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CIENCE文化的重点实验室管理和建设——以南京邮电大学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例

2019-08-15 00:44:49沈晶晶张磊
教育现代化 2019年103期
关键词:有机学术实验室

沈晶晶,张磊

(南京邮电大学 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江苏 南京)

实验室文化作为高校实验室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从实验室制度、环境、精神和行为四方面进行了有机整合。优秀的实验室文化是一种黏合剂,可促进实验室成员形成共同的信念、和谐的氛围,产生凝聚力,同心协力地实现实验室的目标。高校积极开展实验室文化建设研究,以创新追求为主题、把握团队协作的大方向、唤醒敬业奉献的自觉意识,为实验室可持续发展注入崭新活力[1-3]。

本文结合南京邮电大学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文化建设的实践,分别阐述了实验室核心文化-SCIENCE文化建设的内涵和目标,详细总结了实验室在SCIENCE文化建设中取得的创新建设成果,争取打造全球一流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重镇。

一 SCIENCE文化建设的意义

实验室文化建设是在完善现有科研条件的基础上,逐步规范健全运行机制、创新管理体制,探索走出符合当代高校发展特色的实验室建设新步伐,去引领学科乃至学校的发展方向[4]。

本实验室创造性的提出科学(SCIENCE)文化管理理念:心存质疑之念(S:Skepticism)、探本 溯 源 之 姿(C:Curiosity)、废 寝 忘 食 之 态(I:Industriousness),严 守 道 德 之 虑(E:ethics),探索 创 新 之 本(N:Novelty)、成 竹 在 胸 之 勇(C:Confidence)、满腔热忱之心(E:enthusiasm),以风清气正人和为建设目标,营造健康学术氛围,鼓励天道酬勤,遵循社会道德,坚守学术良知,促进团队精诚合作,稳固一体两翼,实现互助合作。

随着实验室的不断发展壮大,其所面临的外部威胁及内部劣势也日趋显示出来,我们也越来越清楚意识到实验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重点实验室通过核心文化的建设,为团队注入源源动力,进一步凝聚团队力量、增强一体两翼格局的竞争力;宣扬团队正能量、提升团队SCIENCE文化的认同度;明晰团队道路、推动实验室健康发展,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早日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二 SCIENCE文化建设内涵

近年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工作,在随着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不断渗入实验室文化中。在经过数年的建设与探索后,实验室打造出SCIENCE文化品牌,诠释了实验室的运行机制和治学理念,是实验室健康长久、持续发展的无形财产[5-7]。

(一) S(Skepticism):科学质疑

科学质疑意味着心存质疑之念。一直以来,学术界科研人员对Nature、Science等世界著名杂志期刊几乎是顶礼膜拜,这种态度其实也是不可取的。但是,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在北大百年校庆发表演讲却提到,据他的了解,Nature、Science等期刊在出版半年之后,有60%的文章被证明有不同程度的错误,或者是局部错误、部分错误。因此,实验室在维护独立学术人格、鼓励自我科学判断、强调自主逻辑思考方面,理应倡导和始终贯彻“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的精神,既要不断向Nature、Science等世界著名杂志期刊冲刺,又要秉持质疑精神向权威宣战,只有在不断质疑的过程中,才能提升科研水平、推动学术进步。

(二) C(Curiosity):好奇心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研工作者只有永存一份好奇心,以探本溯源之姿洞察与想象,才能创新思维、创造成果。实验室需要这种不满足于现状,锐意进取、拼搏探索、满怀激情的“标新立异”者 乃至“离经叛道”者。

(三) I(Industriousness):天道酬勤

英语Diligence is the means by which one makes up for one’s dullness翻译成中文可以理解为勤能补拙。勤奋是实践过程中提升思维水平与悟性的手段,而不是目标,再经过艰苦卓绝的品质磨炼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8]。 我们实验室一路走来,归根结底就是勤奋起家、白手起家的道路,在实验室内部提倡废寝忘食之态,努力拼搏获取学术界认可的学术道路,营造一种健康的文化氛围。实验室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在国际学术界建立起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是与团队成员共同的辛勤付出直接相关的。

(四) E(ethics):守望良知

《礼记·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回归大学之道,我们应引领先进文化、守望正义良知、严守道德之虑;秉承学术诚信、恪守道德行为规范、杜绝科研造假、抵制学术不端,推动社会进步。实验室历来重视学术道德的建设,从来抵制用非学术手段干扰正常的学术判断,当前学术界已出现很多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负面事件,我们应时刻保持警惕,严防不正之风蔓延至团队。

(五) N(novelty):追求创新

实验室担负着锻炼、培养高级科研人才的重责大任,创新则是实验室各项建设中亘古不变的主题,尤其特色文化的创立与发展更是一个长期探索与创新的过程[9,10]。创新不一定有高深丰富的知识,但必定有创见;创新在管理模式、行政运行、人才培养等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并非只限定于科学研究。实验室以人才培养为创新之本,从潜能激发、理念引领、聚集效应、团队合作等方面探索创新模式。

