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融合开启聚焦“乡村振兴”报道的探索
——《三峡商报》之“乡镇档案”报道带来的启示

2019-08-15 07:15
中国地市报人 2019年7期
关键词:商报三峡乡镇

2017年7月以来,《三峡商报》一个策划独特的聚焦乡村振兴的主题报道“乡镇档案”跃入眼帘,多路记者走进全市各乡镇,访民俗、看产业、听民声、谋发展,每期报道用4个整版从“乡镇踏访”“美丽乡愁”“乡镇产业”和“书记访谈”等方面生动展现乡镇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传统及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持续近三年的采访,记者用双脚亲自丈量宜昌的山山水水,用饱含深情的镜头和笔墨真实生动记录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宜昌乡村的发展、变化和希望。

截至2019年5月21日,《三峡商报》已推出宜都枝城镇、枝江仙女镇、夷陵区龙泉镇、长阳龙舟坪镇、秭归茅坪镇、远安旧县镇、西陵区窑湾街办、猇亭虎牙街办、兴山古夫镇、五峰渔洋关镇、宜都红花套镇、远安鸣凤镇等30余个名乡重镇,累计发稿20余万字,并通过报纸、网站、微信、短视频、二维码、宣传册等融媒体手段实现了对乡镇的全景式展示和传播,受到广大读者、专家和社会的好评。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形势下,提升乡村振兴报道的传播影响力,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就《三峡商报》“乡镇档案”这一重大主题报道的融合传播策略,进行探讨。

一、新时代的媒体使命,聚焦“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如何做好乡村振兴战略宣传报道,营造助推乡村振兴的良好环境,形成共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是新闻媒体的责任。尤其是对地方媒体来说,做好“乡村振兴”报道,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新挑战,也提出了很多的新课题。

宜昌地处湖北西南部,全市辖13个县市区,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市总人口413.59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00余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形势下,《三峡商报》推出“乡镇档案”系列报道,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展示和深入剖析全市各乡镇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为落实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宜昌“绿色发展 转型跨越 决胜小康”提供舆论引领和发展样本。

三年多来,《三峡商报》以实际行动践行“走转改”,围绕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大局做报道的准确定位,以记者进村入户实地踏访的方式,全景式和立体式地生动展示乡镇风土人情和发展新貌,全面展现宜昌农业农村发展成就,讲好“三农”故事,凝聚“三农”伟力。

二、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展示乡镇新貌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总要求,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乡村振兴方面的要求,贯穿了《三峡商报》的“乡镇档案”系列报道主题。综观《三峡商报》“乡镇档案”系列报道,无论是板块设置还是专栏制作,都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侧重报道和展示当地特色、反映地方风貌。

“乡镇档案”报道每期安排4个版面,在第一版的《全景》版上,分别设置“乡镇点睛”“乡镇名片”“乡镇坐标”和“数说乡镇”等专栏。“乡镇点睛”,主要推介乡镇最大的发展亮点、特色产业和“金字招牌”;“乡镇名片”,简要介绍乡镇人口、面积、所辖村组和发展概况;“乡镇坐标”,精心绘制了宜昌市乡镇地图,每报道一个乡镇就插上一面红旗,显示其具体地理方位;“数说乡镇”,则用图表形式介绍乡镇人口、版图、经济等重要指标。

在第二版《乡愁》版上,分别设置“乡镇踏访”和“众说乡镇”等专栏。“乡镇踏访”,主要采用以风貌通讯形式推介历史沿革、乡土风情、文化底蕴等;“众说乡镇”,主要是采访本乡镇的三至五个民众,用民众的现身说法讲述他们眼里的小镇之美。

在第三版《产业》版上,分别设置“产业之路”和“记者手记”两个专栏。“产业之路”,以通讯为体裁,深度聚焦和解读各乡镇“一乡一品”、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创新和转型升级之路;“记者手记”,则刊发记者完成采访后的一些所思所悟和所感。

在第四版的《愿景》版上,采用“书记访谈”的方式,对话各乡镇党委书记畅谈乡镇发展思路和愿景。

这些版面和专栏从大到小、从古至今,从整体到局部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乡村振兴”五大问题,以“讲故事、重细节、用背景、重厚度”的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展示各个乡镇的不同特色和不同风貌,赢得读者、专家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三、传承厚重乡土文化,记住“美丽乡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路径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优秀乡村文化,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如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等,又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文化,如传统手工艺、仪式、节日活动等。

在《三峡商报》每期“乡镇档案”报道中,在第二版特别设置了《乡愁》版面,记者探古迹、访民俗、寻“非遗”传人,用优美而动情的文字记录厚重的乡村文化,记下深深的美丽乡愁。比如,在2019年5月21日见报的《乡镇档案·旧县镇》中,记者这样写道:“旧县镇曾是远安近千年来的治制所在地,蕴藏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到旧县没有去过鹿苑,就如同到北京没爬过长城。鹿苑寺与鹿苑黄茶是当地最大的文化符号。鹿苑村离旧县集镇南行约3公里,鹿溪河穿村而过,山峦险峻,鸟鸣空山,兰香幽谷,苦竹婆娑,溪曲秀美,风光十分迷人。据清同治县志记载,鹿苑寺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迄今已近800年历史。相传,古时此地山林中常有鹿群出没,嗷嗷而歌,后有人围苑驯养,久之山名故称为鹿苑山,又因建寺庙,又名鹿苑寺……”

