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英语教育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2019-08-15 00:44彭海涛
教育现代化 2019年102期
关键词:意识语言英语

彭海涛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著名语言学家克拉姆奇指出:“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密不可分”。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语言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下称“课标”)指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方面构成”,要求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2]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英语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 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这要求英语教育解决好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培养不仅涉及目的语文化即西方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涉及母语文化即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英语教育应当注重中外文化知识传授和学习的有机融合。张伊娜将课标中提及的文化知识概括为“人类文明知识”和“各国文化知识”[3]两类。人类文明知识指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包括文学、历史、艺术、哲学、教育、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对于上述通识性文化知识,英语教育工作者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侧重于学生的“学习与内化”,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结构,丰富文化素养;对于涉及各国风俗礼仪的文化知识,英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中外文化知识的比较,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思想,形成包容开放的文化价值取向。第二,正确认识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定位。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学生英语语言文化材料的学习,应达到“内化”与“外化”的有机统一:通过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而完成文化知识的“内化”过程;学生文化知识的“外化”则表现为正确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心的形成,以及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传播中化文化的能力。

可见,基础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的必然要求,对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心,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提高文化理解力和判断力,成为文明素养高、社会责任意识强的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 基础英语教育中学生文化意识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 重视语言技能培养,轻视文化教育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

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课程学习应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虽然国家不断加大素质教育的推进力度,但在英语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试教育的影子依然无处不在。英语教育者往往按照应试的要求,将英语课程中的语言文化学习材料肢解为不同的语言知识模块或能力训练模块,如词汇学习模块、语法学习模块、阅读训练模块、写作训练模块、听说训练模块等。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英语的工具性目标,突出语言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而忽视英语课程教学的人文性目标,即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同时,英语教育工作者自身文化意识的薄弱也是造成英语教学“重语言、轻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英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意识培养和教育的开展取决于英语教育工作者自身是否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现实情况是,不少英语教育工作者自身没有足够的文化意识,主要表现为:第一,文化教育观念不强。由于长期受到“重语言教学、轻文化教育”倾向的影响,英语教育工作者在教堂设计过程中,不善于从文化意识培养的角度安排教学活动;在备课过程中,不善于挖掘教学材料中的文化教育素材,也不重视搜集和利用现实生活中大量与文化意识培养相关的资源;在课堂教学环节和师生互动过程中,不重视文化教育内容的渗透;在教学评价和检测过程中,文化意识的考查体现不够充分或形式过于简单。第二,“教师先天文化储备不够”。[4]由于自身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也受到“重专业、轻文化”倾向的影响,英语教师自身的文化知识往往也非常欠缺;加之日常教学任务繁重,应试教育压力大,基础教育英语教师很难有自我充电和进修学习的机会。第三,缺乏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实际体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一项文化素质,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基础教育英语教师很难走出国门,直接参与各国的文化交流活动,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跨文化沟通过程,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对于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来说,是一项重大挑战。

(二)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整体上存在“重语言知识传授、轻文化教育”的现象,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的空间就更小了,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我国基础英语教育存在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5]金虹开展的调查研究认为,“在基础英语教育阶段,学生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甚是明显”[6]。如某城市重点初中三年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对应的英语词汇表达十分有限”,“对一些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了解甚少”:学生用英文对中国的十二生肖进行介绍时,不知道与鼠年(The Year of Rat)相对应的英语词汇是什么;还有不少学生无法用一段话对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进行较全面的介绍,只能说出只言片语,甚至有的不知道春节对应的英语单词(The Spring Festival)。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产生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有关的词汇和相关表达重视不够。受专业和学科背景的影响,英语教师在文化知识的教育方面往往对倾向于西方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的内容,而与中国本土文化有关的内容却往往不知不觉地被边缘化。第二,学生受老师和家长的影响,认为英语课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记英语单词,学英语句型,读英语材料,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意识却十分淡漠,本土文化知识的储备严重欠缺,更谈不上用英语表达或介绍本土文化了。

