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进
摘 要 近些年,对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工作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本文对精准脱贫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方向性的分析,并根据甘肃省陇南市的具体情况,从陇南市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出发,对精准脱贫的具体策略进行了阐述,对实际工作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思考方向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 精准脱贫;贫困山区;产业发展;思考
甘肃省陇南市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农业基础较为薄弱,但是境内拥有充足的天然资源,以及政策的大力支持,这些都给陇南的精准脱贫工作带来了极大助力。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贫困户每家每户的贫困情况和贫困原因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政府人员在进行脱贫工作时要做到精准脱贫。
1 精准脱贫策略方向
在制定精准脱贫计划时,要将扶持目标的最小单位要落到“户”上,要充分考虑到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和贫困原因,然后帮助贫困户制定具体的脱贫方案。在帮助贫困户时,可将同类型的贫困户团结组织到在一起,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是在孤军奋战,感受到来自团体的力量和政府的支持。
我们在进行精准脱贫工作时,要充分发展当地特色富民产业,注重技能培训和移民搬迁相结合,做到统筹兼顾。
2 甘肃省陇南市的区位优势
陇南市作为甘肃省唯一一个位于长江流域的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陇南市的气候温和,降水量充足,森林覆盖率较高,能够为多种生物生长提供适宜环境。陇南是多种药材、山野产品的著名生产地,具有很好的品牌效力。优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油橄榄、花椒、蜂蜜、红芪、茶叶等名优农特产品,“中国油橄榄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千年药乡”的美誉享誉全国。我们要立足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无污染的原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区位优势,鼓励和引导贫困群众大力发展油橄榄、花椒、核桃、中药材、中蜂养殖、特色小杂粮等富民产业,坚持走产业扶贫之路。陇南的生态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也很适宜开拓旅游事业,政府可以通过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增长。
3 关于陇南市精准脱贫的具体做法
3.1 把发展特色支柱产业作为最主要的富民产业
陇南市非常注重特色支柱产业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加快发展以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茶叶、果蔬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业。通过建设核桃、花椒、中药材、茶叶四个专业市场,举办武都花椒、成县核桃、徽县苗木、宕昌中药材产销对接洽谈会,畅通了营销渠道。2018年全市特色农业产值达到90多亿元,农民人均特色产业收入2600元。武都区通过引进北京同仁堂药业公司,在马营镇建立起了具有产地认证及加工仓储一体化的中药材基地,带动贫困户56户,吸纳劳动力60多人,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劳务经济的双赢。2016年,全市油橄榄鲜果产量从2011年的0.55万吨增加到3.6万吨,橄榄油产量从约800吨增加到约4500吨,综合产值从约0.94亿元增加到约14亿元。2016年底,油橄榄适生区人均增收866元,户均增收3033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8.6%。通过花椒节会的带动,武都花椒价格从2011年的每公斤50元左右提高到现在的每公斤240元左右,椒农人均纯收入从1300元提高到近4000元,总销售收入从13.5亿元提高到26亿元。产量第一、产值第一、品质第一、使武都花椒具有在全国花椒市场的话语权。通过发展油橄榄、花椒、核桃等优势主导产业,让陇南人民早日摘掉了贫困帽。
3.2 把文化旅游业作为陇南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陇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陇南市把 文化旅游业作为陇南发展文化产业的区域产业,通过深入挖掘景区景点文化内涵,把文化元素体现到规划编制、景区打造、产业开发等具体环节中,大力发展一批文化旅游企业,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市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市场前景好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快速扩张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加快发展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抢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围绕建设特色文化大市和大旅游经济圈,坚持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着力打造陇蜀道文化发展带、以秦早期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区、以哈达铺红军长征和“两当兵变”遗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区、以西和乞巧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区,培育“陇上江南”文化旅游品牌。
3.3 陇南扶贫的宕昌模式
