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日报》于2018年在一版开展了重大主题宣传《绿色家园世代守护》大型系列报道栏目,从5月上旬启动采访,到9月上旬结束,历时4个月。栏目组记者风雨兼程,走进苗乡侗寨,感受美丽黔东南之绿水青山,聆听大自然之天籁之音,记录苗侗同胞延续千年之生态理念,先后跋涉16个县(市)45个村寨,行程近5000公里,用百姓的语言、朴实的文字、独到的视角,采写了45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精品力作,为读者呈现了一期又一期精彩的栏目。
《黔东南日报》策划推出的《绿色家园 世代守护》大型系列报道栏目,无论是版式还是内容,都紧扣绿色发展主题,放歌生态文明。报道引发社会关注,激起大众共鸣,获得广泛赞誉,荣获了2018中国报业“重大主题报道+服务”年度双十佳案例奖。黔东南州委书记桑维亮在阅读该系列报道后,做了批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黔东南的‘两个宝贝’之一,《黔东南日报》策划推出的《绿色家园 世代守护》栏目系列报道,深入挖掘黔东南苗侗等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传承生态理念、坚守生态智慧、保护生态环境、利用生态资源的生动故事,是一次彰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报道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效果良好,充分体现了州委机关报的时代担当和作为。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推出更多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为推动黔东南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作出积极贡献。”
贵州黔东南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天然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文化,成为多彩贵州“最出彩”的地方,其中最为耀眼的“两个宝贝”就是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在从江县岜沙苗寨,有这样一种习俗:当新的生命降临,其父母就会种下一棵树,作为孩子的“生命树”。待到生命走到尽头,家人便会把那棵陪伴其一起长大的生命树,砍下来做成棺材,并在墓穴上再种一棵新的树苗,预示生命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开始。这种“人树合一”的观念,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向世人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
“禁不俱(拘)远近杉木,大小树木,不许任人小儿砍削,罚银十两。”“禁四至油山,不许乱伐乱捡。如有人违,罚银五两……”[1]在锦屏县文斗苗寨,一块立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的“六禁碑”,记录了苗寨几百年传承的朴素生态观,石碑上的生态铭文,深深地镌刻在一代又一代文斗人的心里。
岜沙、文斗不是个案,在黔东南的300多个传统村落中,每个村落都有自己对生态的保护和传承方式,苗侗人民以自然为基础和谐共存的理念,被写入各地村规民约和文化传承的核心内容。这种源自于民间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黔东南人守护着绿色,绿色养育着黔东南人。长期对“绿色”的孜孜追求,让黔东南的生态绿色画卷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全州森林覆盖率高达68%,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达99%,全州三条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91%以上。森林覆盖率全省最高、生态环境指数全省第一,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在雾霾弥漫、水质恶化、气候突变和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环境的当下,成为人们最为珍稀、最为珍贵、最为珍视的资源。
开办《绿色家园 世代守护》,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需要。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因此,推出《绿色家园 世代守护》系列报道栏目开展宣传,是时势所需、读者所需,主题重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办《绿色家园 世代守护》,是“生态脱贫、绿色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黔东南州立足实际,积极实施“增绿”“添彩”两大行动计划和“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大工程。
开办《绿色家园 世代守护》,是新时代生态文化价值观传承的需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黔东南群众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复合生态系统里创造了绚丽的民族生态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生态文明观念,积累了独特的生态保护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精髓,这是黔东南生态文明观念源远流长的根基所在,也是新时期生态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传承。
开办《绿色家园 世代守护》,为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最为生动的范例。自古以来,黔东南各族群众就有爱林护林、养水保土的良好传统,一系列有关生态保护的村规民约等措施应运而生,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绿色家园。朴素的生态观刻进了一代又一代黔东南人的心田,他们遵循祖辈的遗训,把生态保护视为自觉行动,环保的“接力棒”代代相接,与当前正有序实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谋而合,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一脉相承,成为人与自然相邻而居,相互守望,和谐共处的典范。
重大主题报道,必须成为“时代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3]《黔东南日报》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推出《绿色家园世代守护》大型系列报道提供了三点启示:一是回答了重大主题报道宣传如何把握国情民意,传播时代的声音,凸显时代性、政治性、针对性;二是回答了重大主题宣传如何设计内容,创新呈现形式;三是回答了重大主题宣传如何达到思想与情怀的统一,让读者产生共鸣,有感动、有思考。
重大主题策划,是纸媒的一种自我突破。做好党报宣传要有好的策划,这是党报的使命,也是党报的优势。发挥好党报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和传统优势,做好典型报道、主题报道,能更好地引导舆论,提升效果。近几年来,《黔东南日报》立足创品牌、出精品、重实效,不断创新内容和版式,围绕扶贫、党建、生态等重大主题,连续三年策划和推出了三组大型系列报道,2016年推出《访两山话脱贫》,2017年推出《访跨省联合党支部》,2018年推出《绿色家园世代守护》,前两组系列报道分别荣获了贵州新闻一等奖,《绿色家园世代守护》这组报道是在精心策划、有明确导向之下产生的。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它将易碎品变成了收藏品,以深度见长,靠深度取胜,赢得了读者。
重大主题宣传,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4]只有深入生产生活、深入新闻现场,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提炼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生活积淀丰富报道内涵,才能采写出有价值的新闻作品。
《绿色家园 世代守护》系列报道栏目的45篇稿件,都是记者在徐霞客式的行走中写成的,他们探源头查典藏,跋山涉水,是用笔在写,更是用脚在写。记者把苗乡侗寨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典故、历史、传说,与苗侗群众世代相传的朴素生态观与生态脱贫、绿色发展融合在一起,有特点,有故事,有人文,历史性和文化性结合,思辨性和可读性结合,共性和个性结合,新闻性与文学性结合。文章以现场记录的方式娓娓道出,每篇都像是纪实、议事、叙事的抒情散文,语言生动优美,行文清新流畅,既文风朴实文采飞扬,有大江的气势,也有小河的婉约,读来赏心悦目。除版面大气精美外,不少标题制作匠心独运,如诗如歌,让读者想继续往下看。
这是一组令人产生眼动、心动、行动的报道,读后仿佛置身于天蓝、气新、山青、水秀的诗情画意之中,令人满眼是绿,心旷神怡,产生直击心灵的真实效果。不仅抓人眼球,也让读者心生触动,想沿着记者采访的足迹,去这些村寨走一走、看一看。
注释:
[1]锦屏县文斗苗寨“六禁碑”石刻碑文
[2]党的十九大报告[R]2017-10
[3]党的十九大报告[R]2017-10
[4]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调研侧记[OL]新华社 201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