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本科评估”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2019-08-15 00:44郭利刚
教育现代化 2019年102期
关键词:资源管理土地专业

郭利刚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晋中)

“土地规划科学”在我国成立初期由前苏联引入到中国,1956 年,“土地规划”专业首次建立于东北农学院,1985 年,“土地管理”本科专业首次建立于中国人民大学,1998 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首次成立,属于公共管理门类的次级学科[1]。此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相继在相关农业、师范、财会、工科等高等院校开设。我校管理系于2014 年开办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进行招生,建设目标为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土地资源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及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规划、土地管理、房地产估价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2018 年第一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适逢我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而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是提升我校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大举措,此项工作的内容包括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和特色项目。基于此,本文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标准,分析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现状以及存在不足,进而提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改进措施,为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一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对专业建设的标准

(一) 规划专业发展方向,明确专业定位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和标准》,要求学校办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清晰,规划科学合理。学校办学能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符合学校发展实际需要;注重办学特色培育。明确专业定位是各高校优化课程配置、培养优秀人才的基本前提。它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作用,提供培养标准并给予实施保障。立足于专业自身的硬件水平与优质资源,通过与其他院校的该专业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地加强完善该专业的发展空间,有利于精准预估专业发展趋势,突出专业特色[2]。

(二) 提高学生质量水平,加强人才培养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和标准》,要求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效果明显。现代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愈发严格,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的设置与优化相辅相成、紧密关联。专业的设置与优化必须服从于现代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标准,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计划,全方位地造就高水准人才[3]。

(三) 提高教学管理体系科学化,完善教学管理建设

高校的科学管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保障教育管理体系的标准化运行。换而言之,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体系是现阶段教育部门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提升高校管理质量,促进我国教育水平的发展[4]。

二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一) 建设方向尚待明确

我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目标定位上存在显著的不同之处,各具特色。如中国人民大学专注于土地政策方面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侧重于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合理利用,南京农业大学侧重于土地资源的经济特点和优化配置与管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优势在于土地整治工程领域、北京师范大学侧重于土地经济与土地管理、武汉大学侧重于土地信息技术及其应用[5]。我校建校时间较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我校属于新建专业,于2014 年进行招生。在专业建设方面应依托我校的优势专业地理科学,顺应学校的整体发展趋势,以培养服务山西经济的土地专业人才为目标,进一步地明确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定位和发展方向。

(二) 课程内容交叉重叠

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共计开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31 门。课程内容之间划分不明确,存在交叉重叠的问题。如地籍管理学和土地法学课程都包含土地产权、土地测量、地籍管理和土地信息系统和土地调查的内容;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学和房地产估价课程都包含土地评估的内容;土地资源学和土地调查课程都包含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资源评价的内容;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和土地估价课程都包含地租理论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调整授课方案,明确授课的重难点,避免课程内容重复。

(三) 理论实践衔接不足

理论与实践的恰当衔接,有利于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工作实际相结合,提高研究和处理专业实际问题的质量和效率。我系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课程数目共计55 门,其中,专业实验、实习课程有12 门,共计168 学时;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有31 门,共计1801 学时。根据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和标准,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不低于25%。对照比较,我校该专业的教育模式偏向传统,实践教学环节仍需加强,理论与实践衔接不足。

(四) 创新实践思维缺乏

我校作为师范类院校,很多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准备教师资格考试、计算机水平考试、研究生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与研究略显不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实习课为168 学时,占比达到总课时的7%,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过少,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较差。该专业的部分学生对专业仪器、专业软件操作不熟练,不猛满足社会及企业需求,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就业优势。

三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提升路径

(一) 明确专业建设目标,突出办学特色

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办学宗旨是: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校地理科学是太原师范学院国家级和省级的优势学科,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以“地理科学”这一优势学科背景为依托,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以适应就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并促进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为宗旨,大力建设与发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能够胜任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避免课程重叠

教师在准备教学授课的过程中需要相互合作,教学重点须明确,避免教学内容重复。例如,土地产权的内容在土地法学课程中需要多侧重一些;土地测量、地籍管理和土地信息系统和土地调查的内容在地籍管理学课程中需要多侧重一些;地租理论的内容划分到土地经济学课程中作为重点内容讲解等等;就业导向和课程学习应相结合,合理设置选修课,能够反映土地科学前沿的选修课程也可以适当增设;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性地理解、借鉴和吸收现阶段土地资源中热点问题理论中的新方式和新做法是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认识并理解专业前沿热点话题的必由之路。

(三) 深化校政企结合,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太原师范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虽然与多家企业签订实习实践协议,但尚未建立规范的校企合作基地。太原师范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加强采用“校政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调整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与校外实践基地形成了长期稳定的联系,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注重优质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不仅能够牢牢地扎实掌握和理解专业理论基础,还可以不断地加强实践创新能力;以实践性教学模式完善学科建设,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的区域性、实用性,促进同类地方高校相关专业实践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大力提升本学科在省内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四 结语

伴随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更加需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培养人才。“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强有力地推动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工作:在专业定位方面,有利于明确专业建设思路,突出专业特色,有利于进一步地完善办学体制;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利于开创“校政企”或“产学研”三体合一的教学方式,加强认知型、实践型、创新型三点整合,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标准;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改善教师的专业水准和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式,扩大技术教师的数量;在教学管理方面,有利于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来完善知识体系的建构,提高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的科学合理化等等。

猜你喜欢
资源管理土地专业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论目标绩效考核正向激励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我爱这土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