(六) C(confidence):自信力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以及“211”“985”工程等高等教育发展计划的推进,中国大学的水平与质量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从未如此接近国际学术前沿和世界一流水平。作为独领有机光电子风骚的创新团队,我们理应有这样的学术自信,希望我们团队在国际性重要指标上未来也能有所斩获。鼓励团队成员,尤其是青年教师增强自信,与国际优秀同行同台竞技切磋,拓宽人才的国际视野,提升团队的科研国际影响力。

(七) E(enthusiasm):奉献热忱

奉献热忱视为实验室核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国知识分子的报国热忱、为祖国科教事业奋斗终身的科学热忱,进而实现科教强国梦。本实验室从建设之初,就创建了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开发机制,大力招揽海内外高端人才,尤其是吸引优秀海外华人回国发展、奉献科学热忱、报效祖国科教事业,旨在中国建设形成高层次、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载体,创建国际一流的学术团队,推动我国有机光电子学行业领域的快速发展。

三 实验室特色文化建设及成果

(一) 实验室基本情况

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实验室是以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为主体,以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的前沿研究为导向,以有机电子学为主线,融合信息、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能源等多学科高度交叉的研究基地。2007年9月获江苏省科技厅批准建设“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重点实验室”,2010年获批省部共建“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实验室的材料、化学学科得到快速发展,根据2019年5月最新ESI统计,化学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5‰,材料科学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4‰。其中,材料科学学科在所有进入ESI前1%的852个机构中,排名334位,位居全球前3.920‰;化学学科在1212个机构排名585位,位居全球前4.827‰。所统计的论文贡献主要来自本重点实验室的材料和化学学科。

(二) 实验室特色和优势

实验室建设伊始即具备学科交叉特色,涵盖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优势特色学科,是有机电子信息领域国内唯一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实验室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有机电子学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形成了独有的研究特色,相关研究均处于在国内领先地位,部分工作甚至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在分子能带工程、高性能有机发光材料、有机半导体存储器、有机激光、钙钛矿发光器件以及信息传感等方面保持着领先优势,为我国塑料电子行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鉴于重点实验室在上述工作的突出贡献,重点实验室主任黄维院士荣获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外籍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等荣誉称号。

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支在有机电子学及相关领域具有很强的攻坚和创新能力、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学术地位和声望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固定人员114人,正高34人,副高30人,中级27人,行政管理人员10人;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2人、国家基金委“杰青”获得者5人、国家基金委“优青”获得者3人、青年973首席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青年长江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拥有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创新团队2个和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5个。

(三) 实验室学术成果

重点实验室以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为特色,在有机电子、信息显示材料与器件、信息传感与成像技术等主要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在国内外有机电子及信息技术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在高性能的半导体发光材料与器件领域和信息加密材料与存储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产权成果,为我国有机光电子学发展打下了基础,为提升我国有机电子学及其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作出重要贡献。

实验室科研用房占地12000 m2,拥有总值逾亿元的各类大型仪器设备,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近五年在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平台建设、科研成果和开放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共承担包括国家重大科学计划项目、“973”课题、青年973项目(首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60余项,在Nat. Mater.、Nat. Nanotec.、Nat. Commun.、AM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文章560余篇,入选科技部“有机光电子学”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有机与生物光电子学”教育部创新团队,化学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5‰,材料科学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4‰。研究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

(四) 实验室交流与合作

重点实验室积极推行全球化战略,构建海外合作平台,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研究机构合作成立“江苏—新加坡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联合实验室”“中国—新加坡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实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西北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交流关系,先后派出数十位研究骨干人员出国参加交流,并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联合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实验室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K.Matyjaszewski教授合作申报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重点国别和地区研发合作项目“功能嵌段聚合物的自组装行为及其器件性能”,项目已顺利完成验收,并取得令人瞩目的合作成效。英国牛津大学副校长Donal Bradley院士等多位有机电子学领域学术大师多次率领其研究团队到访重点实验室指导工作,与团队成员讨论最新进展。

自成立以来,重点实验室聘请了20位国际知名的教授担任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极大地增强了科研实力。根据自然出版集团发布了2016自然指数排行榜(Nature Index 2016 Tables),南京邮电大学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综合排名第66位,江苏高校第11位,在全球跨机构合作最积极100所院校中位居第16位,化学领域全球合作最积极50所院校位居第14位。实验室在建设期间作为承办单位成功举办十余次大型国际、国内及区域性学术会议,先后邀请数百名在相关领域卓有建树的杰出科学家交流前沿学术成果,通过一系列大型学术会议的成功召开,进一步加强了实验室与海内外知名学者在有机电子学、信息显示材料与器件关键技术、信息成像与医疗诊断关键技术方面的协同创新、共同合作。

四 结语

文化建设代表了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精华力量,在实验室建设环节中显得非常重要[11]。南京邮电大学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在SCIENCE创新文化理念引领下,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对江苏省、乃至全国在该领域的科技创新、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力求早日建成特色明显、水平一流、人才一流、体制机制一流、创新成果一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国家级科学研究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猜你喜欢
有机学术实验室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3:22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当代陕西(2019年23期)2020-01-06 12:17:52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22期)2019-03-07 05:17:26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21期)2019-02-24 06:55:52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20期)2019-02-24 06:55:35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19期)2019-01-16 05:36:09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1
如何养一条有机鱼
环境与生活(2016年6期)2016-02-27 13:4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