导致基础英语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对于英语本土化趋势的严重排斥。许多英语教育者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完全摆脱汉语的思维习惯,而用英语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这种作法对于学习者培养英语语感,训练英语交际能力的确会发挥一定的效果,但就语言习得本身的规律而言,这种要求不科学,也不切实际。语言学家麦吉耶斯曾指出:“第二语言学习者无论如何努力,都永远无法习得和本族人一样的语言学习能力”[7]。但许多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过分夸大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作用,将“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混为一谈,因而对于汉语所承载的中国文化也持排斥态度。实际上,在不少学者看来,中式英语(Chinese English)与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指中国英语学习者因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将汉语的语法原则和交流习惯直接带入生英语的习得过程之中,从而对学生的英语习得产生不良影响,说出的不是地道的英语,而是明显带有母语痕迹的中式英语;而中国英语则是英语在中国实现本土化的产物,是英语在中国语境中发生的语言变体,是一种被众多学者接受的语言现象。如“Long time no see”、“Toufu”等中国英语已经广泛运用于中西方之间的日常交际之中。“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8]。

三 基础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 文化意识培养素材的挖掘与利用

基础英语学科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一个首要途径是深入挖掘国家现有英语教材内容的文化教育价值,将教材内容的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主要资源。英语教育者应当认真梳理和分析教材内容,思考其中的文化教育内涵。首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和认识课文本身所体现的文化现象,启发学生就相关的话题开展讨论。第二,分析文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和时代背景,对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什么积极意义。第三,引导学生对作者所持有的文化态度和取向进行判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文化主题和思想。第四,引导学生对中外文化现象开展比较和讨论,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形成独立的文化认知。

除了充分挖掘国家现有教材的文化教育价值外,英语教育者还应当善于利用教材以外的各种素材,形成立体化文化意识培养资源库。作为教材内容的必要补充,英语教育者可调动图书馆、博物馆等传统资源渠道,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中外文化学习客户端等现代移动通讯手段,获取和搜集各类用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英语学习资料。传统文化素材包括经典中外文化名著,如《中西文化纵横论》(张忠利,天津大学出版社)、《中国结·美国梦:中美文化差异趣谈》(简孙,河南人民出版社)、Talking About China(《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李莎,外文出版社)、《筷子、手指和刀叉——从饮食习惯看文化差异》(蔡德贵,世界知识出版社)等;现代移动网络学习资源包括来自TED、VOA、BBC 等国外权威媒体的英语视频和音频资料,这些资料涵盖各国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名人轶事、新闻科技等内容,既有声音和图像播放文件,也有文字和图片展示文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素材学习和体验原汁原味的英语文化,同时受到英语语言学习的熏陶和浸染;同时,英语教育者还可以从“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9]、各类网络公开课或幕课平台中撷取有益的文化意识培养素材。学校还可以利用上述各类资源,根据本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组织英语教师开发文化意识培养校本教材,开设中外文化教育英语选修课或兴趣班,这样既可以弥补统编教材中文化教育素材缺乏系统性的不足,也有利于针对不同兴趣的学生群体开展因材施教。

(二) 课堂教学过程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文化认知不断提升的过程。作为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之中。“虽然文化品格的某些方面显得抽象和宽泛,但文化也是可教授的,教授的重心在于通过学习者对获得的信息加以思考,为不同的文化信仰寻找合理性解释,从而增补、丰富自己的知识信念系统”[10]。