《三峡商报》关于“乡镇档案”的系列报道版面。图片由作者提供

三国传说、巴人遗迹、古寺残塔、山歌老戏,透过《乡愁》版面,记者不仅带我们领略了美丽质朴的乡村风光,还让人亲身感受了流传至今的美丽传说和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文化遗存,令身居闹市的读者心驰神往。

细心品读一下,这些报道从内容到标题无不浸透着浓浓文化味儿,如《千年文脉源远流长竞风流》《文墨流传桨声灯影荡清波》《机杼声远百年商埠烟云散》《文脉绵延巴山楚水流年长》《好山好水鹿苑文化慰乡愁》等等,这些新闻稿件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生动地展现了乡镇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现状,期盼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乡村文化有针对性地开发与保护,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

四、聚焦乡镇产业升级,提供“乡村振兴”发展样本

在对各乡镇的深入走访中,我们发现产业兴,乡村兴;产业败,乡村则衰。只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才能真正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因此在本组“乡镇档案”系列报道中,聚焦乡村产业发展,挖掘可供借鉴的乡村发展样本是此组报道的核心点和落脚点。记者走近乡镇领导、基层干部、示范企业负责人和农业种植大户等,深入各示范企业调查研究,媒体与乡村“当家人”一起探思路、看产业、听民声、谋发展。

看产业:就是深入实地采访乡镇产业,看一乡(镇)一品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采访,报道乡镇是否产业定位精准、特色鲜明,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现代农业等发展是否良好,前景是否可观,找寻推动产业做特、做精、做深、做大的典型及其经验。

听民声:就是通过深入村组现场采访农户,了解当地民众的所喜、所忧、所盼,及时报道乡镇的民生状况。

展成就:就是围绕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的实践和创新,深度报道乡镇的发展蓝图和发展成就。

探思路:就是通过采访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了解该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包括乡镇如何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转变发展方式和理念,通过培育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乡镇,守护绿水青山,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乡村振兴。

在《双擎驱动“仙女”腾空翩翩舞》《一村一品冲刺全省百强镇》《文化名镇龙泉佳酿醉峡江》《旅游掌舵魅力龙舟扬帆行》《“城中骄子”生态窑湾阔步向前》《农旅一体 蝶变“红花”客如潮》等报道中,我们详细推介了枝江仙女镇坚持“工业重镇”“生态新镇”两体战略,实现发展再加速;白酒名镇龙泉镇如何大胆探索文旅发展转型;长阳龙舟坪镇如何做足“山水”文章迎来四方来客,等等,这都为宜昌各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先进经验。

五、短视频、微信融媒传播,突破乡村宣传“定式”

“乡镇档案”系列报道一经推出,受到各方好评,但也有读者打来电话说,走进新时代,报社要用微信、视频等更多丰富多元的方式来宣传,扩大报道影响。

商报编辑部在2018年1月17日五峰渔洋关镇这期报道中,首次采用了报纸+微信+主播视频访谈的融媒体报道方式呈现,令人耳目一新,引起强烈反响。《三峡商报》派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并邀请三峡日报社新媒体公司摄像师、主持人一同下乡采访,主持人以“边走边聊”的方式通过视频推介乡镇。随后,商报将制作好的乡镇短视频制作成二维码印在报纸右下角,读者在看报的同时,扫码即可观看原汁原叶的乡镇视频。后期的报道,就一直采用了报纸+短视频+双微的融媒报道模式。

在报纸发稿的同时,三峡商报官方微博开设了话题#乡镇档案#,累计发稿次数68次,阅读量18.4万人次,三峡商报官方微信发稿30余期,阅读量近12万人次,“乡镇档案”融媒体报道形式受到读者、专家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2018年12月,《三峡商报》又将见报的“乡镇档案”内容重新编辑整理,制作成一本本图文精美的“乡镇档案”系列宣传册,免费赠送给各乡镇,让其成为一张闪亮的“乡镇名片”向外推介,进一步扩大报道影响。

充分的前期策划,扎实的采编工作作风,有效的媒体融合,鲜明的全景式特点,《三峡商报》所采取的这些举措,都大大突破了以往乡镇主题宣传报道的“定式”。

六、全媒体报道,队伍的一次“四力”锻炼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守正创新,培养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传播事业的接班人,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的时代课题。

在“乡镇档案”系列报道中,《三峡商报》坚持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让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进一步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坚持到现场、在路上,多深入社会最基层、乡村条件最艰苦的地方,沉下去“接地气”,同时这种全媒体的报道方式也让记者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在走向实践的学习中不断提升乡村新闻报道的能力,增强了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

实践证明,只有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进一步深入田间地头,才能真正写出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具有乡土气息、田园温度的好作品。

猜你喜欢
商报三峡乡镇
三峡电站再创新高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乡镇扶贫印象
在“贴近”上下功夫 讲述义乌好故事——以《义乌商报》迎接党的十九大宣传报道为例
报刊图书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机电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