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知之
由于地缘位置的特殊性,中韩两国自古以来便在相互纵横、相互渗透中相生相伴,演绎出共同的历史。纵观半岛历史,即便是在半岛基本一统、国力有所提升的部分历史时段(如公元10世纪后半叶、11世纪初的高丽王朝与14世纪初的朝鲜王朝),半岛历史上出现的最强权势虽可在内部纷争中胜出、对内行使最高主权,但一旦卷入与周边其他强权的武装冲突中,则基本无法占据上风,甚至有灭国亡族之虞。这一点,从1231-1270年蒙古入侵、1592年和1597年日本入侵、1627年和1636年后金入侵、1894年日本入侵直到并吞朝鲜,可以说一再得到了印证。[1]直至现代,虽说韩国是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一个独立的主权行为体,但由于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使之仍难以摆脱被大国控制与摆布的宿命。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关系或称国际关系权力分配格局是决定国家对外经济政策以及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因素。由于韩国国力在东亚势力圈中处于弱势,使真正的独立自主更加难以实现,因此不得不转求周边强国的庇护。韩国的历史类影视剧基于韩国对外关系的现状,利用现实主义的拍摄方式,记录了千百年来外部势力进犯的过程。通过合理借鉴好莱坞商业电影的类型模式,讲诉韩国故事、突显主体文化的意识。在呈现浓郁的历史意识和民族情怀的同时,激发观众对历史的思考,促进了韩民族的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形成。電影的拍摄也完成了从不成熟、脱离现实,到跨越意识形态的桎梏、反思战争带来的民族伤痛的巨大转变。本文将以韩国典型的历史类影视作品为例,概括韩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韩国将历史片从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中解放出来,罕见地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电影类型的原因。
(一)捍卫独立主权、武装反抗外敌时期(1895年前)
韩国位居半岛,由于身负连接陆地、海洋和岛屿的重要作用,千百年来,饱受大陆强国的争夺与进犯,韩民族渴求国家富强与独立的情绪在此期间也被越挫越勇。这种民族独立精神在诸多影视作品中得到展现,其中最为著名的要属反映以少胜多战役的《鸣梁海战》。影片中,通过拍摄断裂的手臂,飞溅的献血,配上拍摄“刀剑的撞击”、“满天飞舞的船体碎屑”的快速镜头,勾勒出一副惨烈的血与火的保家卫国之战[2];朝鲜军队利用水流流向原理,通过设置铁索和木桩封锁敌人的退路而大获全胜的策略,展现了军队周全的考量能力;李舜臣身先士卒,“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豪言壮语更是凸显了一代朝鲜的勇士保家卫国的决心。
(二)反抗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895年-1945年)
朝鲜半岛被日本吞并后,被置于以日本为中心的殖民帝国体制之下。日本在殖民地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直接占有了殖民地直接生产者的劳动。朝鲜半岛作为在帝国国家的分工体系的一环,主要为帝国本土提供粮食、原材料以及商品市场。然而,日本对朝半岛不仅热衷于追求商业利润,更是希望将其全部吸纳到日本经济中去。他们所要的不仅是商品,更是生产资料,即对殖民地的土地与居民劳动力的控制。[3]《军舰岛》揭露的便是殖民时期日本掠夺朝鲜劳动力的故事:400名朝半岛的难民被骗到了日本三菱公司用于开发海底煤矿的军舰岛上做苦工,由于食不果腹,死伤无数。这部影片揭露了二战时期,大批中国和朝鲜劳工被强迫在煤矿工作的历史,展现出了资本者们用租赁制对殖民地的疯狂榨取以及资本殖民给原住民们带来的深重苦难。
除此之外,日本还通过在朝鲜半岛境内设置朝鲜总督府、宪兵警察体制、文化殖民等方式,企图控制、乃至彻底同化朝鲜。在此背景下,朝鲜的民族主义精神被愈发地激发了出来。1919年爆发的“三一运动”,迫使日本将宪兵警察制度改为普通警察制度,但情况并未因革命运动的爆发而好转。相反,日本不但增加了警察、军队的兵力,更是颁布了《治安维持法》,完全剥夺了朝鲜人民结社的自由,此举激发了群众对日本的更为强烈的反抗。电影《暗杀》展现的正是小人物们对殖民统治的抗争,通过描摹小人物在国破家亡的战争时期中的“众生态”,演绎出充满牺牲与悲壮的复国史。《暗杀》凸显了韩国电影出色的创作和制作水平,它并非对固有类型的机械搬用,而是将多种类型有机融合、适应了观众的欣赏趣味。叙述线索虽纷发,但故事情节流畅、人物情感表现完整,达成了与本土观众文化心理的有效对接。[4]电影《词典》描述的是一场在日殖背景下发生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讲述了在禁止使用朝鲜语的20世纪40年代,文盲金畔守和朝鲜语学会代表廷焕相遇并秘密制作辞典的感人故事。该片选取语言文化这一角度,展现了朝鲜半岛的人民对日本文化殖民政策的愤怒。表现了不论是普通的下层民众,还是高级知识分子,在国家沦陷、语言被剥夺的惨痛背景下,都会不约而同地放弃一己之私,协同救国的共识。此类影片不仅有对历史的记述,更有对自身的反省与剖析,旨在铭记仁人志士在浴血奋战后谋来的来之不易的解放与为民族保留的文化火种。
(三)朝鲜战争时期(1950年-1951年)