在教学导入阶段,英语教师可利用与教学内容所传达的文化信息相关的音视频资料或微课片断,启发学生思考相关的文化现象,或鼓励学生围绕相关问题开展小组讨论,从而唤起学生的文化意识,激发其“获得文化信息”的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形浓郁的文化氛围。比如江苏省特级教师文俊在讲授译林版八年级教材(下)Around the world in 8 hours 一文时,在课堂导入阶段向学生播放了有关美国纽约百老汇大街的文化视频Memory, 并设计了下列两项活动:“① Play the video of Memory from the Cats; ②Revision(a game): Present students with a group of partly- covered pictures of some world-famous places of interest and get students to guess what they are and tell the class how they can recognize the places”[11]。通过对纽约百老汇等世界文化名胜视频的观看与讨论,学生对其文化特征产生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对世界各地文化的差异有了初步印象,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做了有益铺垫。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完成基础语言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发掘文本所蕴含的文化现象,认识其内涵和背景,并通过拓展延伸,适度引入相应的中国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和思考,为中外文化的差异“寻找合理性解释”。比如在讲解剑桥中学英语教程关于英国海洋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下列问题,在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英国海洋文化及历史的同时,引导他们思考中国的海洋文化及历史,探讨中英两国海洋文化的差异:Why is the sea so important in the life of the British people? 答案:To get seafood, to get oil. Why did British sailors go to other countries? 答 案:For war and land. Who was the most famous sailor in Chinese history? 答 案:Zhenghe and his followers. Why did they ship to other countries? 答案:To show off the power of China. So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ritish sailors and Chinese sailors at that time? 答 案:The British sailed for war and land, but the Chinese did that for friendship and connection between countries.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对中英两国的海洋文化有了一定认知:海洋对于中英两国都很重要,但历史根源却存在重大差异。英国为了对外扩张,开拓殖民地而进入大航海时代,而中国的航海事业却肇始于传播中国文化和加强对外交往的需要。这样,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获得了关于英国海洋的语言和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有关中国海洋的文化历史知识,对于两国文化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思考、探讨和认知。这样,学生“才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态度,文化认同感和鉴别能力”[12]。

(三) 英语文化实践活动的潜移默化作用

基础英语教育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除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外,还需要丰富的课外英语文化实践活动作为补充,使文化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日常生活实践相互融合、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浓厚的校园英语氛围相互融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语言认识能力,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开展主题明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13]。”

第一,通过举办校园英语节,创设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英语教育者可指导学生在英语节期间组织和开展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项目。低年级学生可举行英语歌唱比赛、英语手抄报展示、英语书写大赛、英语朗诵比赛等活动,以增加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高年级学生可举行英语短剧表演、体现中外文化差异的英语演讲比赛和主题辩论等活动。如学生通过“项链”、“皇帝的新衣”等短剧的设计、排练和表演,可加深对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虚伪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对西方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认知的能力。

第二,定期举办英语阅读沙龙、英语角等主题实践活动。英语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外文化知识的同时,唤醒其文化意识,加深对中外文化现象的反思和认知。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沙龙,与同样具有英语阅读兴趣的同学交流心得体会,对相关的文化主题进行讨论,还可与志趣相同者分享阅读资源,共同为阅读过程中遭遇的文化困惑寻找答案。学生可以围绕《简爱》、《呼啸山庄》、《哈姆雷特》、《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双城记》等经典文学作品,探讨作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也可以围绕阅读过的动画故事和科幻作品展开辩论,探讨世界的未知之谜。另外,举办英语角也是一种方便灵活的英语文化实践活动形式。学生可以结合课程学习或课外阅读内容,围绕某一项文化主题设计和开展英语角活动。比如有的英语老师结合人教版《英语》五年级下册 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 的学习,以培养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为目标,指导学生开展了“了解清明文化,感受传统魅力”英语角活动。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学生分组搜集和整理与清明节有关的文化活动及其英文表达方式如tomb-sweeping(扫墓)、kite flying(放风筝)、spring outing(踏清),并做成以清明节为主题的PPT;之后,清明节假期期间各小组分别开展扫墓、放风筝、踏清等活动;返校后,各小级在英语角活动期间分别播放介绍清明节文化活动的英语PPT,并用英语交流参加外出实践活动的收获和体会。由于活动准备充分,学生既有共同学习搜集相关文化知识的经历,也有亲身参加外出实践活动的体验,因而个个有感而发,讨论积极热烈。

四 结语

总之,基础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英语教师充挖掘课内外各类文化教育素材,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和英语文化实践活动的熏陶作用。

猜你喜欢
意识语言英语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语言是刀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读英语
我有我语言
酷酷英语林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