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转提学: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理性出路

2019-08-15 00:44张乐乐
教育现代化 2019年103期
关键词:队伍辅导员培训

张乐乐

(1.重庆科技学院,重庆;2.西南大学,重庆)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这为新时代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2017年9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以下简称《规定》)将高校辅导员明确定位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一定程度上而言,高校基层一线专职从事大学生日常教育、服务和管理的辅导员是塑造大学生灵魂、塑造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力量,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出路”问题不仅关系到这支队伍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的实效性。

一 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现实困境

中发〔2004〕16号文件下发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辅导员的学习条件、工作保障不断改善,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不断完善,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现状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一)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程度不高

一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程度较低。据一项涉及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70余所高校近千名辅导员的调查结果显示,热爱辅导员职业、打算终身从事该职业的辅导员仅占15.74%;由于道德、良心和责任使然,75.65%的辅导员主张在担任辅导员期间尽职尽责,不误学生发展;6.15%的辅导员把辅导员工作当作谋生手段;10.46%的辅导员在有适当机会就会转行;2.09%的辅导员希望尽快转行;1.48%的辅导员觉得无所谓,干什么都一样。[1]这反映出当前高校辅导员确实存在职业归属感不强、岗位认同感不高、职业发展信心不足等现实问题。

二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当前辅导员的来源主要是优秀的本科、硕士毕业生及部分调配的干部,并没有对辅导员专业作严格的限制,现实表明大部分辅导员没有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等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基础薄弱。[2]有的高校特别是工科高校在招聘专职辅导员时往往考虑二级院系专业相近因素,并未考虑辅导员职业的学科背景特点,导致部分辅导员缺乏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需的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专业化程度偏低。

三是辅导员队伍专家化程度偏低。2008-2013年度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事迹的文本分析显示:职称为讲师及以下的有55人,约占选取总人数(60人)的91.7%;职称为副教授的有4人,约占选取总人数的6.7%;职称为教授的仅有1人,约占选取总人数的1.7%。[3]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的代表尚且如此,可以想见高校辅导员专家化程度的现实状况。

(二) 辅导员队伍有序流转机制尚不健全

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动过快、职业期限过短,整体上长期处于“无梯队、无层次、无结构、无积累”的“实习”状态。[4]据一项调查显示,进入岗位的辅导员在工作调动发生时,超过半数的调动原因是根据工作的需要而非按照专业进行调整,随意性也很大。[5]当前,在高校中确实存在着“铁打的学校,流水的辅导员”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是客观存在的。有的高校过于强调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存在辅导员流转困难、出口不畅等现象。有的高校对于辅导员流转则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造成辅导员流转无序、随机性较大、流转不规范等现象。有的高校尚未完全建立辅导员有序流转机制,导致不能胜任辅导员岗位的人员不能够及时流转出去,从而极大地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三) 辅导员队伍职称职级等提升机制尚不完善

高校辅导员虽然在政策上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理论上也是可以“双线晋升”的,但实际上辅导员职称职级提升机制并不完善。绝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因年纪轻,工作年限不符合专业技术职务、职级晋升条件要求,晋升机制也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之处,“有路不好走”“中看不中用”。[6]从教师职称晋升角度来看,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需要有相应的科研成果,但目前绝大多数辅导员的大部分精力主要放在大学生日常教育、服务和管理的事务性工作,无暇再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搞好科学研究。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取得的科研成果相应也会更多。辅导员与教师在同等条件下竞争,其职称晋升明显处于劣势地位。且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尚未真正落实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的单独评聘政策。从干部晋升角度来看,辅导员发展路径是畅通的,但晋升机会是有限的,且存在较多未知或不确定因素,并非完全取决于辅导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有的高校在辅导员职务提拔任用等方面还缺乏具体有力的保障举措。