1950年6月25日,以朝鲜人民军突然进攻韩国为起点,南北内战爆发。此后更因美国、中国、苏联等多个国家介入演变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5]朝鲜本是统一的民族,由于内战爆发被生生分裂成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以朝鲜战争为背景的电影展现的多是韩朝两国之间“相爱相杀”的复杂情绪:在怒目相视的同时,“同族“情节仍暗自涌动;“国家”间发生战争之时,“民族”观念又在暗自作祟。《太极旗飘扬》以1950年为背景,讲述了一对被迫被推上战场的亲兄弟的悲情命运。该片表现了南北两制、互相敌对的两个国家仍存在民族统一可能性的主题,弱化了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6]此类影片着力于引发观众对“国家”和“民族”观念的思考,引发观众对“意识形态”与“民族血缘”之间关系的反思。民族内战片展现的是比解放战争更加残酷的一面: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自相残杀;因为朝韩关系恶化而被迫分离的支离破碎的家庭;是明明说着同一种语言,在国外相遇却相互鄙夷的朝韩人民……
(四)依附美国时期(1951年-80年代末90年代初)
朝鲜半岛光复后,美国决定在韩国本土成立军政府,以确立在美国指导下的资本主义新秩序。由于美国在朝鲜战争期间挽救了韩国,韩国对美国言听计从,以求在大国的夹缝中谋生存。1953年,美国、韩国签署了《美韩共同防御条约》,形成韩美同盟。由于韩美同盟是典型的不对称同盟,因此韩国国家实力增强后出现了很多要求独立自主的声音。虽然摆脱韩美同盟的呼声日益高涨,实际上却难以实现,因为建立亲密的韩美政策仍然是韩国外交政策中的主要内容。[7]电影《汉江怪物》中反映了美国在韩国所拥有的特权:电影中的韩国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美国的援助,美国在韩也拥有建立军事基地和驻扎军队的权力。
(五)对美国依赖的弱化与朝韩关系的破冰(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
冷战结束后,东亚格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形态。在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的背景下,日本、西欧等国家的崛起形成了相互制衡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任何国家都无法为所欲为。同时,全球范围内对外直接投资、资本流动的速度和规模、跨国企业并购与重组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势头,跨国公司和超国家的经济力量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始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韩国对美国的依赖程度减弱,开始积极寻求政治方面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希望能突破从前“唯美外交”的束缚。2010年后,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提出了“重返亚太”的口号。面对中美在亚太地区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美强中弱的大格局短期内不会有明显改变的现状,韩国的外交策略從“唯美外交”转变为能在中美之间的充分周旋的“平衡外交”。
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韩国开始显出与美国明显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这集中表现在韩国对朝鲜的态度上:韩国自主推进改善南北关系的进程,开始对朝鲜实行“阳光政策”。80年代末期开始,南北方开始相互承认对方政权的合法性,并停止了在政治对话中的互相伤害和中伤。2000年6月15日,金正日与金大中在平壤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并签署了《北南共同宣言》。朝韩关系的回暖在影视剧中主要表现为朝韩之间积极对话的可能。2000年上映的《共同警备区》描述的就是南北军人解除误会、产生友谊的故事;2005年上映的《欢迎来到东莫村》,讲述的是韩国、美国和朝鲜军人偶遇在一个封闭的村庄后上演的啼笑皆非的故事。故事的最后美国决定攻打东莫村,三个敌对的士兵于是团结起来,共同战斗。
韩国历史片在本国市场中可谓叫好又卖座。韩国最高票房的电影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鸣梁海战》、《国际市场》、《出租车司机》等为代表,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基础拍摄的影视剧;二是以《釜山行》、《熔炉》为代表,以重大社会问题为基础拍摄的作品。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最卖座的十部电影中,历史题材影片只占二部,更受喜爱的是如《羞羞的铁拳》、《美人鱼》等贺岁喜剧片。那么为何韩国能拍好看似无趣的历史、战争题材的影片?为何这个狭小的国家拍摄的本不足为道的电影能够触发整个亚洲对韩国历史与现状的感动?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一)同源文化的感染力
