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国枢
父
亲在世时曾说,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去当红军。生于20后的他,红军长征从村口路过时,曾尾随部队,跑了老远,要求参军!無奈当时还不到15岁,瘦,弱,而且矮小!“唉,要是当年参了军,你老爸也不至于一辈子只是个小股长啰!”父亲的话,虽是玩笑,却引起我的共鸣。
俺也觉得,自己生不逢时,后悔的事情挺多的。1966年,高中毕业,成绩优异,全班第一,铁了心要报考中国科技大学,圆科学家的梦。孰料遇上文化大革命,扔下书本,闹革命去了。革命闹了一阵,上下乱乱哄哄,觉得有点迷茫,于是回家待业,看看闲书,拉拉二胡,还到建筑队当了半年小工。等到全国开始不抓革命只促生产了,又与妹妹一道,在金沙江边当了两年农民……七耽八误,直到恢复高考,行走在复旦大学林荫道上,已经是胡子巴叉、当了爸爸、快30岁的人了!
有时想想,真是不胜感慨,为自己被耽误的青春而后悔、而惋惜!
那天碰到一朋友,聊起此事,他给我讲一故事,说的是作家吴祖光。吴是戏剧大家,才华横溢,但一生非常坎坷。幼年时,遭逢军阀混战;年轻时,遇日军侵华;好不容易盼到全国解放,没过几天舒心日子,一家伙又被打成右派,发配北大荒,一去二十多年,苦头吃尽,艰辛备尝……按说,他这一生,够不顺的了,然而,老吴却非常达观,特想得开,凡是有人求他墨宝,他必写“生正逢时”四字,前前后后,竟写了数百幅,全是这四字,别的,一概不写!
一个“生不逢时”的人,为啥恰恰对“生正逢时”如此执着偏爱呢?仔细想想,有哲理存焉。
凡事得从两面想。就拿俺来说吧,碰到文化大革命,是耽误了读大学,可那样一种非正常的状态,遇上了,经历了,不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吗?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对于一心一意发展经济,不要搞什么政治折腾的诉求,不也迫切得多?深刻得多?因而其心理素质,不也更加理智成熟么?同样地,当过知青,下过农村,吃过苦头,是耗去一些时光,可对于自己的成长,对于自己吃苦耐劳精神的培育,平民心态的养成,以及对中国底层百姓社会真实状况的了解,不也是有帮助的吗?虽然,那是迫不得已,是历史倒退。有时,咱这帮老知青碰面,甚至还觉得自己的后代没有吃苦太不懂事,巴不得他们也下两年农村,多吃点苦头才要得呢。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其实非常渺小,非常脆弱,也非常被动。一个大的运动或者灾难的到来,一种自己没料到的外力的猝然而至,那可不是你一小小的生命个体就能决定得了。换句话说,今生今世,你的“命运密码”早已写好,无可更改!
怎么办呢?来就来了呗,以一种“生正逢时”的心态,坦然迎上前去,积极应对外界给予你的“这一个”独特境遇,并在自己“这一生”的独特体验中,去品尝你所独有无可替代的酸甜苦辣,不也挺有意思,挺值得的吗?正因此,愈是年老,愈是相信八个字:大命由天,小势可为。
嘿嘿,俺是全球独一份,生正逢时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