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占芳
摘 要 我国的陆地资源以森林资源为主,加快森林资源的发展,能够有效提高我国的生态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就以青海平安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其现行的植树造林技术与森林经营管控的措施和手段,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植树造林;经营管护;对策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步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的需求。这就对植树造林,森林经营管护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乱砍乱伐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森林经营管控不到位,难以有效保障森林系统的稳定性,减小了森林覆盖面积,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事然灾害,对人们正常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严重威胁了社会安全。
2 植树造林和管护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步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且积极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工作过程当中。近年来青海省的生态环境逐步退化,绿化面积急剧减少,生态环境日益恶劣。而草场的严重退化,加剧了青海的环境问题,青海省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约为0.334亿平方公顷,土地沙漠化面积逐渐增大。而青海则因其地理位置相对较特殊,其生态环境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全国经济的发展。而加强青海植树造林和森林管护工作能够有效加强对全国生态环境的控制和保护,有效弥补工业方面的损失,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有效避免自然灾害,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而引发一系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 植树造林技术探究
加强植树造林工作能够增强自然环境的抵抗力稳定性,恢复自然物种,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保障。而在植树造林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居民的正常生活提供有效保障。为了充分发挥植树造林工作的经济效益,则要求相应的工作人员能够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水土等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选择合适的种植技术,提高植树造林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青海平安植树造林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幼苗栽种法,播种法,分植造林法等多种方法,提高植树造林的效果,有效克服土质,土壤的肥力,蓄水能力等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提高种植效果。
在幼苗栽种法技术应用中,运输时要保障幼苗的生命力,避免根系枯萎的现象发生。在幼苗种植前,要保障土壤的含水量及松软程度能够达到用苗种植的要求,有效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在播種法的应用中,则需要结合青海平安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种植品种,以有效减少其投入的成本,提高造林效率。在播种前,可以对种子进行催芽工作,提高种子的环境适应能力。考虑到虫害鸟类对树种的影响,则需要加强森林经营管控,保障播种效果。在使用分殖造林时,则需要结合造林地选取合适的造林方式,通过插条,插杆,分根造林等多种方式,提高植树造林的效果,以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4 森林经营管控的方法
4.1 加强宣传,建立制度
为了保障森林资源经营维护工作能够高效开展,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则要求相应的造林人员能够结合青海平安实际的森林资源使用状况,加强宣传,增强当地居民用户的自然环保意识。在宣传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生态资源的保护宣传,增强当地居民用户防灾害意识,做到全民防灾。同时,在宣传的过程当中,还需要结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森林经营维护工作。林业管理部门可以结合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结合青海平安的实际状况,建立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
4.2 加强管理,高效落实
在森林经营管理维护工作中,最主要的还是要加强森林资源使用状况的管理工作,有效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自然效益和经济效益[1]。这就需要逐步加强其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避免破坏森林的现象发生。同时,在森林管理过程中,还需要逐步加强森林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必要时还可以追究破坏森林资源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4.3 规范行为,预防灾害
在森林管理维护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还需要逐步加强其维护人员的工作意识,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其工作的过程中,且能够结合森林管护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有效保障森林管理维护的效果。这就要求相应的森林管护工作人员能够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保护森林环境,做好森林资源的灾害预防工作[2]。避免自然灾害,火灾等对森林维护管理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大野生区的保护力度,以此有效增强森林资源的环境抵抗力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提高其工作人员责任意识的同时,加大森林保护的投入力度,提升森林经营管理的水平。
5 结束语
总之,加强植树造林工作,维护森林资源的稳定性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在加强环境建设的同时,有效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逐步加大植树造林技术的投入力度,做好经营管理管护,促进林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绍鹏.试论植树造林技术与森林经营管护措施[J].绿色科技,2018,(23):191-192.
[2]马景龙.植树造林技术与森林经营管护措施[J].中国科技投资,2018,(27):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