中韩两国地理位置接近,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交集。生活方式的类似,加上同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使中韩两国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极大的共通性。文化的同源性使中国人更容易接受韩国电影中的故事展现形式和传递出的核心价值。作为东亚文化圈内的一员,韩国人并不欣赏欧美开放的性文化,也不喜欢激烈的冲突或是英雄主义,而是更加欣赏韩国电影中对“家本位”、“国为贵”的表达。亚洲人往往是以家人团聚,而非发动革命作为终极目标。因此韩国影视作品中表现的对生命的尊重与同族情节总能打动中国观众。例如在《欢迎来到东莫村》中,本是敌对的中朝军人在小溪上相遇后,发现已经停战,竟然互道“辛苦,一路走好”。经历了如此残酷的战争,双方竟然没有产生更大的仇恨,这正是同族情结最好的表现。[8]这种民族和解的场面正是观众所期望看到的。
(二)商业化的表现形式
韩国历史片以历史上真实事件为叙事基础,结合了当下大众审美以及商业片的内涵和拍摄手法后展现。韩国将电影进行商业化改编,在叙事方式上加入了略带夸张化的喜剧、惊悚悬疑、刺激等元素,通过对暴力场景的适当刻画,以迎合观众们的需求以及电影商业化的运营。[9]在拍摄手法上,熟练运用了虚实结合、剧情化、蒙太齐式等多种方式进行故事情节推进。[10]演员选角时主要选用当红男女明星,以扩大观影流量。影视剧多是以宣传“以人为本”、“和平”结尾,通过弱化国家形象和意识形态,将影片进行“民族化”浇铸。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散发出较浓郁的“现代战争电影”的反思、反战气质。[11]
(三)从平民视角看战争的众生态
朝鲜半岛自古以来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和民族分离问题,这为影视剧的拍摄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韩国特殊的历史造成了其国家与民族概念的二分。因国家分裂而导致民族分离的伤痕成为了新世纪以来大部分韩国战争电影中贯穿始终的思想。[12]韩国战争题材影视剧的表现手法有很多种,有一半以上的此类型电影几乎不包括战争场面,而是利用人情感线索,将战争对民众的影响和伤害娓娓道来。[13]以民族文化为切入口,叙述战争所带来的对文化、情感的摧残。与惯用宏大战争场面弘扬个人英雄主义、拯救世界危机的欧美电影不同,韩国的战争片大多选取的是不起眼的平民视角,以展现战争对人生的影响以及对家园的破坏。主角大多是先天性处于弱势的小人物,通过描写一个典型小人物在特殊时期的人生无常,暗示社会大环境的动荡不堪。在《太极旗飘扬》中,导演姜帝圭以人性为主线,描述了两兄弟遭遇战争时表现出的情感变化,揭露了战争对每个家庭带来的沉重损害;《北逃》中讲述了一个逃北至中国打工为了挣钱给妻子治病,但最终由于政治原因被困韩国,导致妻死子亡的主角“龙修”的故事,暗示了北朝鲜落魄的经济现状以及南北分裂给半岛人民带来的不便与隔阂。韩国历史片善于通过对演员表情的细腻捕捉,刻画人物感情变化,展现人性在战争中受到的摧残与迫害,使观众产生共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韩国历史片的拍摄手法的分析,能看到被誉为“好莱坞在亚洲最好的学生”的韩国的名至实归之处。我国同类型影片应当适当借鉴韩国影视作品的拍摄模式,通过合理化地设置情节、放弃对“中国至上”思想的固执追求,将中国文化与内涵真正地注入到中国影片之中,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中国的文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葛汉文、林佳萱:《“事大”还是“平衡”:韩国的对外战略传统及其当下效应》,《和平与发展》2017 年第5期,第33页.
[2]李思睿:《作为电影镜像的历史故事改编―――<龙之战>与<鸣梁海战>之比较》,《艺术研究》2019年5月10日,第34页.
[3]金英兰:《韩国的社会结构与民族主义―――从开港时期到殖民时期》,上海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6月第100页.
[4]虞晓:《<暗杀>:韩国大片的“工艺”样板》,《中国电影报》,2015年第018版,第1页.
[5]初雨菁:《韩国朝鲜战争题材片的现实主义特征探究》,東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1页.
[6]初雨菁:《韩国朝鲜战争题材片的现实主义特征探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7页.
[7]林佳萱、王继泽:《夹缝中求安全:韩国安全战略文化内涵研究》,《当代韩国》,2018年第4期,第46页.
[8]李贤年:《韩国新战争电影中的民族性格数学―――以朝鲜战争题材电影为例》,《艺术探索》第31卷第2期,第122页.
[9]扈平:《以<熔炉>为例解析现实题材在韩国电影中的商业化改变》,《科技研究》2017年6月刊,第50页.
[10]初雨菁:《韩国朝鲜战争题材片的现实主义特征探究》,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8页.
[11]李贤年:《韩国新战争电影中的民族性格数学―――以朝鲜战争题材电影为例》,《艺术探索》第31卷第2期,第123页.
[12]李秋佳悦:《新世纪以来韩国战争题材电影的画面叙事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6页.
[13]李秋佳悦:《新世纪以来韩国战争题材电影的画面叙事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6页.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韩国影视剧对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基于南京地区九所高校的调研》;项目编号:x201810284009.)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