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程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高职学生面临着更加多元化的思想冲击,这其中也混杂着一系列消费主义、自由主义的落后思想,这些思想大大冲击着核心价值观在其心中的地位,其依靠自身的是非观也很难完全正确地明辨是非,同时,部分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上的“脱节”也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峻性,一方面部分辅导员将思政教育视为思政专业课教师的任务,忽略了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辅导员自身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参与思政教育的关键艺术,这都是新时期高职辅导员工作必须突破的问题[1]。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年状态,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急剧变动的时期,一方面,其经历了系统的基础教育,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与实践经验,因此对于各类事件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仍然不够完全成熟;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被肯定、被认同也有强烈的需求,渴望“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在实践中很容易表现为“逆反”的状态。可以说,如果背离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一味地推崇传统意义上的说教式思政教育,则必然会与其思想需求发生极大冲突,从而使得思政教育流于形式。
从辅导员层面来说,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使得单一的思政教育方式难以满足现实的思政教育需求,部分辅导员没有与时俱进,缺失对于学生普遍价值取向的了解,使得思政教育无的放矢;部分辅导员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大而化之的“大锅饭”教育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这都成为高职思政教育弱化的诱因。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导向,思政教育的强化也是基于培养新时期全面人才的战略目标,这应当成为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参与的基本导向。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职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多样,其思想状态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果不能把握其思想导向、为其提供正确的思想道德引导,必然会阻碍立德树人目标的深入落实。基于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当积极参与校党委、团委的顶层设计工作,使得思政教育在日常工作中占据核心地位,从而有效打破思政教育形式化、边缘化限制,为思政教育的落实提供更加清晰明确的指导,避免出现应付差事的错误行为,加速课程思政的深入发展[2]。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当在落实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主动参与到高职院校思政专题工作组织中,积极考察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推动思政教育试点的持续发展。综合来说,顶层设计的积极引导及各项制度的有机协调,是推进课程思政深入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思政教育并非一个单一的“灌输式”,恰恰相反,思政教育的效果能否落到实处,很大程度上处决于其是否完成了双向的积极互动。因此,辅导员在同学生接触并提供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心理状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思政教育的整体目标细化到学生关心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将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采用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树立起亲和的个人形象,使得学生从内心形成对辅导员的认可与尊重,进而主动接受辅导员所传授的思想政治观点。辅导员要尽可能避免“讲空话”“讲大话”,应当积极探寻先进思想同学生点滴生活的融合点,例如,在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参考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时政信息,也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强调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再比如,在组织学生参与院校等各类活动的过程中,辅导员也要及时完成“主导者”到“引导者”“合作者”身份的转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其积极调动创新思维,并发挥好团队协作精神,让其在实践参与中感受到先进思想的指导价值。当然,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极为全面且更加琐碎的系统化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大而化之,这也要求辅导员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人性化教育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引导。尤其是对于对部分学生给予“特别关注”。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学生在性格偏向、家庭背景、经济能力等方面均有着不一而同的表现,其中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偏远地区学生等在思想方面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力量[3]。
思政教育并不是停留在书本、口头语言上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思政教育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更是将思政教育理念贯穿到学生大学生涯的基本手段。辅导员要积极配合高校在重大事件节点举行的各类活动,例如,学生最初入学时,教师应当以“开学第一课”的形式为学生介绍院校的基本情况,并以亲和的态度打消学生初入校园的陌生感、顾虑感,为后续的思政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一些重大纪念日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上好“历史课”,引导其认识到纪念日活动的现实意义,自觉主动地领悟中华民族伟大的革命与奋斗历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认同;在学生毕业离校前夕,辅导员要上好“最后一课”,肯定学生在高职就读期间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绩,引导其在走向社会之前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4]。除此之外,辅导员也应当积极同高职院校各院系及校外力量相互配合,为学生引入更加多元化的思政实践参与机会,如组织学生赴本地区红色纪念经典参与红色教育;或邀请优秀毕业生为“学弟学妹”提供职业规划、个人前途的座谈,引导学生对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思考;辅导员也要积极发现校园生活中思政学习的“典型”,设立“时政学习之星”“志愿活动之星”“科技创新之星”等多种激励形式,营造出良好的思政学习氛围,真正将思政教育落实到高职生活的各个实践层面。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助推了多元价值思潮的兴起,这对传统的思政教育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但同时,如果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使得其成为创新思政教育方式的“利器”,也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互联网已经是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味地要求学生远离互联网既没有实现的可能——因为互联网已经实现了同社会生活的高度融合,也没有推行的需要——互联网也蕴含着大量的有益资源,可以助推学生的健康成长。正所谓“堵不如疏”,高校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发挥好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技术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交互性强的优势,使得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而对空泛、枯燥的“理论说教”具有天然的排斥,因此高职辅导员要利用好微信、微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实现思政教育的常态化发展[5]。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公众平台为学生推动一些大政方针,并尝试运用更加通俗化的语言为学生提供解读,使得其形成了解时政热点的初步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应用新媒体技术,扮演好“心灵导师”的角色,由于新媒体平台具有更强的“隐私性”,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向教师反映自身的心理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从而及时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共性化思想状态,为日后思政教育方向的调整提供参考。
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在思政教育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在高职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为高职青年学生提供正确的思想引导、使得其形成符合新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思想道德的必由之路。辅导员是同高职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教育者群体,其一言一行均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辅导员必须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方法,转变思政教育工作态度,在思政教育中扮演好“引路人”的关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