宕昌县地形地貌复杂,农业产业发展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制约严重,面对严酷的农业生产条件和薄弱的产业发展基础。宕昌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林铎“拉开架势构建产业体系”以及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做强专业合作社、推动主体多元化”的指示精神,深化实施“433”发展战略,坚持把扶持培育龙头企业作为产业扶贫的核心,把做大做强专业合作社作为产业扶贫的关键,把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作为产业扶贫的根本,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于2018年11月19日组建了由合作社联合控股的羌源富民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形成了“宕昌模式”。即“以羌源富民公司为龙头、以乡镇联合社为纽带、以村办合作社为单元、以贫困户为主体、战略合作伙伴对接市场、电子商务助推销售”的产业发展体系,形成了线上线下为一体,村办合作社组团发展、贫困群众参与“三变”改革受益的带贫机制。不仅让产业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发挥到了最大化,而且解決了村办合作社带动力不强的问题。2018年,村办合作社联合控股富民公司带贫的“宕昌模式”得到省、市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396.7元,同比增长11.6%,增速位居全市第一。43个贫困村、4700户2.0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退出。
“宕昌模式”是我市产业扶贫发展的特色案例,截至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6438家,合作社成员17.4万人,带动农户34.6万户,实现了产业全覆盖。其中:培育国家级示范社28家,省级示范社130家,市级示范社305家,县级示范社573家。全市1707个贫困村共建7989家合作社,实现了贫困村2个以上合作社“全覆盖”。
3.4 陇南扶贫的电商模式
陇南是甘肃省乃至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很多农产品藏在深山人不识。近年来,陇南市将电子商务确定为“433”发展战略中的三个集中突破之一,用很短的时间,使6000多家网店覆盖了全市三分之二的贫困村,带动就业2.6万人,陇南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陇南模式”,在复制推广上具有可操作性,在带动农民增收上具有广泛性,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陇南市被确定为全国首个“电商扶贫示范市”、第三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获得了“2015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2018年全国“十佳精准扶贫创新城市”称号。数据显示,截止目前,陇南市共开办网店14602家、微店10000多家,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118.28亿元,贫困群众人均增收710多元,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电商扶贫的“陇南模式”。具体做法是:第一,坚持政府主导,强力推动发展电商产业。陇南市把电商扶贫摆在全市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用强大的行政推动力加快电商发展。一方面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市级电子商务发展局,县乡成立了电商中心,建立了市、县、乡三级行政推动体系,把电商扶贫成效作为考核各级党政一把手的重要内容,全力推动电商扶贫工作;另外,组织基层干部帮办网店。充分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干部作用,引导帮助贫困群众创办网店。第二,加大电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陇南市坚持把电子商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强化对各级干部电商知识的培训。建成了西北首家电商学校--陇南电商职业技术学院,累计培训电子商务专业人才23万人。第三,加强平台建设,创新带贫模式。其一, 加强平台建设,形成三商联动。陇南市围绕壮大电商主体,坚持市场运作,着力构建电商扶贫的供货、销售、服务三大平台,形成了供货商、网商、服务商“三商”联动的电商链条,把千家万户的农产品销售到国内外。其二,重视 创新带贫模式,以此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电商网店带动模式。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店”建设,形成了“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一店带多村”的电商网店带动模式,全市贫困村开办网店1499家,带动15万贫困人口增收。二是电商产业带动模式。通过“电子商务+特色产业+贫困户”的方式,将贫困户直接作为电商企业的供货商,贫困户按标准生产可供网商销售的产品,电商企业以保护价收购,有效增加贫困户收入。三是电商创业带动模式。通过鼓励扶持具有一定发展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返乡青年、未就业大学生、残疾人带头进行电商创业,全市电商“双创”人数达到1.8万多人。四是电商就业带动模式。通过打造电子商务生产、加工、包装、物流、营销全产业链,建设“电商扶贫车间”,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2万多人。五是电商入股带动模式。积极引导动员没有创业能力的贫困户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扶贫产业到户资金、土地等入股到电商企业,享受分红,增加收入。六是电商众筹带动模式。以农业扶贫类众筹为主,用讲故事的方式预售团购产品,促进消费扶贫。
在开展精准脱贫工作中,要充分认识贫困户才是脱贫的主体,要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是关键,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政府工作人员在脱贫工作中要摆正工作态度,帮扶工作人员是贫困户脱贫工作的辅助力量,要避免讓贫困户对帮扶工作产生依赖,造成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产生,要鼓励他们做到自力更生、开拓进取,让每一户贫困户都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武都区《油橄榄、中药材奖励扶持办法》
[2]陇南市《进一步创新机制做好产业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
[3]陇南市《关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