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创新

2019-08-14 17:20陆启义
时代人物 2019年7期
关键词:视域思政理论

陆启义

“互联网+”是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云计算、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思维,为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带来了比较大的变化,引发了新一轮的创新潮流。在以往的教学中,高校政治一直是刻板、枯燥的形象,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高校应把握“互联网+”的优势,革新教学模式,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1]。

“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指的是实现互联网与社会上的各个行业的深入融合,以此来促进技术的创新、模式的创新,提升社会的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是一种新型思维。马化腾在2013年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他强调,“互联网+”是推动各行业实现跨界融合,助推产业转型和升级,促进新业务、新产品、新模式诞生的经济新生态,通过长时间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将不仅仅局限在经济方面,它能够为任一时间、任一地点的人提供互动的机会,换句话说,“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把人和物紧密结合在一起,总的来说,“互联网+”具有结构重塑、尊重人性、创新驱动以及连接一切等特点[2]。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面临的机遇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当中,教学的模式较为单一,但随着“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高校逐渐建立起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平台,令各高校的教育资源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学生能够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选择任何一所高校思政教师的课程,而且可利用互联网技术与教师进行一对一的互动,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肯定要好于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模式下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对于高校来说,可以让学生们自行选择喜爱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程,学生们还可以自由选择上课的时间,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3]。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拓宽了学生了解政治信息的途径,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获取政治信息只是单一的思想政治课堂,但是现在,学生们了解社会的途径更多了,可以随时随地掌握世界上的各种主流信息,学生利用互联网能够获取海量信息,而且这些信息的实效性比较强,可以渐渐弱化教师的主导性,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网络上的信息一定高于书本上面的信息,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很难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因为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来说,还需要不断丰富课堂的内容。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查阅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互联网的信息具有碎片化的时间特点,所以学生们很难会发现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联,在缺少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在信息的理解方面容易产生偏差,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互联网+”属于一中种新型的手段与思维方式,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普遍认可,但是现阶段,高校的教学理念比价洛浦,不利于开展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4]。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创新方法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和不断地发展,站在发展战略角度上提出的“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的思政教育逐渐形成了全新的教育概念,在“互联网+”视域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方法,需要全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本质,然后又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与普通的教育模式、方法、理论,甚至是教育体系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创新模式,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教学的理念

目前,高校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都是围绕着考试这一主要的目标设立的,明确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为了达到应试和就业的目标,学生们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似乎只有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的这十几年,而受教育的空间则是指的是由学生和就教师共同组成的课堂。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相比,“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属于一种终身教育的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们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着外在目标开展的,而不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产生的结果就是,受功利性学导向的影响,学生普遍关注那些与就业相关的课程,对思想政治的学习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脱离大学生活之后,他們离开了老师和学校的管理,学习的方式比以往要更加自由,会不由自主地沉溺在互联网之中,在采用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模式后,可以摆脱空间和时间的束缚,适宜地给予人们思想教育,提升对人们的信念与理想教育,进一步提升人类的政治素养。在这样的背景形势下,教师应当积极革新自身的教育观念,首先明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本质,然后建立起自我教育的理念,逐渐形成渗透在内,同时转化成个人品质的思想,为终身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开展实际的教育活动时,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学生的价值观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更倾向于主动获取知识,因而,高校也需要与时俱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教育模式,引导学生们主动学习思政知识。充分发挥多媒体以及网络等辅助教学工具的积极作用,教会学生们正确面对网络。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把学生划分为几类,采用针对性的方法教学。

(二)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教育作用

近年来,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物联网技术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非常迅速,任何一个人都刻意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也正因为如此,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的与主流意识不相符的言论,对公共舆论造成了影响,高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身观塑造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很容易误导高校学生。为此,各高校需要加强校园的网络建设,充分利用QQ群,微信、微博等学生们使用频率较高的软件,通过抽奖转发、集赞抽奖以及趣味答题等多种方法,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向学生们普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现代化的核心价值观,让主流意识始终位于网络的制高点,向学生们普及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方法,引导广大的大学生群体认同并接受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5]。

(三)创新教学的方法

互联网为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和保障,高校需要建立起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互联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任何一个教师的思政课程,教师也需要家加强对网络教育平台的利用,利用互联网平台围绕着某一问题与学生展开探讨,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身对社会热点问题或者是对教学内容的产生的疑惑,组织学生共同交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还应当多多吸收网络信息,利用快速、便捷的网络获取实时的时政消息或者是社会热点,在引导学生探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们建立起课堂知识和网络的碎片式信息之间的联系,形成独特的知识体系。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平台,组织学生们参与有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活动,比方说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征文竞赛以及辩论会等等,通过综合采用多种方法不断提升学生们的理论水平以及实践的能力[6]。

综上所述,“互聯网+”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13年,能够推动各行业的跨界融合,助推产业转型和升级,促进新业务、新产品、新模式诞生。“互联网+”模式下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因此,各高校可以充分参考上述“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创新方法,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向荣.解构重建:“互联网+”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8,20(04):67-72.

[2]刘维民.“互联网+”条件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路径探索——教师形象视域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5):13-14.

[3]魏国旗,王清宝,李雪岩.“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J].中外企业家,2018(13):193.

[4]韦宏思.“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0):190-193.

[5]张晔.“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J].陕西教育(高教),2017(08):75+77.

[6]程松杰.“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09):31-32.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民办高校多元化协同育人机制和平台建设研究(2017SJBFDY725)

校级重点课题:大思政格局下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建构的路径研究(JGYJ2018015)

(作者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猜你喜欢
视域思政理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核心素养视域下“单摆”一节的教学思考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高考开放性试题视域下的初中历史论述能力提升策略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数除法计算教学策略
“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