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孟须芹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秦皇岛)
宏观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已然形成,加重了当代大学生之间的就业竞争。同时,社会上长期存在高职教育等同于“二流教育”的偏见,过度强调学业学历,导致高职学生处于相对明显的弱化,加之社会竞争愈演愈烈,使之面临着越发严峻的就业压力,严重影响着他们健康成长。对高职学生就业压力的关怀,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备受关注和热议。
在公众普遍认知范畴中,就业即是指劳动者基于生产资料运用,并通过相对稳定劳动而获得社会报酬的过程[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某种维度上讲,成功就业是高职学生人生“扬帆起航”的起点和基础,对实现其职业价值、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等多重目标追求有着非凡的价值意义。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与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就业挑战,尤其是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根据对秦皇岛地区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调查数据显示,98.8%的学生均感受到了就业压力,并且呈中等偏上水平[2]。同时,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就业压力表现亦有所差异,如女生的就业压力高于男生、乡镇学生的就业压力高于城市学生、普通学生的就业压力高于学生干部等。综合来讲,高职学生就业压力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包括环境挑战压力、专业前景压力、社会支持压力、就业资源压力、能力个性压力、职业期望压力、学业学历压力等。另外,从根源上讲,高职学生就业压力是多重影响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用人单位偏见、学校引导不足、个体素养偏低等,决定了其有效应对必须要得到多方面的共同支持,以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3]。
就业作为一项重大型民生工程和根基性民心工程,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党和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同时,在李克强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思维导向下,各地政府应积极培植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宏观导向产业结构调整,突破地方保护主义的藩篱,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人才流动性,并出台系列配套监管制度,规范经济市场行为,从而为高职生成功就业保驾护航。在此过程中,国家需进一步完善我国政策法制,鼓励企业积极吸纳优秀高职毕业生,并有效干预和协调其招聘行为,支持高职生就业,突出社会主义优势,坚定他们的发展信心与美好憧憬。另外,在当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视角下,高职生不仅仅是抢占当前的就业岗位,其核心更多的应着落在成为新岗位的开拓者。为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高职生创新创业的支持,提供专业指导、予以特殊优惠之余,重视实训基地建设,整合各方优质资源,引导企业、高职院校及其他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素养,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活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和信心,舒缓就业压力[4]。
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学历教育上的优势并不突出,其基本定位是发展实用型人才。针对上述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分析,学校应予以积极的支持与引导,以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紧紧依托经济市场导向功能,灵活调整专业结构,适度压缩就业率长期偏低的专业招生人数。同时,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建设,持续优化课程设置,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着力加强第二课堂阵地开发,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文体实践活动,开拓学生知识视界之余,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中锻炼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可充分依托校企合作的优质资源整合,以定岗实习等方式,引导学生社会实践,善于总结发现他们现阶段成长中的不足,以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并及时反馈相关动态信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完善。除却上述这些,面对高职生越发沉重的就业压力,学校要高度关注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不断充实课程体系构成,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根据他们的日常思想行为表现情况,基于师生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加强沟通引导,及时帮助他们走出负面情绪阴影,并传授其正确的排解方式,使之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实现更高层级的成长,并结合职业发展规划,自发努力。
如上分析所述,社会层面的支持是影响高职生就业压力的关重因素之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加之宏观政策指引,我国企业同步实现了数量与规模的同步增长,但同时其彼此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在其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战略地位越发突出,该方面的建设至关重要。高职教育作为人才资源输出主阵地,与企业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性。因此,各类行业企业应积极参与到高职教育发展体系当中,为更多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由此汇聚更多优秀人力资源的同时,深入了解高职教育特色,对其考察人才亦有莫大好处。同时,用人单位还需进一步转变用人方面的偏见,树立高远的战略目光,既要懂得用好人,亦要懂得培养人,善于发现高职生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等个性优势,而非一味地强调学历、工作经验等,实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迈向可持续发展之余,推动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践行落实。在此过程中,就高职生就业问题加强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交流,从人才供需动态平衡的角度出发,提出更多可行性建议,协助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优化,同步实现自身发展价值、社会价值追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另外,加强高职教育宣传,提高公众重视程度,改善高职生的社会地位,对舒缓其就业压力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
高职学生就业压力的产生,除了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之外,其个体层面的不足亦是产生负面心理效应的重要原因。根据积极心理学,倡导对个体或社会具有的文体做出积极解释,并使之获得积极的意义。对于高职学生个体而言,要善于运用所学,基于教师有效指导,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积极认知和评价压力事件,客观看待人生中的顺境与逆境,并结合自身喜爱偏好,通过感兴趣的活动项目排解压力,尽快从抱怨、逃避、幻想等极端行为中跳脱出来。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高职学生可通过与同学交谈、教师咨询等方式,带动积极情绪情感的产生,改善就业焦虑。同时,高职学生还应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未来,充分做好每一天的规划,降低就业压力的产生频率。除此之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联网公众服务平台优势,关注专业所属行业的动态发展,及时调整职业发展规划,明确未来的前进方向,砥砺前行,在老师、同学、家长等的帮助下,落实到成长中的每一个阶段,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素养水平,包括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选择决断能力等,从而坚定为美好未来的信心,并为之做出无限努力,是积极应对就业压力的有效方式。如此,在政府、学校、社会的有效支持下,加之个体自身努力,势必会使就业压力“无所遁形”。
综上所述,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市场环境、企业偏见、学校支持、个体素养等,当代高职学生面临着日臻严峻的就业压力,影响着他们健康成长,是教育发展必须要关注的焦点,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其有效应对需从政府、学校、社会和个体多个角度入手,并采取差异化的方式方法,从而引导他们健康发展,促进其成功就业,使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并实现自身职业价值、人生价值等多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