的直板形导风板,为确定设计角度对风量的影响趋势,从0°到90°之间,每隔15°变化分析一次进风量和流场变化。7种角度的直板形导风板方案示意图见图2。
图2 直板形导风板方案
从示意图可以明显地看到:导风板与冷却模块的设计夹角A取值变化时,导风板入口位置形成的棱边尖锐程度呈现先正向减小、后反向增加的变化趋势;导风板出口位置的棱边尖锐程度始终呈现增加的趋势。尖锐的棱边会扰乱气流,形成漩涡或乱流影响进风量,因此可以初步判断,进风量会呈现类似抛物线的变化趋势。
利用7种设计角度的导风板引起的进风量数据生成趋势曲线,曲线呈现近似抛物线趋势。随着角度的逐渐变化,导风板出口位置风量先增大后减小。从直板形导风板风量变化趋势曲线(图3)可以看出:约25°夹角时风量出现最大值。
图3 直板形导风板风量变化趋势曲线
从流场图也很容易看出:在角A较小或较大时,在导风板入口或出口位置都会产生风速低于1 m/s的漩涡区域,进而影响到冷却风量。7种直板形导风板流场图见表2。
表2 7种直板形导风板流场
在不同车速下,变化趋势曲线最大值对应的横坐标会出现一定的变化。车速较低时,导风板主要作用是阻挡热回流,棱边对低速气流的扰动影响较小。车辆高速行驶时,导风板出口位置风量将明显增加,体现在变化趋势曲线上就是:最大值位置在横坐标出现偏移的同时,变化趋势曲线将整体向纵坐标正方向偏移。25°位置对应的风量虽然不是最大值,但风量也会增加。因此对于直板形导风板,建议选取15° 为了进一步优化直板形导风板,以30°直板形导风板为基础,进行“凸”形和“凹”形的变形,形成异形导风板。并以30°直板形导风板的风量结果为基础对异形导风板的进风量进行比较,探讨优化方向。“凸”形导风板方案和“凹”形导风板方案见表3。 表3 “凸”形导风板方案和“凹”形导风板方案 “凸”形导风板: Ⅰ型:导风板采用分段形式,减小入口位置棱边尖锐程度; Ⅱ型:导风板采用圆弧过渡,进一步减小入口位置棱边尖锐程度; Ⅲ型:导风板采用整体相切圆弧,同时消除入口、出口位置的棱边。 “凹”形导风板: Ⅳ型:导风板呈阶梯状内凹,导风板尖锐棱边变多; Ⅴ型:导风板采用内凹型圆弧,入口位置出口位置棱边尖锐。 以30°直板形导风板的风量为基础,利用柱状图对5种变形导风板方案的风量进行比较,见图4。 图4 5种变形导风板方案的风量对比 Ⅳ型、Ⅴ型导风板风量明显降低,Ⅰ型、Ⅱ型、Ⅲ型导风板风量依次逐渐增加。风量变化出现同直板形导风封板类似的趋势:棱边越尖锐风量越小,随着棱边尖锐程度的缓和直到消失,风量逐渐增大。通过表3中的异形导风板的流场图,亦可以明显地看到棱边形成的低速漩涡区域。 通过直板形导风板的角度变化及变形方案的风量变化趋势、流场图可以看到,导风板棱边的锐利程度直接影响风量的变化。在导风板设计时可参照图5,在空间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满足: (1)避免采用表面急剧变化或凹陷的导风板; (2)直板形导风板建议采用15° (3)结构允许时采用分段或圆弧等形式缓解导风板入口、出口位置棱边的尖锐程度。 图5 导风板建议方案3 优化方向探讨
4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