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石家庄,050000)
脑卒中在临床多见,包括出血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等类型,对患者的危害较大,可导致患者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及神志迷茫等情况,甚至可导致死亡,因此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睡眠结构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等变化的研究意义较高,可作为脑卒中患者综合状态改善的参考依据[1-2]。另外有研究[3-4]认为,脑卒中患者的睡眠状态受疾病影响较为明显,但是关于本病患者睡眠结构变化的研究仍不足。再者氧化应激状态也是脑卒中患者中研究较多的一个方面。本研究就脑卒中患者睡眠结构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与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8例(观察组)和健康者68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53~73岁,平均年龄(61.6±5.9)岁。观察组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52~74岁,平均年龄(61.5±6.2)岁,病程20~75 d,平均病程(38.5±8.1)d;分类:缺血性脑卒中者38例(MBI评分≤45分者18例,50~70分者10例,75~95分者10例),出血性脑卒中者30例(MBI评分≤45分者13例,50~70分者9例,75~95分者8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年龄20~75岁者;2)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3)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且积极配合。
1.3 排除标准 1)卒中前存在睡眠障碍者;2)精神病史者;3)再次卒中者。
1.4 研究方法 检测2组的睡眠结构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其中睡眠结构的检测指标为TST、SL及SE,采用多导睡眠监测系统进行检测;另采集2组的空腹静脉血标本,离心后采集血清进行氧化应激指标的检测,包括血清TAC、SOD及MDA,采用酶联免疫法试剂盒进行定量检测。然后将上述2组的睡眠结构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分类患者的睡眠结构及氧化应激指标。
2.1 2组研究对象的睡眠结构指标比较 观察组TST及SE均低于对照组,SL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中不同分类患者的睡眠结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研究对象的睡眠结构指标比较
表2 观察组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的 睡眠结构指标比较
表3 2组研究对象的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表4 观察组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的 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2.2 2组研究对象的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血清TAC及SOD均低于对照组,血清MD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观察组中不同分类患者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病,患者的神经损伤较大,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因此临床对本病的重视程度较高[5]。临床中与脑卒中相关的研究涉及面较广,其中除与疾病治疗相关外,患者的生命质量及相关方面研究也是热点[6]。而睡眠结构作为与自主神经活动平衡的重要指标,其交感神经张力的增加则可导致心源性危害的增加,因此认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睡眠结构的变化研究意义较高[7]。
本研究就脑卒中患者睡眠结构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与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的TST、SE及TAC、SOD均低于健康人群,SL及MDA均高于健康人群,且不同分类脑卒中患者的睡眠结构及氧化应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脑卒中患者存在显著的睡眠结构及氧化应激状态异常,但是对于脑卒中的分类无积极的临床检测作用,因此认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睡眠结构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仍有一定的临床作用,有助于患者睡眠状态与氧化损伤、修复的调控与改善。分析原因我们认为脑卒中后病情加重表现明显,睡眠状态变差,自主神经状态较差[8],机体恢复的修复调控能力增强,因此表现为相关睡眠结构与氧化应激的异常[9]。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的睡眠结构及氧化应激指标均明显异常,在脑卒中患者中的监测价值较高。