(四) 辅导员队伍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机制尚不健全,培训人员覆盖面不足,缺乏专业深度和专业方向细分,培训时间较短,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结合不紧密等。[7]具体表征为:其一,辅导员学历提升不够。部分高校对于提升辅导员学历层次重视不够,部分辅导员也不愿意进一步提升学历层次,造成其在工作中感到自身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不足以支撑其开展学生教育、服务和管理的工作需要。其二,辅导员培训体系不完善。部分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制度不完善,对于辅导员学习培训的安排系统性不强、随意性较大,学习形式比较单一,培训内容与工作实际结合不够,存在着“为学习而学习、为培训而培训”的现象,辅导员学习培训的实效性较差。其三,辅导员调查研究不够。部分高校辅导员对工作本身的研究与调研不够,大多数辅导员将主要精力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对辅导员工作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等思考不够、钻研不够、研究成果也不多。

二 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专转提学”的理性出路

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专转提学”的理性出路是基于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实困境提出的,是一个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系统体系。其中,“专”即倡导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转”即允许辅导员转岗交流、调整退出;“提”即提拔激励辅导员,包括提拔使用、提升职称职级等;“学”即支持辅导员学历提升、完善培训体系、支持开展调查研究等。与此同时,“专”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也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的根本举措。“转”是确保辅导员队伍整体质量、生机与活力的渠道之一。“提”是保持和激发辅导员队伍发展活力的重要保障。“学”是构建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抓手。在一定条件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转提学”的出路之间,是可以动态转换、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

(一) 坚持“专”的方向:引导辅导员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道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重视各级各类学校辅导员专业发展。《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这为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依据。

一是引导辅导员走职业化发展道路。所谓辅导员职业化是指使辅导员工作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和心理上逐渐符合职业标准,有完善的职业规范和管理制度,成为一部分人的长期稳定工作并获得相应职业地位的过程。[8]2012年以来,教育部先后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以下简称《规划》),启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培育支持计划”“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计划”“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等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专项工作。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义和职业守则,界定了辅导员应当具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法律法规知识等内容。《标准》的出台与实施为进一步增强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强化队伍建设政策导向、丰富工作专业内涵、明确岗位工作职责等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政策依据。高校应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际,贯彻《规划》和《标准》各项要求,落实辅导员配备比例、人员编制、双重身份和双线晋升等“硬性指标”,搭建辅导员职业发展平台,完善和规范辅导员管理培养机制等举措,引导辅导员走职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二是引导辅导员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所谓辅导员专业化是指辅导员经过培训和学习后具备完成思想政治引导、学习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就业咨询指导等工作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以及相关的职业理想与素养的过程。[9]《标准》规定了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九个方面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事实上,这些都是辅导员在专业化方面可深入发展的方向。高校应坚持举办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辅导员优秀博客博文评选、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等活动,支持辅导员承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形势政策、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支持辅导员报考国家职业指导师和国家心理咨询师,积极鼓励和引导辅导员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是引导辅导员走专家化发展道路。所谓辅导员专家化,是指辅导员对自己从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某一方面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方面的专家。[10]《标准》将高级辅导员定义为:“一般工作8年以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修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某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具备有影响力的成果,成为该领域的专家。”这实际上也是教育部首次以文件形式就专家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出的强烈信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专家化辅导员是职业化、专业化辅导员的“升级版”。高校应出台具体政策措施大力支持辅导员参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向的副教授、教授职称,组织辅导员到国内外高校从事学生工作方面的访学和理论实践研究,促使辅导员尽快成长为专家型辅导员,引导他们坚定走专家化辅导员发展道路。

(二) 规范“转”的出口:畅通辅导员队伍转岗调整渠道

可能有人认为,“转”不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应有选项,但是从保持辅导员队伍生机活力和健全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来看,仍需打通辅导员有序流转的“任督二脉”,进一步畅通辅导员转岗调整渠道。

一是畅通辅导员转岗交流渠道。《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输送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根据本人的条件和志向,也可向教学、科研工作岗位输送。”对于部分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在辅导员工作期间表现突出,同时又有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强烈愿望和厚实基础的辅导员,高校应在一定的辅导员任职期满后,创造条件给予优先攻读博士机会,支持其转入教学岗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选派辅导员到县、乡、村等基层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或到基层农村开展顶岗实习支教等,丰富其实践教育经历,让辅导员更加深入地了解国情、民情和社情,这样也有利于他们历练一段时间后更加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是完善辅导员调整退出机制。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和依法治校的大背景下,高校应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对工作不称职的要进行批评教育,仍无改进的应调离工作岗位。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要求,对辅导员从严管理,从严要求,对存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工作不安心、考核不称职、不能履行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师德师风不合格等情况的辅导员应及时予以组织调整,使其及时退出辅导员岗位,不得再从事辅导员工作。完善调整退出机制可以保证辅导员队伍“吐故纳新”,有利于进一步激发辅导员的竞争意识,也有利于进一步纯洁和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

