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管理中危险因素管理的应用研究

2019-08-15 02:18刘晓红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15期
关键词:儿科护理管理

[摘要] 目的 探究危险因素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该院儿科病房2014年1—7月行常规护理管理,由护士长执行。但此间投诉率高,且护理危险事件诸多。故科内组建专项小组,行护理危险因素探究并于2014年9月—2015年3月落实危险因素管理措施,对比常规组与危险因素管理组投诉发生率、危险事件发生率及护理质量差异。结果 危险因素管理组投诉发生率、危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科病房护理中行危险因素管理措施可降低投诉及危险事件,提升护理质量。

[关键词] 儿科;护理管理;危险因素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5(c)-0080-02

社会文明进步,患者维权意识和健康意识不断加强[1]。近年儿科病房护理纠纷事件频发,护理投诉率不断攀升。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大多数患儿不能准确表达自身感受,护理依从性较低。且患儿家属过于担忧儿童,常情绪不能自控,怪于护理人员。再之科内护理人员人手不足,新人培训制度尚有欠缺导致护理质量多受波及[2]。故该文就该院儿科病房护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及管理方式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儿科病房护士27名行实验调查。男1例,女26例,年龄20~49(34.5±24.5)岁,工龄1~26(13.3±12.3)年。学历:中专9例,专科11例,本科7例。该次人员未有流动者。且均积极配合调查。排除短期护理实习生。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护士管理。全部工作由护士长完成。日常检查护理工作,若有护理问题及时纠正。定期考核护理人员护理技能。若有护理投诉则由护士长出面解决,后经大会批评。若有危险事件发生及时制止。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培训。观察组经危险因素护理管理。

(1)危险因素管理小组。有护士长选取临床经验>10年;科内骨干护士;具备高职称护理人员组建危险因素管理小组。

(2)潜在危险因素。经危险因素管理小组检查科内潜在危险因素,详见如下。①护理技能不佳。医疗器械发展加剧了护理难度,如静脉留置针、PICC等。若护理人员护理技能跟不上或经验不足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②护理责任心不强,态度生硬。③护理文书不重视。护理人员文书记录不完整,不准确。④护理培训不到位。护理人员对危险因素未建立防范意识,相关培训不到位。

(3)危险因素管理措施。①强化护理人员风险意识。首先,建立交接班表,行书面与文字交接班同步。其次,加强护理人员三查七对制度是否落实,有无输错液、发错药情况。然后,检查护理文书有無漏项。最后,提升护理人员责任意识。若有因护理观察不当、致病情加重者严格处罚。②培养护士与患者家属沟通能力。培养护理人员用和蔼、热情的语气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注意沟通中言语细节处理。多以温柔言语及行为关心患儿。全程微笑服务,尊重患者及家属感受。若患儿家属情绪波动可予安慰。患儿住院期间为患儿家属提供便利条件,或指导其行日常护理。若出现投诉可及时寻求责任护士帮助,或可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解释,消除患者家属意见。出院前将患儿及家属送至住院部外。③加强护理人员技能培训。首先,提升护理人员用药风险意识。注射前经用药剂量、药品名称核实后再行配伍。确定无误后方可输液。其次,加强护理人员仪器使用培训。指导护理人员积极参与仪器专项培训,提升仪器使用技能。若有操作不合规行为,及时更改。然后,提升护理人员基础护理技能。规范护理人员沐浴、配奶、更换尿布、测量体温等操作。后就儿科抢救程序,医生配合,生命体征检测,病房风险防控(走失、坠床)等技能进行实地考核。若有风险事件发生严厉处罚。最后,加强培训监管。每月考评一次,合格方可从事护理相关工作。④规范护理操作。每周例行,于周会上总结护理风险事件并告知处理措施。完善儿科护理制度,加强制度落实监督管理。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提升护理人员维权意识。及时分享国内外护理纠纷案件处理措施,提升护理人员问题处理能力。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投诉发生率、危险事件发生率及护理质量评分差异。护理质量评分[3-5]:含病房消毒、护理文书、药物分类、器材管理、服务质量5项。百分制,分数越高质量越好。

1.4  统计方法

数据经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投诉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投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危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2014年1—7月间常规组共发生危险事件4起,分别发生于不同护士。而2014年9月—2015年3月间危险因素管理组未有危险事件发生。故组间危险事件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常规组护理质量评分为(70.1±6.9)分,危险因素管理组护理质量评分为(85.3±7.7)分。组间护理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39,P=0.001<0.05)。

3  讨论

儿科患儿年龄小,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护理风险事件严重影响患儿康复[6-7]。故加强护理风险防控可降低护患纠纷,减少护理事件[8]。常规病房护士管理模式多由护士长执行,管理漏洞诸多,个人性感色彩浓重[9]。故该文行危险因素管理措施,力求降低护理纠纷及危险事件。经该次研究证实,危险因素管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护理纠纷率,减少危险事件。故现就该危险因素管理措施优势总结如下:①风险小组建立可平衡护士长职权,及时发现护理管理中的问题,消减护理人员不良情绪。且经风险小组行护理质量检查可更快发现护理问题。②危险因素总结。经风险小组发现问题后及时反馈现存问题。逐个突破,解决制约因素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解决护理问题[10]。③风险因素管理措施拟定可提升护理人员纠纷处理能力,端正护理人员态度,也可降低护理危险事件。故该次危险因素管理措施应用效果理想。且该文考虑除护理纠纷和护理危险事件外,仍有影响护理质量的其他因素。故该文在针对性风险防控基础上增加了护理输液及药物监管、护理人员维权意识等内容。但该文也存在调查时间稍短、准备不到位等制约因素。故日后科内应不定时开展护理危险因素管理,力求降低护理纠纷及危险事件,为患儿及家属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促患儿身体康复。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管理中危险因素管理措施可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投诉及护理危险事件。该次所学用危险因素管理效果确切可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杨格英.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策略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166-168.

[2]  刘铭洁,周彩芬,姚倩.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PDCA模式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9):55-56.

[3]  黑明燕,高翔羽,李占魁,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家庭参与式管理模式中的母乳喂养结局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8,33(1):27.

[4]  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6):153-156.

[5]  吳兰霞,刘艳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4):240-241.

[6]  李秀.神经内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7):25,37.

[7]  梅可乐,高浪丽,蒲钰竹.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发生急性肺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血栓与止血学,2017, 23(3):489-491.

[8]  尚青霞.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危险现状分析及应对能力提升策略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9):173,181.

[9]  崔耀辉,邓兰芹.晚期肿瘤患儿家属临终关怀认知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6):755-759.

[10]  王慧萍,秦楠.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失禁相关性皮炎发生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25):3198.

(收稿日期:2019-02-26)

[作者简介] 刘晓红(1976-),女,山东临沂人,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儿科疾病护理、临床教学和临床护理管理。

猜你喜欢
儿科护理管理
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探讨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我国儿科医生数量缺口近9万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管理的方法及效果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
我国将恢复儿科本科招生8所院校今年7月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