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阶段,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会经历初步形成到逐步发展直至最后成熟的一个过程,因此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养和法律基础的教育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通过学习可以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法律素养,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以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为大学生成为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打好基础。在大学阶段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符合大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課程之一,这门课程开设的宗旨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生观,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
关键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教学方法
当代大学生在高中升入大学之初都会经历一个迷茫阶段,他们在高中阶段,处在高考的压力下,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他们几乎没有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生活十分简单,他们的白天都是在教室度过的,有着做不完的习题,夜晚才能回到宿舍,但仍然是快节奏的,因为他们必须在熄灯前完成个人卫生。高中阶段他们的生活是紧张的,快节奏的,是简单的,但是进入大学后,他们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多了,学习的压力减弱了,没有了教师布置的大量作业,这些学生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一些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就过起了自由散漫的生活,他们将时间耗费在虚拟的网络游戏里,贪图安逸,无故缺课,失去了追求的目标,对于这样的学生,迫切需要帮助他们端正思想,找到人生努力的目标,从而让他们回归到正常的人生轨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高校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设为大学生必修课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一、 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基础课程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佼佼者,是国家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也是民族发展的希望。大学生肩负着党和国家及人民对他们的重托,在大学阶段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可以帮助当代的优秀大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了解自己需要朝什么方向去努力,明白自己未来要达到的目标,并且知道为了达到目标要选择哪些正确的途径。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可以使大学生认清人的道德品质及世界观和个人能力的关系,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法治观,并且具有一定的法制观念。通过《思想道德与修养与法治基础》的学习,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知道哪些事情可为,哪些事情不可为。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材中,以具体的实例深入浅出地引领大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引导学生认清自我,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本身素养,将自己淬炼成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有用之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是一批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并具备一定法律素养的建设者,在高等学校将《思想品德素养和法律基础》课程设为必修课,符合国家对大学教学的要求。
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策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自己奋斗的目标,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丰富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在学习和未来工作中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非专业课程,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上,逃课的学生最多,这固然是和学生对课程的作用认识不到有关,但是也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极大的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升大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让大学生自主、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一) 通过问题讨论促进学生正确认识的形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是该课程的学科特点,教材中许多的具体事例都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正确的引导作用,但是学生对单纯的说教是反感并且是抵触的,所以在教学该课程时,教师要让学生,身临其境,用实际的事例触动学生,使学生在思想深处产生振动。教师可以就当下大学生敏感的话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在辩论中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二) 加强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校园是一方净土,大学生活也是单纯的,但是社会是复杂的,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社会上不和谐的因素,对于大学生来说,有些事是不可思议的。大学生最后是要走出学校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在社会中也会遇到一些考研人的良知的事情,因此在校期间让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产生正确的认知,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复杂,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实际生活中的真善美,也让学生发现社会上的不和谐因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学会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法治观念去分析评判现实社会中具体的事例,促进学生本身良好道德素质的提升。
(三) 利用社会中敏感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经常碰到考验道德品质的问题,比如老人摔倒要不要扶,要不要见义勇为等问题。现实生活中,好心得不到好报,反被讹诈,甚至有可能面临巨额赔款,见义勇为有可能面临刑事处罚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促进其道德品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提高大学生对道德是非的判断能力。
(四) 改进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要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的作用,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评价方法,要将成绩考核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学生的出勤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评,促进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
三、 结束语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为了使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就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通过学习正确的认识世界,形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使学生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国家培养一批合格的、优秀的国家建设的栋梁。
参考文献:
[1]王经勇.基于SNS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
[2]刘玲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探究性教学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
[3]钟璞.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有效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
作者简介:
范永军,四川省眉山市,眉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