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其次结合“事功”与“有情”方面的内容,分析了沈从文及其作品中对人性现象的认知,并对沈从文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行探讨,希望为我国文学研究者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事功”;“有情”;人道主义;沈从文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沈从文占据重要地位,其创作的文学作品饱受学术争议,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众多学者开始积极研究沈从文作品中关于现象与人性的相关概念。下面本文对沈从文及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作出简要阐述。
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人性是中国文学史上研究的重点,在人类社会进入文艺复兴阶段后,文学界出现人道主义学说,众多文学家、思想家均对此做出阐释。例如,马克思强调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融合,并提出了“事功”与“有情”的概念,其认为人在社会中才是真正的存在,才可完成与自然的统一。而沈从文在文学作品中并未对人道主义进行明确界定,部分学者在对其作品进行研究时,将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互隔离,致使对人道主义精神的理解出现一定偏差。实际上,沈从文作品并非将二者割裂,其认为自然对人有一定作用,而人也可以依靠顽强意志进行抗争,战胜自然,这即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根基。
二、 沈从文笔下的人道主义精神
沈从文作品中关于人道主义的文学观念较为宽泛,其认为文学艺术是生命的延续扩大,强调文学在人体生命中的价值与艺术的可贵性。因此沈从文在文学作品创作中通常含有理想期待,希望通过人与情感的表达传承人道主义思想。其笔下不仅展现了现当代社会的风貌,也描摹了湘西地区的人文历史,作品中的人物生动鲜活,带有丰富多彩的生命形态,均体现出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融合。例如,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描绘了众多印象深刻的湘西人,有些人在男子面前经常挥拳比武,而面对女人却异常温顺;有些人对待朋友可两肋插刀,而面对贪慕虚荣的人却完全不同。这类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具有复杂的人性特点与完整的人性特征,既展现出豪杰的一面,也展现出丑恶的一面。沈从文曾对怀化驻守的印象进行描述,文中写到馆门前的妇人看见士兵伙夫扭转脸庞,展现端庄正经的姿态,而面对高等官员,则变得娇声娇气。这些妇人的做法并非丑恶行径,而是正常的人性呈现。在沈从文回忆难忘的湘西军旅岁月时,其亲眼所见士兵虐杀七百人,以杀人为乐,士兵的残忍行径与当地居民人性姿态呈现出强大的冲击对比,使得沈从文作品体现出人性的兽性、神性交汇的色彩,这即是马克思主义阐述的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契合,即便作品中湘西人的做法与伦理道德存在冲突,但確实真实地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
三、 “事功”和“有情”
(一) 沈从文对“事功”和“有情”的理解
沈从文作品中的人道主义与其自身的经历息息相关,其本人体验过野蛮残酷的生活,因此沈从文的情感强悍而内敛,虽然表面文字冷漠深沉,但读者可以从文字背后感受作者对于人情冷暖的表达。同时,沈从文创作还受司马迁史记的影响,在写作技巧上有不同程度的借鉴。其在阅读《史记》时,曾言到“事功为可学,有情则难知”,其中“事功”是外在形势与人的内在努力,而人类在心灵精神上的感悟则为“有情”,他认为创作者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较高的生命境界,才可以理解消化“事功”,并在作品创造中遵循价值判断,进行“有情”化的塑造。其中“有情”中的情并不仅仅局限于情感形态,也指作者对于自然与现实世界的感悟。沈从文认为现代学者可以学习借鉴《史记》中记人记事的方式,却无法学习《史记》背后的“有情”,作者只有靠经历与痛苦才可渗透情感,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对世间万物的生命体验,才可以描绘并超越“事功”的伟大,在生命境界中领悟情调,得到境界提升。
(二) 沈从文笔下的“事功”和“有情”
沈从文写作方式不仅体现出独特的形式技巧,也体现出“有情”的精神思想,其作品中可体现超脱传统社会现实的情感反映。例如,《边城》这部小说是沈从文最自信的阶段孕育出的作品,当时的沈从文爱情婚姻幸福,因此《边城》的语言丰富饱满,余韵悠长,描绘出社会桃源梦境般的迷人景象。然而作品在“事功”上的圆满并不意味着“有情”上也可得到圆满,扎根在沈中文心中的痛苦也在作品中有所表达。例如,作品结尾爷爷死掉的悲剧情节即是如此,其并非自然环境的恶劣,也非当地的人事纠葛,而是一种天意的悲剧,这是自然社会中人类不可把握的力量,沈从文通过这种力量使作品呈现出充满诗意的忧郁情调,这即是沈从文对“有情”的感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沈从文又创作出《湘行散记》《丈夫》等作品,每部作品均在生动人物形象的背后体现个体的痛苦挣扎。例如,沈从文曾说过自己在怀化镇上看见十二岁的小孩在被押送军营的道路上挑着亲生父母的头颅,这一场面对沈从文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沈从文笔下的爱可以体现出成全一切、牺牲一切的人道主义情怀,沈从文即在内心承受痛苦和压抑的心理中写出悲剧性的故事,这种创作思维并非做作,而是人道主义的涵养。在仔细阅读作品以后,读者可以体会出沈从文悲悯的爱,这便是人道精神作用。因此沈从文作品中的“有情”可看做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沈从文的创作历程中无不体现着对人道主义文学的理想追求,其作品中丰富的生命形态体现出人性的完整性,而多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均可体现出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融合,这种人道主义思想成为现代中国文学的核心精神,值得后代人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刘艳.“情绪的体操”与“抽象的抒情”——抒情传统与沈从文的小说[J].山花,2019(1):110-128.
[2]姜涛.“有情”的位置:再读沈从文的“土改书信”[J].文艺争鸣,2018(10):49-55.
作者简介:
陈鑫宇,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