(三) 畅通“提”的途径:增强辅导员事业发展吸引力

做好辅导员提拔激励工作是增强辅导员队伍事业发展吸引力的关键所在。高校应按照“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待遇有保障”的要求,对辅导员队伍中的优秀分子大胆提拔使用和进行成长激励。

第一,提拔使用优秀辅导员。《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指出:“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注重使用后备干部,应当树立注重基层的导向。”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一线辅导员队伍理应成为高校各级党组织关心关爱的对象。高校应将辅导员队伍作为学校党政后备干部、教学科研学术骨干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在干部提拔使用方面,更加重视辅导员工作经历,支持和鼓励优秀辅导员走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正处级等党政干部序列发展通道。高校还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辅导员参加校内外高质量报告会、安排辅导员列席校内外有关重要会议。有条件的高校二级院(系)应大胆吸纳部分优秀辅导员成为党支部书记或党总支委员,组织他们定期参加各种政治理论学习,让一线辅导员充分感受到组织的重视和关怀,积极营造校院两级组织关注、关心和关爱辅导员队伍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

第二,提升辅导员职称职级。职称职级问题是制约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瓶颈之一。《规定》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应当制定专门办法和激励保障机制,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高校应当结合实际,按专任教师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合理设置专职辅导员的相应教师职务岗位,专职辅导员可按教师职务(职称)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高校应打通辅导员职称职级晋升通道,在职称提升方面,支持辅导员按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其他专业评聘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专业技术职务;在职务职级提升方面,支持辅导员按照副科级辅导员、正科级辅导员、副处级辅导员、正处级辅导员评定行政职级。通过落实好辅导员职级职称提升的相关举措,不断增强辅导员职业发展内生动力。

(四) 构建“学”的平台:畅通完善辅导员学习培训渠道

建立和完善可持续的辅导员学习培训长效机制是打造“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升辅导员队伍业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持续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支持辅导员学历提升。提升辅导员学历层次是提高辅导员业务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常做常新的工作,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辅导员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系统理论知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支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高校应积极选拔推荐优秀辅导员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并将辅导员在职攻读学位纳入学校教师培训整体计划,享受有关鼓励政策,进一步畅通辅导员学历学位提升通道。

其次,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健全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是提升辅导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实施纲要》还明确:“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国家示范培训,遴选骨干队伍参加海内外访学研修。”高校应将辅导员学习培训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培训整体规划,坚持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健全完善辅导员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实践培训等校内外培训体系,通过辅导员论坛、辅导员俱乐部、辅导员工作坊、辅导员沙龙、辅导员之家等交流平台,不断丰富辅导员学习培训载体,努力将辅导员培养成“又红又专”“一专多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手和学生管理专家。

再次,支持辅导员开展调查研究。无论是从提升辅导员职称职级角度来看,还是从提高辅导员自身业务能力和素质角度来讲,都亟需提升辅导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高校应设立辅导员科研专项经费,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支持辅导员围绕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情况,结合辅导员岗位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深入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主动思考工作,凝练工作成果,撰写研究论文,提升理论素养,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实际借鉴价值和示范推广意义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创造性和实效性。

三 结束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这为新时代高校进一步厘清辅导员队伍发展思路明晰了方向。因此,在解决高校辅导员现实困境和畅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理性出路过程中,应坚持“专”的主体和趋势不动摇,规范“转”的出口和渠道,保障“提”的空间和条件,构建“学”的平台和通道,让高校辅导员队伍始终像一股“源头活水”浸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让高校辅导员在队伍规模上既能数量充足又能动态稳定,在队伍质量上既能素质优良又能稳步提升,在队伍发展上既能规范有序又能充满活力。

猜你喜欢
队伍辅导员培训
和辅导员谈谈节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大雁的飞行队伍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
还剩多少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